
2013.10.22
讀張大春新作《大唐李白少年遊》;方知原來,少年李白已是詩才初露,極有個性。可是,一個才志兼具的文壇天才,為何落得晚年飄泊無根的結局?有說他得罪權貴,又說他恃才傲物、態度輕浮;文人卻譽其詩才無雙、想像雄奇、熱情奔放。但現在大家都只記得他愁眉不展、舉杯欲醉之貌。職業病使然,總愛打爛沙盆璺到豚。李白啊李白,究竟哪一個才是真實的你?
爛飲酒中仙
杜甫:「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飲中八仙歌〉)
黃大仙第十二靈籤:「太白撈月」
李白個friend杜甫曾寫〈飲中八仙歌〉,八仙之中,當然有好酒如命的李白。當然,李白飲酒一斗寫詩百篇應是誇張之說,但醉李白不登天子船倒是有文獻記載。據范傳正《李公新墓碑序》所載,唐玄宗遊白蓮池時曾召李白到場寫序贈慶,點知李白飲得酩酊大醉,路都行唔到;最終更要在高力士攙扶下才能上船面聖。坊間甚至有傳李白酒醉撈月而溺斃,唔知佢酒量點,但李白「爛飲」就應該無錯了。
此子只應天上有?
賀知章:「天上謫仙人。」
當年讀了〈蜀道難〉的賀知章,曾稱讚李白為上天貶謫下凡的仙人,彷彿李白詩才只配天上有。原來,唐代文人李陽冰亦曾於〈草堂集序〉引述,李白母親初生李白時曾夢見長庚星(金星)。李白母親「驚姜之夕,長庚入夢」,也因此替這塞外男孩改了一個「金星」名字,令李白的出生加添了一點fantasy!
出色文人「廢」政客
蘇轍:「類其為人,駿發豪放,華而不實,好事喜名,不知義理之所在也。語用兵,則先登陷陣,不以為難;語游俠,則白晝殺人,不以為非。此豈其誠能也哉?」(〈詩病五事〉)
遙隔數百年,宋代文人兼政治家蘇轍寫下了〈詩病五事〉,直接評批李白「不重義理」。蘇轍的「義理」,指儒家的倫理規範和原則。蘇轍特別提出了少年李白「白晝殺人,不以為非」的事實,帶出在儒家道統為主的中國官僚制度中,李白的詩就一如其個性,華而不實;當詩人可以,做官錯鬼晒。
鄙視權位 輕視富貴
蘇軾:「戲萬乘若僚友,視儔列如草芥。」(〈李太白碑陰記〉)
另外,蘇東坡也曾在〈李太白碑陰記〉說:「李太白,狂士也。」李白的「狂」,從其對待權貴的態度可見一斑。蘇東坡說李白戲弄君王直如好友,對待同僚也如待草芥;簡單說句,李白極度鄙視權貴。《舊唐書.李白傳》曾記載李白於金殿上,要求皇帝身旁紅人高力士替他脫靴。當朝中百官都爭相攀附這位太監的時候,李白就表現了他不屑權貴的態度,完全無面畀!
李白也只是個人
舞台劇《李白》編劇郭啟宏:「在仕與隱,兼濟與獨善之間徘徊,藐視權位,又熱中功名;既有傲骨,也有媚態。」
我們叫李白做詩仙,文壇地位神咁高;舞台劇《李白》編劇郭啟宏卻說要把他還原做一個「人」。他寫的《李白》,呈現了李白於出世與入世之間的浮沉與矛盾。李白一方面到處遊歷求官求仕,一方面又鄙視權位;有文人傲骨,卻又為求官而獻媚。講到尾,要理解李白詩作如何驚天地泣鬼神,先要認識一下李白這一個人。
李白專訪:但願長醉不用醒
道聽途說當然不及與當時人直接對話好。於是小記鼓起勇氣,邀約李生。「李白先生,你好!我是《S-file》記者阿東;我好想約你做個訪問,未知你會否有時間呢?」電話那頭沉默不語。良久,才傳來一把滄桑男聲,「人生在世不稱意,不如散髮弄扁舟。其實,你還有甚麼想知?」「我只是想請你喝酒!」於是,訪問日期確定,地點是星島會客室;酒水少不免,我只期望他到時不要喝得太醉。
少年結客 好劍殺人
訪問當天,李白遲到兩小時。來到即狂灌威士忌,喝得笑顏逐開。小記想起范傳正說他「臥必酒甕,行惟酒船」,忍不住挖苦他:「太白兄,我們可是18歲才可買酒,相信你小時候早已犯法了吧。」李白漫不經意回了一句,「哈,我少年時殺過人,真的差一點就身陷囹圄。」他說的應是他結客任俠、好劍殺人的往事。「那些年我崇尚俠道精神,喜歡抱打不平,曾與朋友立下盟約:知一不義,殺一不義;見一不仁,殺一不仁;直須殺盡天下不仁不義者。而且我也太喜歡劍了,寫詩時也會敲擊隨身攜帶的匕首,擊出緩急輕重的詩歌節奏。你看我的作品,好像「起舞拂長劍,四座皆揚眉」(〈酬崔五郎中〉)、「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俠客行〉)等,全部也和劍有關。用劍才是真英雄呢!」
《俠客行》:「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少年李白喜愛把刀弄劍,崇尚俠義精神,認為縱使人死了,俠客氣節依然可名留千古,堪稱英雄!
