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5.08
焦點議題
隨着今屆通識科DSE考試完成,通識科的歷史任務結束,取而代之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教學活動已積極開展。高中生必須參與的內地考察,首團已在4月初出發,各位同學亦陸續有機會參與。對於考察團目的、行程內容和一些特別安排,作為持份者的你又是否清楚?
因受疫情影響,公民科內地考察活動在中港通關後已迅速出發,但始終要作出特別安排讓中五同學先行,行程內容和長短亦有所調整,這些變化大家都要知道,不過活動的學習目的就依然是要扣着三個課程主題,目標清晰。
新聞資訊摘錄
首個高中公民科內地考察團出發
首個高中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公民科)學生內地考察團今日(4月3日)早上乘廣深港高速鐵路(高鐵)出發,前往廣州和深圳進行兩日考察。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在高鐵香港西九龍站為率團的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和參與師生送行。
約250名來自新界鄉議局元朗區中學和漢華中學的師生參與是次考察。團員首先到訪廣州市執信中學,出席公民科內地考察團啓動儀式。蔡若蓮博士在致辭時感謝國家教育部、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廣東省教育廳,以及各市教育局的領導一直以來對香港同學的支持與愛護,全力支持公民科考察團的落實。她指,超過20個不同主題的考察團將陸續出發,預計8月底前有逾4萬名學生參與。她期望同學珍惜這難得的考察機會,除認真學習外,亦不忘自己是香港形象大使,時刻展示香港高中學生的質素。
資料來源:摘自《政府新聞公報》2023年4月3日
公民科內地考察1天團捱批
隨着本港與內地恢復全面通關,高中必修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內地考察終於成行。教育局昨(2月9日)向全港中學發通告,要求校方重新填報考察行程意向,優先安排中五生在4月起北上考察。當局最新公布22個行程均在廣東省內,日數最長僅3日2夜,並增設即日來回的1天團。教育工作者聯會批評1天團行程只能「走馬看花」;有中學校長更質疑師生幾乎無時間參觀,認為安排旨在讓學校盡早滿足要求。
當局安排考察行程亦有變動,全部22個行程改於廣東省內進行,最遠僅達陽江、潮州,日程以3日2夜為限。至於原定4至5天,前往福建、湖南和貴州的行程均告取消。當局解釋,去年學校數據反映,12個廣東省行程較受歡迎,故先行啟動,下學年將提供更長的行程,目的地亦擴至廣東省以外。
資料來源:摘自《星島日報》2023年2月10日
重點認知1
考察目的:拓寬視野 了解國情
內地考察活動是公民科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生必須參與,事後亦要向學校提交相關的專題研習報告。雖然公民科是DSE的必修必考科目,但考察活動並不涉及公開評核,即是不會計入DSE成績,那麼當局和學界大費周章讓同學到內地考察是為了甚麼?
考察是為了落實公民科的課程宗旨。公民科課程包括三個主題,一是「『一國兩制』下的香港」;二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三是「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而考察活動就是通過體驗式學習,落實這些課題宗旨,讓同學拓寬視野、自主學習,親身了解國情和國家最新發展,增進對國家的成就及中華文化的認識和欣賞,從而提升國民身分認同。
如果同學完成了內地考察活動,不妨檢視一下自己有多大程度做得到以下幾項學習所得!
