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01.27
特首梁振英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重點措施主要落在扶貧助弱、安老和教育方面,涉及新增的經常性開支高達二百億元。過往政府力求財政穩健,少有動用經常開支來增加恒常福利;對於今次這份大手筆的施政藍圖,各界是歡迎還是質疑?報告中提出的各項措施,又有否切實回應當前各種社會問題?
文:何美樂 圖:星島圖片庫
今日香港
主題:生活素質+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香港居民對不同層面的生活素質的優次有甚麼不同看法?
•哪些方面的生活素質被視為最重要?哪些被視為最急切的需要?甚麼人可作出相關的決定?為甚麼?
•不同人士或機構能為維持或改善生活素質作出甚麼貢獻?有甚麼障礙?在沒有清除障礙的情況下,哪些群體最受影響?
•政府怎樣回應不同群體的訴求?政府的回應對香港的管治、維護法治精神和提升公民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有甚麼影響?為甚麼?
新一份《施政報告》以「讓有需要的得到支援,讓年青的各展所長,讓香港得以發揮」為題,一口氣「豪擲」二百億元推行各項措施,當中絕大部分用作扶貧、安老和教育︰
扶貧、安老和助弱的重點措施︰
•推出「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用作資助工資中位數六成或以下的低收入在職家庭
•將七項關愛基金項目恒常化
•關愛基金向N無人士派發一筆過津貼
•撥二億元專款為基層家庭中小學生推課餘學習及支援項目
•把「長者醫療券」金額增至每年二千元
•將於未來三年推出三千張院舍住宿照顧服務券,以及向深圳及肇慶安老院買宿位
•兩元乘車優惠擴展至專綫小巴,受惠人士除了長者之外,還擴展至殘疾人士和殘疾兒童
•二億元支援少數族裔中文教育
•二億元支援殘疾運動員
解說︰
多年來,政府一直被外界批評在扶貧問題上,力度不足,措施短視,不作長期承諾。今次《施政報告》推出的「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等新扶貧措施,可謂一改過往作風,把多項扶貧措施慷慨地納入政府恒常開支,並着意針對低收入家庭面對的生活問題作出援助,對扶貧和減輕跨代貧窮問題有較積極的回應。
教育的重點措施︰
•一八孆@九學年副學士銜接學額增至五千個
•幼稚園學券資助額每年加二千五百元,同時提高學費減免上限
•增加資助本港學生在本地、境外和內地升學
•恒常化職訓局工作實習計畫
解說︰
近年幼稚園教育面對適齡學童減少、營運困難、幼師流失等問題,因此一直希望政府落實十五年免費教育,《施政報告》則以增加學券的方式,希望減輕家長和幼稚園的經濟壓力,但因為半日制和全日制幼稚園學券面額相同的問題,反而令業界感到措施分配欠公平。
高等教育方面,副學士銜接大學學額雖有增加,但多年來大學學額不足的問題仍然嚴重,《施政報告》回應此問題的其他方法是力推職業培訓,發展大學以外的高技能專才,作為推動教育和培育人才的另一途徑。
根據港大民意研究計畫在《施政報告》發表前進行的民調,顯示最多市民認為《施政報告》重點應先解決房屋問題(71%受訪者認為「好需要」),其次依次是醫療政策(58%)、經濟發展(56%)、社會福利(52%)和政制發展(46%)。今年特首在房屋、醫療等問題又有否回應市民訴求?
