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10.08
今年的十月九日是「世界視覺日」,目的是宣傳保護眼睛的重要性。現代社會最影響視力的物件,必定是電子屏幕產品。手提電話和平板電腦成為日常生活必需品,人們對它的依賴度愈來愈高,甚至變成身分象徵,像iPhone開售,成為全球追捧和炒賣對象可見一斑。不過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對青少年身心都會有影響,不容忽視。
公共衞生+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全球化
主題:對公共衞生的理解+人際關係+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科學與科技的發展怎樣影響人類對公共衞生的理解?
‧現代社會的人際溝通方式如何影響青少年與他人的關係?
‧全球化使文化和價值觀趨向單一抑或多元?帶來相互排拒還是融和、演進?
生理影響
不少父母視電子產品當作安撫嬰孩的「奶嘴」,然而這個不負責任的行為,影響兒童健康。衞生署去年召集了「使用互聯網及電子屏幕產品對健康的影響諮詢小組」,並發表了報告,研究電子產品對青少年造成的健康影響。
十六月大嬰兒 使用平板電腦
調查顯示,學前兒童開始收看電視的年齡中位數是八個月大,開始使用平板個人電腦的年齡中位數是十六個月大,開始使用電腦的年齡中位數是兩歲,使用電子屏幕產品的最小年紀只有一個月大。只有14%家長會經常陪同學前子女使用平板電腦,亦只有12%家長會陪同子女使用電腦。
調查指出,有五分一的受訪中小學生每日花超過三小時使用互聯網,約一半的受訪家長認為子女花太多時間用互聯網,影響日常生活,有64%家長經常或間中因使用互聯網及電子屏幕產品與子女爭執。有37%受訪中小學生表示會因電子產品放棄戶外活動,近半受訪者減少睡眠時間,影響了學業成績。
影響眼球發展 造成姿勢不良
青少年使用電子產品時間長,對身體造成影響,首先,過早接觸科技產品有機會影響兒童眼球發展。中大曾調查兩至六歲學童近視普及率,九六年僅2.3%,○六升至6.3%,發現與多用電子屏幕產品有關,而深近視會引發其他致盲疾病,例如黃斑病變及青光眼等,不容忽視。
此外,低頭族看電子產品,會造成姿勢不良,易造成駝背;駝背不只影響體態,還影響正常呼吸,引起肺部與心血管疾病。正如調查顯示,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其實屬靜態生活,增加肥胖機會,又會令專注力減弱,言語發展遲緩。
心理影響
除了視力受損,過度沉迷電子產品,亦會產生心理問題,最明顯是成癮,由最初的發短信、電話聯絡,到後來功能愈來愈多,可以聽音樂、看電視、上網、閱讀電子書等,手機的功能愈齊全,用家的依賴也愈高,使用者每隔數分鐘,便會無意識的查看手機,生怕看漏任何訊息,成為了「FOMO社交控」(fear of missing out 忙於眼前事的時候,總是害怕會錯過更有趣或者更好的人和事),有研究指,花過多時間在互聯網及電子屏幕產品,有可能阻礙社交技巧的發展。
數碼戒癮診所 專治心理問題
在外國,針對手機成癮的問題,出現了所謂的「數碼戒癮診所」(Digital detoxes),專治各種上網成癮和社交控的問題。由於社交控愈來愈多,德國波恩大學(University of Bonn)研發了一個免費App「Menthal」,藉此判斷用家的手機使用習慣,協助他們及早戒癮。
這個應用程式會記錄使用者的習慣,包括與朋友閒聊、登入社交平台,抑或玩遊戲,也會記錄用得最多的App是哪款等。應用程式另一功能,就是可以檢查用家的精神狀況,因為人在情緒低落的時候,使用手機的情況會與平時不同,能夠提醒你及時注意情緒。
矽谷精英 嚴控子女上網
電子產品方便,照理開發者更加會推薦使用。諷刺的是,不少在矽谷的科網精英,都會限制子女使用電子產品,避免他們沉迷其中,著名如已故蘋果創辦人喬布斯亦是其中之一。根據《紐約時報》科技版的專欄作家及傳記作者轉述,喬布斯一家吃飯時都是討論各種話題,無人會拿出iPad或電腦,而且他會限制子女在家裏使用科技產品。
未滿十歲 不可接觸手機平板
限制子女使用的不止喬布斯一人,外國有記者進行簡單統計,發現科網業界為人父母者,一般會嚴格限制未滿十歲的孩子接觸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周末才獲准使用三十分鐘至兩個小時,如果子女較年長的,可以因為做功課而有限度使用。待子女滿十四歲才讓他們擁有手機,可是僅僅限於打電話、收發短訊,最少滿十六歲才可開始用手機上網;更甚者,給全屋電子設備設定了使用時間上限和家長控制功能,又規定睡房絕對不得用任何電子產品,因為他們都明白,電子產品潛在危險,包括瀏覽色情網站、網絡欺凌及沉迷等。像twitter創辦人Evan Williams的兩個年幼兒子,家中有的是可以隨手拿來閱讀的印刷書籍而沒有iPad,做法與香港常見的現象極之不同。
小結