重點認知2
行程內容:涉歷史 文化 科技 經濟
根據去年教育局發出的通告,局方提供21個內地考察行程供學校安排學生參與,主要是2至3天的行程,4至5天的考察則有3個(包括福建省歷史文化及海上絲路、湖南省歷史文化及環境保育、貴州的民族文化及自然政文的內地考察),不過由於疫情關係一直未能落實,行程又有逼切性,所以中港通關初期會先安排學生參加在廣東省內的1至2天團,而4至5天團的行程則要到年底才可安排。
於是,當局在2月初就擬定了22個內地考察團,1至2天的行程有14個,3日行程有8個,主要考察地點在大灣區,也有到開平和潮州,主題由公民科的三個課題延伸,涵蓋歷史文化保育、文化遺產保育、創新科技、航天科技、經濟發展等。
舉例, 到訪甘坑客家小鎮, 親身體驗國家如何以高新科技保育及傳承客家文化遺產, 了解國家優秀的文化傳統,從而認同維護文化安全是維繫國家、民族團結和國家穩定的重要基礎;又有參觀深圳市工業展覽館,以反思個人對國家的貢獻,及如何防止泄露科技產業的機密資訊等。
重點認知3
中五先行出發 後交專題研習
因受疫情影響,近月才能成行的內地考察活動,初期在執行方面都有一些應變措施,除了教育局決定增設一天行程外,同學還知道有哪一些?‧本學年只剩下數月,但接近5萬名同學需要完成公民科內地考察,所以會讓現屆中五學生及早出發,完成相關學習。
‧內地交流活動因疫情停辦數年,校方或需要較多人手照顧學生,當局遂於本學年推出一次性的特別安排,容許學校在1:10師生參加比例以外,申請增加中五級考察團可以有多1至2名全額資助的隨團教師。
不過,無論是甚麼時候出發的考察團,同學考察後都要向學校提交專題研習報告。同學可就參與的考察行程,選取合適和感興趣的課題作專題研習題目,並在考察期間搜集和閱覽資料,然後分析、綜合與拓展,以完成這份個人專題研習報告。
補充資料
內地交流計畫資源豐富
除了回應公民科的要求,高中學生一定有機會到內地考察之外,香港的中小學生其實都有很多機會到內地交流。
教育局籌辦:教育局委託外間機構承辦,籌畫包括「同根同心」──香港初中及高小學生內地交流計畫、「同行萬里」──中學生內地交流計畫和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探索之旅。
通過初中及高小學生交流活動資助計畫──「赤子情 中國心」及「高中學生交流活動資助計畫」,資助學校舉辦校本的內地交流活動。
學校善用資源:學校有恒常的「全方位學習津貼」、「擴大的營辦開支整筆津貼」、「姊妹學校計畫津貼」等資源,可用於資助學生參與內地交流學習活動。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首個公民科內地考察團出發
約250名來自新界鄉議局元朗區中學及漢華中學的師生,昨晨在西九龍站乘搭高鐵前往廣州,參加為期2天的高中公民科考察團,期間與當地中學生交流,參觀陳家祠、永慶坊等名勝古迹,並到訪當地企業。學校在出發前先向學生派發大灣區的背景資料,要求他們返港後提交報告,探討本港年輕人如何把握內地機遇,發展事業。與廣州中學生交流的牛同學稱,升中後未曾到過內地考察,對考察感到興奮,期望能在廣州的中學結識到新朋友。就讀漢華中學的曾俊然稱,以往多是考慮留港或到英美升學,但經過交流後,有助了解大灣區升學與發展的渠道。
資料來源:摘自《星島日報》2023年4月4日
資料B
公民科內地考察團支出 何漢權倡家長分擔
目前考察團均是政府全額資助,教育評議會會長何漢權認為遊學的重要性在於持份者的參與,長遠而言不認同再全額資助考察團,認為家長如有能力應負擔部分開支,而有收入困難的家庭則以其他的資助形式幫忙,形容「不用錢的東西,不是每一個人都會珍惜」。
資料來源:摘自《星島日報》2023年4月10日
1.以下哪些項目屬於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的內地考察,及相關的專題研習的重點?
(I)根據事實和證據,以客觀、持平、同理心的態度,清楚表達考察所得和個人反思。
(II)進一步認識國家的成就,藉以提升國民身分認同。
(III)認識、欣賞與傳承中華文化,成為具責任感及承擔精神的公民。
(IV)了解兩地的發展機遇及挑戰,有助個人生涯規劃,並思考如何貢獻國家和香港。
A.(I)、(II)、(III) B.(I)、(II)、(IV)
C.(II)、(III)、(IV) D.(I)、(II)、(III)、(IV)
2.根據資料A,參加內地考察活動如何幫助學生規劃個人生涯?
3.資料B中提及「長遠而言不認同再全額資助考察團」的原因是甚麼?你是否認同?
建議答題方向
1.D
2.同學通過到訪內地,參觀企業,了解內地的發展機遇後,發現除了留港或到英美海外留學外,到大灣區升學亦是出路。
3.有能力的家長應承擔部分考察團的開支,假如團費完全免費的話,同學就未必會好好珍惜機會。(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認同與否。提示:自費的比例必須合理,以免消弭參加者的興致,例如為了減省支出,寧願支持1、2天的考察團而不願參與4、5天的團。)
學習工具
內地考察 議題本質
根據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內地考察的安排,學校需要在高中三年內安排學生前往內地考察,讓學生了解國情和國家發展,提升國民身分認同。惟因疫情一直未能成事,隨着2月6日中港全面通關,第一批學生在4月北上考察,而考察活動的目的、內容和執行情況,都是學界和家長關心的議題。
關鍵詞
‧內地考察 Mainland study tours
‧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 Our Country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國民身分認同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
‧拓展視野 Broaden their horizons
‧大灣區 Greater Bay Area
‧全額資助 Fully subsidised
參考資料
立法會答問: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內地考察
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303/22/P2023032200455.htm
載自2023年5月8日《S-file公民科/通識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