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的重點措施︰
•已物色土地興建十七萬九千個公屋單位及一萬七千個居屋單位
•除港島北及九龍半島,其他地區住宅地積比提高兩成
•重建華富邨,預計可增加一萬一千九百個公屋及居屋單位
•研究發展尖沙嘴西、銅鑼灣、跑馬地及金鐘 / 灣仔四區地下空間
•將中環美利道停車場和上環林士街停車場改作商業用途
•地政署引入「補地價仲裁先導計畫」,加快補地價工作
解說︰
現時公屋輪候冊已達二十一萬的歷史高位,政府早前為覓地建屋,已被批評是盲搶地,今次在回應房屋供應短缺問題的措施中,又以提高各區住宅地積比的措施最能回應訴求,可在土地供應不變的情況下,亦能增加房屋供應量。
經濟及金融的重點措施︰
•發展東大嶼山,興建人工島
•重設創新及科技局
•研究成立民航訓練學院
•繼續改善港口設施、提升港口的運作效率
•取得中央政府同意暫不增加「個人遊」城市及擴大「一簽多行」試點
•政府會考慮在亞洲地區增設經貿辦,工業貿易署將加強開拓新興市場
解說︰
相比起扶貧措施,政府在經濟和金融發展的着墨篇幅較遜色,部分因未有實質內容而流於空泛,未能讓市民看到較具體的經濟效益及前景。至於《施政報告》對於中小企和勞工問題的忽視,亦備受批評。
今年《施政報告》在醫療新措施方面的着墨不多,對於未來人口老化將大大增加醫療負擔的問題,《施政報告》未見有前瞻性的具體措施回應問題。近年中產家庭比較關心的醫療保障計畫,仍繼續處於研究及諮詢的階段。
此外,有四成六市民關心的政制發展,特首亦僅以124字輕輕帶過,是歷屆《施政報告》中着墨最少的一次。
各界對《施政報告》評價:
新民黨:進取有為,內容廣泛充實,列多項具體措施,巨細無遺;但整體有短期措施,無長遠規劃。
經民聯:照顧基層老弱得宜,教育、青年、土地供應等政策方向正確,但對支援中產及中小企隻字不提,有欠公允。
自由黨:整體支持《報告》,扶貧、房屋政策評分高,但經濟發展、中小企及中產方面令人失望,評分好低。
民建聯:積極全面,在民生、經濟、安老服務及青年教育等方面政策作承諾,惠及民生,但忽略中產壓力。
工聯會:民生有交代,扶貧大動作,但對勞工政策沒有提及取消強積金對沖和標準工時感失望。
民主黨:關注財政影響大,希望真的能落實措施;經濟方面着墨少。
公民黨:短視,未有詳細提及政改及承諾作「真普選」,人口政策及保障新聞自由政策,法治及核心價值等問題着墨少,對中產欠缺支援。
工黨:勞工政策流於表面,對沒有提及取消強積金對沖感非常失望。
人民力量:毫無新意,不排除用盡包括拉布的所有方法,阻止成立創新及科技局。
新民主同盟:欠人本關懷,住屋政策力度不足,全民退保、檢討自由行等惠民措施交白卷。
香港總商會:集中處理民生問題,期望政府推出政策提升企業競爭力,特別是扶助中小企。
中華廠商聯合會:在改善民生方面鋪展新猷,理念值得肯定,但須留意民生與經濟發展之間應保持適當的平衡。
相關概念:社會福利(Social Welfare)
政府或官民合作,以一種組織或制度形式提供的社會服務,目的是有系統地協助有需要的個人、家庭或社區改善自身狀況和整體生活,藉着促進個人福祉來維持社會穩定、調節社會矛盾、解決社會問題、提高經濟生產力、培養市民互助精神、增加家庭及社會凝聚力等施政目的。
社會福利的內容廣泛,可以包括生活每個層面,既涉及教育、醫療方面的政策,亦包括交通、文娛、體育、就業、扶貧、安老等方面的服務措施。如按對象劃分,社會福利又可分為︰向全體社會成員提供的公共福利;為行業從業員提供的職業福利;或為特定群體提供的福利如︰老人福利、學童福利、婦女福利、殘疾人士福利等等。
學習教材
政黨評價大不同
意見整理
試根據左頁意見,在附表整理出部分政黨及團體對於今次《施政報告》的正面及/或負面評價。(歸納)
多角度思考
1.特首在《施政報告》中大派二百億元福利,對香港整體發展有何利弊?(分析)
2.假如滿分為十分,你會給予今次的《施政報告》多少分?試解釋原因。(評鑑)
建議答題方向
1.
利︰
•拉近貧富差距,減少因貧窮引致的社會問題,例如罪案或跨代貧窮問題。
•「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等福利措施,可鼓勵更多人就業,令整體經濟發展可因為勞動力增加和家庭消費力增加而受惠。
•紓緩基層困境,有助更多家庭脫貧,有助社會長遠穩定發展。
弊︰
•二百億元的福利措施屬於經常性開支,對政府庫房構成壓力。
•當經濟環境轉差時,政府亦難以削減經常性開支,惟有向中產人士開刀,以加稅等措施應付恒常開支,加重中產負擔。
2.同學可自由作答。較佳的答案是能夠說出評分的準則,例如措施對經濟、民生、社會各方面造成的好壞影響;措施的實質成效;有否切實回應不同階層的訴求等等。
參考資料
網頁
•2014年《施政報告》
http://www.policyaddress.gov.hk/2014/index.html
•2013-14年度社會福利開支
http://www.swd.gov.hk/tc/index/site_aboutus/page_socialwelf/
載自2014年1月27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