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考試 學生滿分
2014.10.20

由罷課變佔中到雨傘革命,學生都是焦點。任政府或反佔中人士如何威嚇不要參與、警告同學要負上刑責,甚至賠上前途,無論遇到的是武力驅趕、粗言辱罵,但學生熱情的參與、和平的發聲、主動的管理,都叫人印象深刻。假如這個公民抗命行動是一次公民考試,學生們在沒有劇本、排練的情況下,以行動所演繹的「社會公民」,已近乎滿分。

今日香港+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主題: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自我了解+人際關係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香港居民對社會及政治事務的參與程度和形式受甚麼因素影響?他們的參與有甚麼意義?為甚麼他們會有不同的訴求?有關訴求帶來甚麼影響?
‧政府怎樣回應不同群體的訴求?政府的回應對香港的管治、維護法治精神和提升公民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有甚麼影響?為甚麼?
‧為甚麼青少年被賦予某些權利和責任?
‧傳媒所傳遞的訊息和價值觀,對青少年有甚麼影響?
‧甚麼因素促使香港青少年參與社區事務?









每個國家都由公民(詳情看「相關概念」)組成,你和我都是這兒的公民,社會學上對「公民」這個課題的論述十分多,以近期十分流行的口吻說,就是有許多「公民乜乜乜」;雖然多,但並不難明,透過今次「佔中」事件,相信大家幾乎都能了解大部分。

公民權利

大家能立刻說出一些屬於公民權利的例子嗎?人身自由,你可以到處去;言論自由,人人都可以表達意見,還有集會自由、宗教自由等等。其實,大家的權利不止於「自由」,且看一些權威言論怎麼說。

公民理論的經典《公民權責與社會階級》,作者馬紹爾(T. H. Marshall)將公民權利分成三部分:

1.民權(civil rights):包括了言論、思想、宗教自由的權利,及公平審訊的權利。

2.政治權利(political rights):參與所屬政治社會,行使政治權力,最簡單例子就是選舉權與被選舉權。

3.社會權利 (social rights):公民應享有教育、醫療福利,失業、退休都有社會福利保障。

佔中事件,學生演繹了行使言論、思想自由的權利,其實,同時亦讓香港市民有機會一同經歷──看看網上的討論區、社交網站,人們對學生的行為,無論是支持或反對,都能暢所欲言!

公民責任

有權就有責,作為公民,最基本的責任是守法和愛社會。部分學生雖然選擇了以「公民抗命」──違法的途徑去爭取真普選 (「公民抗命」乃另一大課題,可參考以往的《通識大全》),但學生都是出於愛社會。

另一方面,亦有不少學生以守法及和平的方式去盡責和關心社會──組織政改關注組,幾乎每所大學都有,甚至再細分為個別學系的政改關注組,而且不但是大學,數十所中學都有此組織,可見,關心社會、政治,不再局限大學生,年齡層低至十二三歲的初中生,甚或十一二歲的小學生。

就是次從罷課到佔領行動,學生們自發的組織、集會、討論和行動,對社會的關心比許多成年人熱熾。



公民德行

佔中事件持續多日,學生和參與市民的表現,獲得大部分人的讚賞,就連外國媒體也讚歎,叫他們做最斯文的抗爭者,同時間也展露出優良的公民質素──和平不動武、主動清潔街道、洗擦公廁、擺放日用品作公用而無人貪心私自取走,甚至把垃圾分類妥當才運走。

公民德行,是要透過教育培養出來,目前香港的公民教育課教些甚麼?愛國、身分認同、禮儀、環保?大家認為是否足夠?

政治學家蓋斯頓(Galston)提出了四種公民應有的德行,大家看看自己有否符合其說法?做到多少?社會又是否應該加以教育培養?

1.普遍德行:勇氣,守法,忠誠。

2.社會德行:
獨立和開放的思想。

3.經濟德行:
了解工作倫理,適應經濟及科技轉變。

4.政治德行:
能夠有能力分辨及尊重他人的權利,會提出合理的要求,有能力評估政府表現,及願意投入公共討論。

就今次佔中事件而言,種種富有公德心的表現,是出自尊重他人的權利、關心別人的需要,固然是良好公民的模範,但如果以蓋斯頓的準則,大家佔領了街道,是否「有能力分辨及尊重他人的權利」?佔中者或反佔中者又是否「願意投入公共討論」?香港的公民德行,是否可以做到懂得與不同價值、意見的人討論?以此衡量,學生表現是否及格?

