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戰文憑試】中文科每日練筆〈廉頗〉〈師說〉大熱
2023.03.24

      中學文憑試的中國語文科,多年來被喻為「死亡之卷」,該科將於明年改革,考卷由「4變2」,包括取消卷三的「聆聽及綜合能力考核」及卷四口試,而下月開考的中文科,仍維持卷一至卷三的筆試。民生書院中文科科主任吳國榮建議,同學除操練舊試題外,還應把溫習融入生活,包括每日做簡短寫作「練筆」,亦可透過讀報或看電視時事節目,訓練概括文章的能力;範文方面,過往的長題目尚未問過〈廉頗藺相如列傳〉及〈師說〉,因此今年都是大熱題目。(三之三)

記者:陳艷玲 攝影︰黃頌偉 部分圖片:受訪者提供、星島圖片庫

      中學文憑試中國語文科在4月25及26日開考,該科今年大致上仍維持舊制,有3份考卷,分別為卷一的「閱讀能力」、卷二的「寫作能力」及卷三的「聆聽及綜合能力考核」,而過去3年因疫情而取消的卷四口試,今年則未有復辦,所以今年的文憑試考生,在中文科只須應付卷一至卷三的筆試。

  民生書院中文科科主任吳國榮表示,明年的中學文憑試中文科,將簡化為2份卷,分別為卷一的「閱讀能力」和卷二的「寫作能力」,卷三的「聆聽及綜合能力考核」取消後,實用文則改在卷二考核,屆時考試時間會增加45分鐘,至2小時15分鐘。

看時事節目掌概括能力

  就現時距離中文科開考,只得1個月時間,吳國榮指現時同學可做的,除了操練舊試題外,還應把溫習融入生活。「語文有個特點,就是很生活化,所以溫習亦可生活化。」他舉例準備卷一「閱讀能力」時,除了做舊試題和補充,亦可透過讀報和看電視時事節目,訓練「閱讀能力」。

  吳國榮表示,時事節目通常都有主題,或採訪不同的人物故事,而節目尾聲的旁白,就是該節目的訊息。同學看罷節目後,可想想有甚麼感悟,訓練概括內容的能力;或播放完第一節後,思考該節目想帶出甚麼主旨,節目結尾時,再對比自己的答案。他又提醒同學,可留意節目為何引述受訪者某句說話,和主題有甚麼關係?「邊看邊問問題,都是訓練閱讀理解和聆聽的方法。」

  在準備卷一「閱讀能力」時,甲部有12篇指定文言篇章,屬可溫習的部分,而吳國榮認為,同學必須掌握每篇文章的內容主旨、段落大意、寫作手法及目的、文章布局和鋪排的用意等,「例如〈始得西山宴遊記〉,為何要寫永州其他山水?同學可能答是因為襯托手法,那為何作者先寫其他山水?可否倒轉? 」如果同學能回答相關問題,便算是熟悉課文。

注意內容主旨布局用意

  另外,吳國榮指部分範文題目須摘錄文句,故同學亦須背誦部分範文。「過去要摘錄的題目,暫時都是《論語》和詩詞,內容比較短,要同學背誦的可行性也高;至於無要求同學摘錄文句的題目,一般而言,只須以自己文句作答,如只背誦,沒有說明,反而無分。」在眾多篇範文中,吳國榮指〈廉頗藺相如列傳〉及〈師說〉,以不計考問字詞、語譯的題目來說,過往尚未在長題目出現過,因此值得同學留意。

  至於課外篇章部分,吳國榮指同學平日練習時,可培養用熒光筆標示文句的習慣,「當看到有關感情的字句,就可以間低,因這些感情,往往都是文章要帶出的主旨。」他指文憑試的考材,很少直白地以文句說感受,通常是繞一個圈或借景物抒情,有時是打比喻,有時是透過描寫主角的行為,問考生背後的意思,故同學須掌握閱讀技巧。

  吳國榮認為,因中文是學生的母語,故考生看文章後,通常都會得出一些模糊的感覺,例如文中的主角行為很謹慎,但感覺未必真實,須透過文句核實,「做閱讀理解就像查案,需要證據,同學就要以文中的句子,作為證據。」

寫短文訓練構思 成語故事學古文

  至於卷二的「寫作能力」,吳國榮指同學雖然可在作文後,再請老師批改,但由於時間成本高,每寫一篇文章,最少需個多小時,之後又要待老師批改,故練習密度不太高,因此他建議同學改為練習簡短寫作,好處是可以日日寫,維持「練筆」習慣。

  吳國榮表示,作文題目可就地取材,舉例同學乘坐港鐵時,可嘗試為對面座的乘客塑造形象,並用一程車的時間去描寫;又可描寫常見的景物,例如課室、港鐵車廂、巴士站、街道等;同學亦可自訂文章的季節和時間,當中可借景抒情,或寫「記、描、抒」的短文也可以。「一般而言,同學作文有千多字,但只寫一個段落,字數較少之餘,有些內容也是百搭,久而久之構思文章時,會變得好快。」

論說文練習擴寫

  今年是最後1年的「聆聽及綜合能力考核」,吳國榮指佔分較多的「綜合能力寫作」部分,大部分同學都已很熟悉,要留意的是佔分較多的「整合拓展」和「見解論證」,他指要練習「整合拓展」,同學可多做論說文的擴寫練習,「例如要說明勤力是成功的基石,中間就要講勤力如何引致成功,當中要說明兩者的關係,練得多,就會很快手。」

  至於「見解論證」,就需多些例子。吳國榮指「綜合能力考核」始於2016年,但舊制試卷亦有類似題目,「這份卷有少少是鬥手速,要寫得快、多和準,所以構思時間愈短愈準確,深度有機會提高,要練習如何思考得快。」

見解論證快而準

  吳國榮指,中國語文科的卷一至卷三,其實蘊藏很多中國文化在內,他建議同學可多看短篇的古文,例如韓非子的成語故事、莊子的寓言故事,故事性強,加上有些成語故事曾接觸,即使不懂某些字詞,但因為已有故事的脈絡,同學慢慢看,仍然能夠掌握。

  吳國榮續指,文化根基是要累積,故以他們學校為例,這1、2年都設中國文化周活動,提供寫作、參觀、講座、甚至體感遊戲等活動;另每年亦設主題,以加強學生在中國文化的浸淫,「希望由初中開始慢慢經歷,至中六時,最少都經歷過6個中國文化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