科技產品便利了我們的生活,上網、聯繫、娛樂,一機在手,即時滿足所有要求,的確能夠提高效率和生活質素。不過,很多人的自律性和自制力有限,容易長時間使用而不自覺,有時每隔幾分鐘就要看一下手機,形同上癮,所謂的溝通只集中在網絡,忽略現實社會與人的聯繫。低頭族如何避免成為電子產品的奴隸,須多加注意。
同學不妨在班上進行調查,看看同學使用電子產品的習慣,如使用產品類別、每天使用時間、用途、心態、身體各部分有無感到不適(如近視加深、肩背、拇指關節疼痛)等,加以分析。
資料庫:使用電子產品健康貼士
衞生署認為有須要預防兒童因過度使用互聯網及電子屏幕產品,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及其他重要事情,為此提供以下健康貼士:
一、積極參與體能活動及戶外活動;
二、參與現實生活中的互動接觸;
三、限制屏幕時間及明智地選擇屏幕活動;
四、留意眨眼及休息;
五、採用適當設置;
六、保護聽覺、注意安全及衞生;
七、確保睡眠時間足夠及環境合宜;
八、注意網絡安全;
九、遵守網絡及社交網站的良好行為;
十、限制接觸不當的資訊 。
資料來源:衞生署
相關辭彙
‧互動 Interaction
‧自制 Self-control
‧多媒體 Multimedia
‧溝通 Communication
‧心理需要 Psychological need
‧個人責任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文化同質化 Cultural homigenisation
‧健康生活與習慣 Healthy lifestyle and habits
Mind Map:電子產品對健康的影響
學習教材
電子產品 改變溝通模式
資料回應題
細看以下漫畫,然後回答問題。
多角度思考
1.試描述漫畫內容。(4分)
2.你認為這個現象是否普遍?試指出原因及影響。(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漫畫描述家庭聚會的時候,年輕一輩只顧各自使用電子產品,雖然是參與了家庭聚會,但並沒有與在場家人溝通,沒有使用手機的長輩更是備受冷落,如同自己獨自用餐,反映了大部分人習慣在網上溝通,多於在現實社會中與家人溝通。
2.
第一部分:表態。同學須要表達自己的看法,是否同意漫畫描述現象。
第二部分:分析。
原因:手機使用太方便、朋輩壓力影響、現時流行與朋友的溝通模式、網上世界吸引力大,如能夠提供即時資訊和娛樂。
影響:家庭關係、人際關係、溝通模式、虛擬與真實的界綫。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一項有關亞洲青年使用電子產品習慣的調查,訪問一萬二千多名八至二十四歲、來自十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青少年,香港有八成七受訪者表示擁有手提電話,平均每人有四點一件電子產品,為所有受訪地區之冠。
調查顯示介乎十二至十四歲年齡組擁有電話的比率最高,可能因為此年齡組別大多進入初中期,生活較獨立,朋友圈子正在擴闊,擁有電話可與家人和朋友保持聯絡。
調查又發現本港青少年每日使用多媒體達二十多小時,較整體調查的平均十三點九小時為多。其中包括四點三小時看電視、四點七小時上網和三點四小時玩遊戲,反映本港青少年喜歡同一時間上社交網站及打機。
摘自《星島日報》2010年8月3日F2
多角度思考
1.根據封面專題內文及以上資料,香港兒童及青少年使用電子產品的習慣如何?(4分)
2.你認為青少年使用電子產品能否加強人際關係?(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根據內文及資料,香港的兒童很早就有使用電子產品的習慣,不足歲半便有平板電腦,而初中生擁有的手提電話的比率最高,希望方便溝通,擴大生活圈子。香港青少年平均每人有四點一件電子產品,使用多媒體達二十多小時,同是亞洲之冠。另外,青少年會因使用習慣而與父母爭拗,亦承認影響健康和睡眠質素。
2.同學作答時應先表達自己的立場,再加以解釋。
能:以電子產品的便利,加強溝通,如可以即時知道朋輩的喜好和狀況,加深了解;即時回應朋輩,令人際關係更緊密;方便相約聚會交流,互通消息;認識新朋友,擴闊生活圈子。
不能:青少年使用電子產品多數與朋輩溝通,互聯網上的個人資料未必真確,所謂的認識其實並不真確,亦有機會遇人不熟;沉迷使用手機,與家人或朋輩聚會都是一人一機,並無真實溝通和交流,可能與家人的關係更為疏離。
參考資料
網頁
‧沉迷iPhone iPad兒童易近視
http://www.hksilicon.com/kb/articles/15787/iPhoneiPad
‧理大專家研究使用手提電子產品對健康的影響
http://www.polyu.edu.hk/cpa/text/index.php?mode=pressrelease&Itemid=170&option=com_content&press_id=2595&lang=tc
‧高中生沉迷手機 語言退化如幼童
http://news.tvbs.com.tw/entry/39633
載自2014年10月8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