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港青 擺脫「躺平」「窮忙」
2023.04.24

焦點議題

下星期一就是勞動節,法定最低工資亦將於今年5月1日起調升至每小時40元,以保障低收入的基層人士。可是香港的生活成本愈來愈高,早前有調查指出,4成受訪香港青年都自認貧窮。環顧香港,不少青年在職場上都難覓上升通道,跨代貧窮嚴重,社會深層次矛盾不斷產生,也促成了近年新一代移民潮。

青年是社會的未來希望,因此解決青年貧窮問題非常重要,政府和社會需要積極採取措施,提供更多教育和職業培訓機會,改善住屋條件,促進社會公平和流動性,讓他們從「躺平」和「窮忙」的困局中走出來。



貧窮如何定義?總括而言,貧窮定義源自兩個主要學說。第一個是絕對貧窮,其理論基礎是「收入僅足生存」的概念,例如世界銀行的國際標準是每天平均收入1.9美元,主要見諸發展中國家;而香港則採取「相對貧窮」定義。世銀把中位數的三分之一以下劃為相對貧窮,香港的貧窮綫則訂於中位數的一半。除收入外,也有通過其他指標來定義貧窮,例如預期壽命、嬰兒死亡率,甚至從開支定義等。

新聞資訊摘錄

調查指港青工時遠超國際標準


嶺大研究團隊關注本港青年的就業與貧窮狀況,於今年5至10月以深度訪談和問卷方式,接觸18至29歲有工作經驗的青年,與36名青年進行了深度訪談,以及收回164份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港青平均每周工作時間遠超國際每周40小時的指標。近8成受訪者表示,其工作有以口頭或書面方式規定每日工作時間,但當中近一半受訪者指實際上班時間並不固定。

受訪者表示,長工時導致他們的健康明顯轉差,在缺乏休息的情況下難以集中精神,增加工傷意外的機會。此外,長工時讓受訪者較易作出損害自身健康的行為,如吸煙、三餐不定時以及減少運動及睡眠不足的情況,長遠亦損害健康。

資料來源:2022年10月16日《星島日報》A08

施政報告落實青年政策

隨着本港防疫放寬,經濟好轉的好消息傳來,本屆政府的《施政報告》也緊接其後出爐,為社會各界打入一劑強心針。在早前特首提出政綱時,筆者便已發現,本屆政府着力培養香港青年成為優質人才,推動他們投身社會建設;亦從多方面幫助青年就業,為他們提供保障。即使民青局承諾的「青年發展藍圖」尚未發布,但從已出台的《施政報告》中不難看出,本屆政府正在實踐自己的諾言,將政綱的目標一一具體化落實,協助年輕人解決在發聲、就業、房屋上面對的困難。

資料來源:2022年10月26日《星島日報》A16

重點認知1

十個港青 四個貧窮?


根據嶺大研究團隊早前的調查,4成接受訪談的青年自認貧窮。絕大部分年輕人覺得工資太低,待遇與工作不相稱,並得出青年個人月均生活支出為1.68萬元。反映目前青年面對極大無力感,來自高昂的生活成本和遙不可及的人生目標(例如置業)。

另外根據《2020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本港18至29歲青年的貧窮人口連升5年,並創近12年新高。2020年青年貧窮人口及貧窮率分別為逾14.3萬人及15.6%,明顯較2019年的相應數字高出2.5%。此外青年失業率亦遠高於其他年齡層。根據政府統計處2022年第二季度的數字,整體失業率為4.1%,而15至19歲及20至29歲的失業率分別為18.7%及7.5%,比整體高出14.6%及3.4%。



重點認知2

升學就業住屋 原因環環相扣


香港青年貧窮的原因,總括來說由升學、就業、住屋三方面環環緊扣影響。升學方面,政府沒有為基層青年提供生活費資助,清貧大專生畢業後仍要背負沉重的學債,長此以往的惡性循環,慢慢出現「世襲貧窮」。然後就業階段,接受專上教育的人口比例不斷上升,學位貶值令青年未能保證畢業後能有可觀收入。而且香港經濟已發展到較成熟水平,基層青年向上流動面對更大困難。最後在住屋方面,據國際調查機構指出,港人要不吃不喝23年才能「上車」,反映香港樓價長期高昂,與市民購買力脫鈎。這情況增加年輕人的負擔及壓力,對住屋需求的無力感及減少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再加上近年疫情肆虐,香港青年貧窮更趨明顯。



重點認知3

在職貧窮催化社會問題


香港青少年都成為了「窮忙族」,意指「在職貧窮」,即是長時間超時工作及低收入的一群。「窮忙族」對青年的生理、心理和社交健康都造成負面影響,有部分年輕人寧願選擇放棄置業結婚和向上流動的機會,轉而追求「佛系」生活態度及「月光族」。這情況與內地年輕人早年出現推崇「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不生小孩、不消費」的「躺平主義」、「低欲望社會」生活態度相似。

