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3.07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臨近,中六學子正全力備戰。中文卷素稱「死亡之卷」,雖無十足把握,但也寸土必爭,試前定必一一熟讀十二篇指定篇章了。要弄懂每一篇要旨、字詞釋義、寫作技巧、抒情寄意,已經不易了,遑論再花閑情,仔細研究一下諸位作者的生平,還有觸類旁通,翻找他們其他優秀作品,細味品嘗?
然則,深入了解作者平生,有助同學們掌握他們所思所想,答題時更精準描述他們的寫作動機;說不定,他們的人生經歷,又可以為大家的寫作卷帶來一點點靈感;而接觸他們的其他佳作,又為同學們提供更多實用的徵引對象,豐富自己的語文儲備。多讀幾首詩,下筆更有神。今期《S-file》和大家再來讀一讀蘇軾、李清照、辛棄疾三位,認識一下「指定篇章」以外的他們,也讓自己不再停留在「指定篇章」,拓寬自己的識見吧!
再讀蘇軾:了解真正的曠達
〈念奴嬌.赤壁懷古〉有兩大重點:蘇東坡怎樣寫周瑜,以及蘇東坡怎樣利用周瑜來寫自己。前者,寫出他的年少有為,雄姿英發;後者運用反襯,以「人生勝利組」代表周瑜反襯出自己仕途失意。但東坡過人之處,正是沒有「周瑜這些機會不屬於我的」的「酸葡萄」心態,反而一笑置之言「多情應笑我」。畢竟人間如夢,在永恒的江月眼中,得意失意都只是一瞬罷了。
東坡這種灑脫胸懷,貫徹其一生,而在四十歲貶官後尤為顯見。同學們可從他中晚期作品中,體會這種「真正的曠達」:不扭曲事實,不自我麻醉,準備一顆平常心,如實看待順境逆境。以下這首詞作〈定風波〉,與〈念奴嬌〉一樣反映了貶謫黃州後的心境: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當時蘇軾與友人在山林遇雨,眾人皆狼狽走避,唯獨他若無其事,不消多久就天晴了。慢慢走,輕輕行,甚麼事都安然度過。同學們且來欣賞詞句中那種從容不迫,最精采的兩句,一是「一簑煙雨任平生」,就是說,怕甚麼下雨呢,我的一生「向來都在下雨」;二是末句「也無風雨也無晴」,東坡並不是看破雨天而心繫晴天,他是晴天雨天也同樣看破!無所謂逆境,也所謂順境,這是比單純樂觀更高的「達觀」境界呢!
蘇東坡就是憑此心懷,度過順流、逆流。他在〈念奴嬌〉寫出艷羨周郎、感懷自己一事無成,最終以「一尊還酹江月」作結,你該知道,他的曠達不是裝出來的哦!
再讀李清照:對比前後愁緒的深淺
讀李清照的〈聲聲慢〉,除了開首連用十四疊字令人難忘外,你還讀得出她的「愁」有多濃重嗎?畢竟當時的李清照,集合了各種不幸於一身——喪夫、國破、貧困、寡居、年華老去,兼先夫遺物被洗劫一空⋯⋯也並不是一句「看開一點」就可化解的。同學們大都知道,李清照自傷失去丈夫,承受獨守空房之苦,卻未必都知道李清照與生前的趙明誠究竟有多情深。以下這個故事及這篇作品,相信有助同學了解一二。
趙明誠本是著名金石學家,早年娶得李才女為妻,二人情投意合,感情甚篤。後來趙長期在外任官,與李清照聚少離多,固然有憾,但也無損二人關係。有一次重陽佳節,李清照給丈夫寫情信,附上詞作〈醉花陰〉一首: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櫉,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此詞寫重陽秋色,寫妻子獨守家居,寫出了淡淡的落寞,更有非常輕巧的一種「你不知道我想你想到消瘦呢」小小投訴呢!丈夫讀來,嘆賞不已,自愧不如,卻心癢癢想勝過妻子,於是三日三夜,廢寢忘食,一連寫下十五闋詞,與〈醉花陰〉夾雜在一起,送給朋友陸德夫鑑賞:「陸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絕佳。明誠詰之,答曰:『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正易安作也。」
想像一下,當時趙明誠的表情是怎樣的呢?這場「比試」不但無損夫妻之情,卻令二人心靈更貼近一些了。這個故事,對考生來說有何意義呢?至少有三:其一,讓你更透徹了解李清照在〈聲聲慢〉的喪夫之痛究竟有多痛;其二,是比較閱讀,仔細比較之下,〈醉花陰〉的愁是輕盈的淡淡的,至少可以盼丈夫回家,但〈聲聲慢〉是幾近絕望的淒淒慘慘戚戚。其三,若然你在作文卷,想找一個事例,說明「事情有時真的勉強不來」、「愈想取勝,愈難取勝」,不妨去寫一寫趙明誠啊。
再讀辛棄疾:主戰派斯人獨憔悴
〈青玉案.元夕〉裏所寫的「那人」是誰?後世大多解讀為辛棄疾本人吧。考試前,你務必要答得出來:作者辛棄疾(或那人)究竟為甚麼要獨自在「燈火闌珊處」呢?
南宋詞人辛棄疾,藉本詞表達憂國情懷。當人人沉醉於虛假的、巨額金錢換來的太平盛世,唯獨他有危機意識,力主北伐抗金,可惜受朝中主和派排擠,趙宋皇室也不見得有多大志。然則,辛棄疾為何要主戰?難道他是好戰分子嗎?你得好好了解一下他的前半生。
辛棄疾生活於北宋南宋年間,出生於北方,當時北方已是金國國土,辛對金人如何踐踏中原、欺壓漢人,有非常深刻的體會。在祖父教養下,辛年少已有愛國情懷,22歲聚集兵馬抗擊金兵,後渡江歸南宋,曾任南京、江西、湖南等地方官或軍官。辛同等重視農業和軍事訓練,務求積儲實力,他朝收復河山。但他始終不受南宋朝廷重用,晚年只好隱居,64歲一度受任準備抗金,後被免職。金宋的和平局面,純由宋室俯首稱臣加巨額歲幣維持,這對於辛棄疾來說,不過是慢性毒藥吧!
且來一讀他晚年回顧前半生親上戰場抗金的作品〈破陣子〉:
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絃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當中「八百里」是指慰勞兵士的牛肉,「的盧」是三國劉備的坐騎。這首氣勢不凡的佳作,寫出了詞人的豪邁,他一心嚮往的,是在戰場點兵,與弟兄出生入死、為國建功立業,可惜終此一生,只能眼巴巴看着自己年華老去了。
寫作技巧而言,最末一句「可憐白髮生」把全詞所有壯志一筆抹去,是一種非常有力的「轉折」。讀〈破陣子〉,你當知道辛棄疾絕非空想家,他確實有勇有謀有志氣,也當更理解「燈火闌珊處」有多痛苦寂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