反思

一場龐大的群眾運動,不論是參與者或旁觀者,各自有發表言論意見的空間,行使各自擁有的公民權利,亦表現出關心社會的公民責任。至於公民德行中的政治德行,如政治學家蓋斯頓所言的「討論」,大家不妨再深入想想,討論是否應建基於雙方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學生市民又為何要佔領街道?

相關概念:公民與公民社會(Citizen and Civil society)
今天大家常說「公民抗命、公民社會、公民教育乜乜乜」,其實對公民兩個字的理解有多少?
公民是一個法定身分,這個概念的出現早於羅馬帝國時期,屬於主權政治的社群內;公民經法律及制度所保障,享有不同權利和義務。每個國家都希望有良好的公民,根據學者Dynneson、Gross及Nickel*所指,良好的公民,是能夠關心別人的利益,所作所為合乎道德標準,對於不同意見能夠尊重和提出疑問;而良好的公民是可以經由教育培養出來。
公民社會,不是指公民聚在一起生活的空間,而是一個介乎國家和家庭之間的生活環節,是獨立於國家的政權外,自我組織起來,是建基於自由、平等、理性的東西,例如一些社團組織,好像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教協)等等。
*Gross Richard E & Dynneson Thomas L(ed.)(1991)Social Science Perspectives on Citizenship Education.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相關辭彙
‧公民抗命 Civil disobedience
‧公民素質 Quality of citizen
‧公民教育 Civic education
‧公民意識 Civic awareness
‧公民參與 Civic participation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Mind Map:公民──從參與到抗爭



學習教材

公民責任 從小培養


資料回應題


早前在交友網站流傳的一個帖子,內容是一名老師帶學生到日本小學交流,在午飯時段的所見所聞所感,請大家細閱其中部分圖文節錄,然後回答問題。



多角度思考
1.你從圖中看見日本的小學生在做甚麼?(4分)
2.你認為這是公民教育的一種嗎?為甚麼?(6分)
3.香港「佔中」的學生們,也有表現出這一種公民素質嗎?學生的表現造成了怎麼樣的影響?(6分)
4.承上題。你認為香港的教育有否須要學效日本的小學,利用午膳時間讓學生全程參與來作公民教育?(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日本小學生在午膳時全程參與,由開始時幫忙擺放食物,到食用完畢收拾並把垃圾分類。
2.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公民教育教我們認同自己是社會的一分子,要愛護這地方,常常為他人設想。午膳時大家出一分力,服侍別人,讓地方整潔,相信是從小培養公民責任的好方法。)
3.從報道及網絡資訊可見,「佔中」的學生主動清潔街道、把垃圾分類,甚至洗擦公廁,優良的公民素質為世界稱許,也因此感動了許多人認同他們的抗爭。
4.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請思考香港學校的公民教育是怎樣,是否足夠?小孩和青少年的表現是否不遜於日本?)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時事漫畫,然後回答問題。






多角度思考
1.漫畫一及二的成年人分別遇到甚麼困擾?(4分)
2.承上題。你認為圖中人反映了香港的家長和教育界的普遍情況嗎?(6分)
3.你認為學校是否不適宜向未成年的學生講政治、教政治?(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漫畫一的家長憂慮兒子對政治感興趣,並以政治為進修方向,繼而投入政治工作;漫畫二的老師擔心講授政治議題,涉及立場,難以完全客觀持平,因題材敏感,不知從何入手。
2.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翻閱新聞報道,香港的家長和學校對於學生罷課,甚至參與佔中有何意見;大家又可參考各大學校長對於學生留守佔中場地,作出甚麼呼籲?立場如何?)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研究社會學的學者認為,公民社會並不是培養公民德行的最好地方,其中自由主義者認為,最好是通過學校教育,因為學校是價值中立的地方,可抽離個人文化傳統社群,學習批判政府,以及重新評估與父母不同價值觀的地方。)

參考資料
網頁
‧和平佔中
http://oclp.hk/index.php?route=common/home
書刊
‧《圖解政治學》
作者:王保鍵  出版:五南
‧《公共知識分子:社會運動與青年》
作者:王丹、王堯漢、蘇嘉豪、王淩雲等著;王軍濤主編  出版:公共知識分子出版

載自2014年10月20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文:許少媚 圖:星島圖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