年輕人本來是社會的主要財政負擔角色,如果青年因躺平心態成為貧窮者或長期失業者,最後會增加社會福利負擔;另一方面,青年在勞動市場中處於較弱勢位置,難以在社會流動階梯向上移,不但影響到年輕人的身分認同,長此下去也會形成社會分化甚至對立,有可能危及社會的治安秩序。



重點認知4

青年政策應多管齊下


政府應該多管齊下,從升學就業、職業保障及住屋支援三方面協助青年。首先政府應就未來產業發展進行人力資源調查,定期檢討大專或以上教育方向,培養與市場需求匹配的人才,幫助青年投身職場,協助青年上流。

另外也要聚焦對改善青年在職貧窮問題。現時不少青年為斜槓族或自由工作者,不在現有的社會保障制度內。政府應檢視現時僱用條例,保障零散工權益。

最後是為在職貧窮青年紓緩住屋問題,包括提供財務及支援服務,如寬免租屋稅務、提供租屋津貼等。短期方案包括擴大「青年宿舍計畫」,增加青年宿舍供應,長期方案包括前往大灣區置業及推進「明日大嶼」計畫的發展。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嶺大研究團隊關注本港青年的就業與貧窮狀況,於今年5至10月以深度訪談和問卷方式,接觸18至29歲有工作經驗的青年,與36名青年進行了深度訪談,以及收回164份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港青平均每周工作時間遠超國際每周40小時的指標。近8成受訪者表示,其工作有以口頭或書面方式規定每日工作時間,但當中近一半受訪者指實際上班時間並不固定。

受訪者表示,長工時導致他們的健康明顯轉差,在缺乏休息的情況下難以集中精神,增加工傷意外的機會。此外,長工時讓受訪者較易作出損害自身健康的行為,如吸煙、三餐不定時以及減少運動及睡眠不足的情況,長遠亦損害健康。

資料來源:2022年10月16日《星島日報》A08

1.以下哪一個稱呼是指「不願工作、不願學習和不願培訓」的年輕人的呢?(2分)
A.悟世代(さとり世代) B.尼特族(NEET)
C.飛特族(Freeter) D.丁克族(DINK)

2.
參考資料一,試描述香港青年貧窮人口的變化。(4分)

3.
參考資料二及個人所知,你多大程度上同意「香港青年貧窮是個人問題多於制度問題」這個說法?試談談你的看法。(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B

2.過去10年間,香港青年貧窮率有上升的趨勢。根據香港政府的貧窮情況報告,青年貧窮人口比例逐年上升,貧窮人口由2009年的13.2萬增加至2020年的14.4萬,而貧窮率亦由12.7%升至15.6%,兩個數字都創下近年歷史新高。

3.
不同意,青年貧窮是因為職業保障制度不足:
現時青年多為斜槓族或自由工作者,不在現有的社會保障制度內。政府應檢視現時僱用條例,保障零散工權益。青年通常是就業市場的新鮮人,他們可能未有積累足夠的工作經驗,往往處於較弱勢的地位。而且香港經濟已發展到較成熟水平,基層青年向上流動面對更大困難
同意,青年貧窮是源於個人本身問題:
青年世代崇尚自由,因此喜歡約束較少、工作時間較為彈性的工作,所以現時青年多為斜槓族或自由工作者,較不穩定、缺乏福利保障。他們對於工作的意願相對薄弱,不少青年的失業狀況是自發性選擇及逃避心理所造成的結果。初出茅廬者,薪酬相對較低實屬正常。
(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學習工具

青年貧窮 議題本質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經濟發展迅速,但青年貧窮人口的問題仍然十分嚴重。香港青年貧窮人口的變化反映了教育、就業、住房和社會流動性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政府和社會需要積極採取措施,提供更多教育和職業培訓機會,改善住屋條件,促進社會公平和流動性。

關鍵詞

‧青年貧窮 Youth poverty
‧絕對貧窮 Absolute poverty
‧相對貧窮 Relative poverty
‧在職貧窮 Working poor
‧失業率 Unemployment rate
‧社會流動 Social mobility
‧結構流動 Structural mobility
‧斜槓族 Slasher

參考資料

嶺大調查發現四成受訪青年自認貧窮 學者促政府應檢討最低工資政策定位

https://www.ln.edu.hk/cht/news/20230307/lu-study-reveals-40-of-youngpeople-consider-themselves-poor-scholars-urge-government-to-reviewminimum-wage-policy

載自2023年4月24日《S-file公民科/通識大全》

文:時光 圖:星島圖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