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4.18
4月春回大地,清明時節是否一如詩中所說的雨紛紛呢?雨之為物,乃自然而然的尋常現象,同時在細緻敏銳的文人筆下,交織各種喜怒哀樂,化成多姿多采的文學作品。或是細雨綿綿,令人靜心遐想;或是大雨滂沱,教人狼狽不堪;又或是雨後晴天,教人領略人生無常而祈盼美好。今期《S-file》和大家從以下四首古今作品,領略雨之豐富多變、姿采萬千。
雨與春天: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這首詩大約寫於安史之亂後,杜甫棲身四川(錦官城便是四川成都),春雨一夜之間來臨,翌晨生機勃勃,令詩人滿心歡喜;本詩所用的字詞,如「好雨知時節」(美好的雨知曉最好的降臨時機)、「潤物細無聲」(滋潤萬物,無聲無息),正正洋溢着這種「喜」的氣息。
杜甫吟詠春雨,表達內心的欣喜和感恩。前四句,寫好雨適時而至,在安靜的晚上,悄悄降臨人間。其中「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出了春雨為大地帶來生機,默默付出貢獻,後世常用這兩句,比喻好老師的春風化雨。後四句,寫破曉時分,四周漆黑一片,只有江邊的漁舟燈火在發光。這兩句象徵黑暗到了盡頭,大地回復光明活潑。清晨,一夜飽雨,花草生機煥發,點綴了整座錦官城,洋溢春之喜悅,也流露詩人對天地化育萬物的恩情。
杜甫詩常以沉鬱見稱,這首寫春雨卻是難得的快意呢!
雨與人生:蔣捷〈虞美人〉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杜甫寫一場雨,精采;蔣捷寫人生之中的三場雨,同樣精采。蔣捷生於南宋末年,經歷亡國之痛,一生流離。這首〈虞美人〉極具電影感,像一齣數分鐘短片輯錄了三組人生鏡頭,營造鮮明的人生階段對比。
第一個鏡頭是少年:雨中安處歌樓,過着醉生夢死的歡樂,正是不識愁滋味的年華。第二個鏡頭是中年:這一次的大雨,是在船上,身作江湖漂泊客,不知方向,剛巧「斷雁」(離群之雁)飛過,叫聲淒苦。同是雨景,與年少時的處境和心境,大相逕庭。
鏡頭最後移來眼前,今時今日的詞人原來頭髮已白,大雨聲中,身在僧廬,究竟是出了家還是寄身寺廟不得而知,但其孤單淒清則可以想見。身在空門,回首前塵,多少的喜樂愁苦都已成灰,人也無動於衷了,哪怕是大雨,也任由它「點滴到天明」吧!
此詞言簡意賅,意象鮮明,寥寥數句已概括了一生變幻,而「雨景」一以貫之,誠為寫雨的經典之作。
雨與愛情:鄭愁予〈雨絲〉
大雨由古代落到現代,仍然為文人帶來無限靈感。現代詩人鄭愁予有一首新詩〈雨絲〉,糅合跳脫的想像、獨特的比喻和優美的韻律:
我們底*戀啊,像雨絲,
在星斗與星斗間的路上,
我們底車輿是無聲的。
曾嬉戲於透明的大森林,
曾濯足於無水的小溪,
那是,擠滿着蓮葉燈的河牀啊,
是有牽牛和鵲橋的故事
遺落在那裏的……
遺落在那裏的⋯⋯
我們底戀啊,像雨絲,
斜斜地,斜斜地織成淡的記憶。
而是否淡的記憶
就永留於星斗之間呢?
如今已是摔碎的珍珠
流滿人世了……
*註:底,即「的」。
這首詩既寫雨絲,又寫詩人的戀愛,二者虛實相生,交織相融。為甚麼戀愛像雨呢?詩中所述,「雨」是無聲的、淡淡的、悄然而來的。詩句中有「曾嬉戲於透明的大森林」、「曾濯足於無水的小溪」、「擠滿着蓮葉燈的河牀」等語,看似渾不可解,實是寫出一種似有還無的空靈——雨點降下,迷濛一片;愛情初萌生,教人迷迷糊糊,如夢似幻啊!
「星斗」、「鵲橋」的典故,既寫愛情經典,也以七夕雨點相襯托。最後,「雨絲」斜斜散落,記憶變淡;「摔碎的珍珠」比喻非常精采,既寫晶瑩雨點從天而降,同時象徵愛情故事破滅,流入人海再也難尋。
全詩意象浪漫淒迷,讀來聲調鏗鏘,讀者也分不清是愛情像雨,還是雨像愛情了。80年代國語女歌后齊豫曾經翻唱此曲,配以錚錚鋼琴伴奏,點點滴滴雨聲頓時呈現,其曲其詞,堪稱絕配!
雨與鄉愁:余光中〈聽聽那冷雨〉
現代散文大家余光中,早年生活於江南和四川,經歷亂離,下半生居於台北,也曾在美國和香港教學。很多作品,都抒發對神州大地的懷念,〈聽聽那冷雨〉是他寫鄉愁的代表作:
驚蟄一過,春寒加劇。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即連在夢裏,也似乎有把傘撐着。而就憑一把傘,躲過一陣瀟瀟的冷雨,也躲不過整個雨季……每天回家,曲折穿過金門街到廈門街迷宮式的長巷短巷,雨裏風裏,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這樣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個中國整部中國的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尾,一直是這樣下着雨的……不過那一塊土地是久違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紀,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萬山,千傘萬傘。二十五年,一切都斷了,只有氣候,只有氣象報告還牽連在一起,大寒流從那塊土地上彌天卷來,這種酷冷吾與古大陸分擔。不能撲進她懷裏,被她的裾邊掃一掃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全文逾4,000字,以上輯錄的開首一段,足見余氏文字功力:其一,余光中寫雨,用字豐富多變,「淋漓」、「淅瀝」固然常用,「霏霏」、「淒切」更為古雅。其二,既寫雨,又寫風和寒流(如「料料峭峭」、「酷冷吾與古大陸分擔」),讀者輕易領略其意境,而寒流從大陸席捲,自然而然地勾起思鄉之情。其三,余光中擅長靈活交替運用長短句式,加上有意無意之中引入疊字、對仗和押韻,營造出悅耳的音樂感,讀者恍如真的在雨天,細意聆聽余氏訴說衷情。
余氏在下文繼續以數千字細味雨景,沉浸於雨與回憶之中,讀來情味悠遠,令人扼腕。筆者最喜歡這句:「隔着千山萬山,千傘萬傘」,簡單兩句,卻極具視覺效果,更不着痕迹地押韻起來;不用一個「雨」字,卻寫出了無數的雨來。當代文學評論家,稱頌余光中散文是「大品散文」,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