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25
現代漢語的稱謂系統夠複雜的,對不同的人,所用的稱謂就不同,反映出的感情色彩也就不同。使用時,稱謂還有時間與地域的差異。
中文大學前校長李國章教授(現任行政會議成員)在電台節目中發表了「退學論」後,引起了大學生極大的迴響。中大學生會發表公開信反駁。信中,用了「李先生」的稱謂,沒有用「教授」,張秀賢會長解說,「他不配」。在香港,甚麼情況下用「先生」?「先生」的稱謂一定比不上「教授」嗎?
遠的不說,說我上小學的年代吧。我清楚記得,對姓許的女老師,稱「許先生」,「先生」是個尊敬的稱謂。可對一般人,對男性稱「先生」,對女性稱「小姐」(小姐,本來指稱大家閨秀,是個尊敬的稱謂,後來,泛指一般女性)。在粵語地區(如香港),說話時,「先生」簡稱「生」,林先生簡稱為林生。這種簡稱的說法帶進書面形式,有人寫便條通知,也不自覺地寫了「林生」,有復古遺風。唐宋時期的傳奇小說,經常出現「李生」、「張生」男青年角色。
注意身分及地域文化差異
在內地,「先生」(讀輕聲xiānsheng)既是一般社交稱謂語,在特定情況下,也是個尊稱,並且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配得上。社會交際中,第一次見面,表示賞識對方,就用「先生」。電影《黃金時代》場景中,1934年冬,蕭軍、蕭紅與魯迅在咖啡館見面:
侍者送來三杯咖啡和一些點心就離去。
蕭紅(迫切地):許先生不來嗎?
魯迅:他們就來的⋯⋯
許廣平微笑着跟過來。她三十六、七歲。
魯迅(簡潔地):這是蕭軍先生, 蕭紅先生。(指點他們)這是Miss許。
許先生就是魯迅夫人許廣平女士,蕭紅先生就是蕭紅女士。電影中,都用了「先生」,把對方抬舉為才德兼備的人,使用了最高級別的稱謂語「先生」。不難看出,對才德兼備的男性稱說「先生」,對女性也如此(像把錢鍾書先生的夫人稱呼為楊絳先生一樣)。「先生」的使用,不限於男性;當然,「女士」、「小姐」只限於女性,不能稱說男性。
眼下,內地大學設有「博導」(博士研究生導師的簡稱)的編制,「博導」的學術地位比「教授」高。社交場合中,正式的稱謂用「教授」;高級的稱謂(表示自己向對方給予最高的敬意)用「先生」。比如:廈門大學中文系李如龍教授(博導)是閩方言研究的老專家,可稱呼他「李教授」,或者「李先生」(博導不用於稱謂)。李教授的門生稱他為「老師」,顯得親切,稱呼「教授」反而見外。「先生」也好,「教授」也好,使用時,要注意對方的身分,以及地域文化差異,親疏有別。電郵通信中,對熟人,使用「名字+職稱」,既正式,又有親切感。
稱謂系統中,還以學歷(學銜)稱說,只使用最高學位「博士」,碩士與學士一般不作為學銜使用。
知識窗
在內地,以官銜或職位稱謂,例如:處長、所長、司長、部長等;為了抬舉對方,副司長、副部長等也稱呼為司長、部長。商業活動中,把裁、總經理等第一把手,都稱呼為「總」。看電視劇《牽牛的夏天》,就經常聽到「馬總」(馬英傑)、「張總」(張勇)等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