拜師學藝 一心求官
然後從少年任俠,李白說到他仕官救濟蒼生的宏願。不過在此,得先提及李白父親,「小時候大人已令我誦〈子虛賦〉(〈秋於敬亭送從侄耑遊廬山序〉),我『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上安州裴長史書〉),因為父親從小就要我習字讀書。」翻查資料,李白父親──李客,出生在西域國家訶達羅支。祖先本是中原人士,卻因犯法而被發送邊疆;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李客憑偽冒的族譜逃回中原,後來成為活躍三峽的行商,家財豐厚,也使李白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後來我更在父親穿針引下,去到大小匡山拜趙蕤(見註1)為師鑽研學問,既學詩也學經世致學的縱橫之術。」當年唐朝文人,都如《孟子.萬章上》所言的「不得於君則熱中」,一心求官,也是李白的寫照。(註1:趙蕤,是唐代著名縱橫家,其著作《長短經》,即講授「權謀政治」和「知人善任」等經世之學。)
〈贈張相鎬〉其二:「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作賦凌相如」,指的是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當時司馬相如作了漢賦巔峰之作〈子虛賦〉,因而獲漢武帝召見。李白自比文才有如司馬相如,更希望終有一天能憑其文才入仕。
廣結文人 以名換官
以李白之才,只要按部就班參與鄉試、貢試,求官無難度吧。「你有所不知,唐代考進士有你們現在說的資格審查。一要列明祖籍何地,二要列明父親祖父之名;商人和罪犯之子更是一律不獲考試資格。」李白正巧就是商人之子、罪犯之後,難怪從沒考進士的打算。「所以我選擇了另一方式求官,就是靠四處遊歷、結交文人、寫詩贈友來換取名聲,只要獲得名人雅士或高官要員的『薦舉』,便可以擔任五品以上的清要官了。」於是,25歲,李白隻身出走四川,南遊洞庭湘江,東至吳、越之地。少年之遊,其實是求官之路。
娶妻潛伏 終奉翰林
少年遊一去多年,李白遊歷名山大川,結識文人雅士,也寫下很多如〈越中覽古〉、〈登金陵鳳凰台〉的寫景抒懷之作。期間娶妻生兒,轉眼十年。十年來則不事生產,飲酒賦詩。可是,李白心底裏依然渴望功名;終又在開元二十三年,再次展開求官之旅。輾轉多年,才在42歲得嘗所願,「當年我結識了道士吳筠,他進京後舉薦了我。最終,我能去長安拜見玄宗皇帝,更被徵辟為『翰林待詔』,負責起草詔令,與皇上議論時政,從此進入官場。」官拜翰林學士,更有龍巾拭吐、御手調羹(見註2),李白受到玄宗賞識,前途無可限量,可說站在人生巔峰!(註2:〈草堂集序〉有云:「以七實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當時玄宗曾親自為李白調羹,可見李白極受玄宗重視。)
〈南陵別兒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去蓬蒿人。」此詩寫於李白42歲,收到唐玄宗詔書之時。他自言不是蓬蒿人,不會在草野間虛度光陰,這時的李白以為實現政治理想的時機到了,於是詩中處處流露其喜悅之情。
恃才傲物 得罪權貴
可是,好花不常開,不到三年,李白就上疏求還,玄宗也優詔罷遺,沒半點挽留意思。「當時我只是寫了〈清平調〉詞三章,高力士卻向太真妃(楊貴妃)進讒,說我寫『可憐飛燕倚新妝』諷刺其出身。太真妃信以為真,後來便如《新唐書》『帝欲官白,妃軋阻止』所記,我便被投閒置散。最後,我只好上疏求還。唉!『讒惑英主心,恩疏佞人計。』(〈答高山人兼呈權顧二侯〉)」
言下之意,是讒臣累事?李白沒說的,還有他自身的恃才傲物。據小記翻查資料,《舊唐書》記:「白嘗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脫靴,由是斥去」;《酉陽雜俎》又云:「李白名播海內,元宗(即唐玄宗)於便殿召見,神氣高郎,軒軒若霞舉。上不覺忘萬乘之尊」;李白恃才得志,對人囂張跋扈。奉翰林後有不少譏諷玄宗和楊貴妃的詩句,初入翰林所寫的〈駕去溫泉宮後贈楊山人〉,更流露了他一朝得志、目空一切的神情,試問又怎會不招人妒,不招人議?聽到我不加掩飾的話,李白橫我一眼,又將威士忌一飲而盡,「哼,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遊天姥吟留別〉)」
〈夢遊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首詩寫於天寶三年,李白被玄宗「賜金放還」之後。這次政治生涯的重創,讓他毅然放下低眉彎腰事奉權貴的心,亦成為後世詮釋李白「不屑權貴」的最佳佐證。
醉看人生 寫詩解憂
為轉話題,我建議他分享辭官後再遊中原之感。他愈說愈起勁,神情卻愈是苦悶;李白自言旅程相若,卻是老盡少年心。「不過,縱使建功立業已是壯志難籌,我還是不會永遠消沉下去。所謂『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遭人排擠,功業未成,縱是不如意,我還可輕駕扁舟到處遊玩!」
眼前的李白,時而消沉時而亢奮,竟有點神經質。可是訪問還是要繼續,於是小記問起他晚年的詩作〈臨路歌〉,問他何解如此重視功名,又問他不屑權貴卻熱中功名的矛盾態度;李白聽飲,神情鬱鬱,突然自顧自吟起〈將進酒〉的詩句:「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用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說罷,他就說要中止訪問了。還未來得及反應的小記,看拿起酒樽、拂袖而去的李白,坦白說,我不知道從他口中得到甚麼;但看他的背影,我突然理解他喜歡喝酒的原因。「但願長醉不用醒」,難道就是李白的一生寫照?
〈臨路歌〉:「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李白自比半空折翼的大鵬,慨嘆建功立業未竟;死去的大鵬尚有孔子痛哭流涕,自己的離去又有誰可惜?
※李白之訪問為幻想情節,按其作品及生平構思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