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打不死的蘇東坡

2022.12.13
27969 27969

生活難以事事順遂,我們遭逢挫敗後,難免心灰意冷。宋代蘇軾被貶黃州後寫道:「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提醒後人遇上困境時不妨隨遇而安。這些哲語乍看似是叫人積極向上的「心靈雞湯」,但其實被押往監獄途中的蘇軾,亦曾有過「閉目窣身入水」(投河自盡)的念頭。而正因為他的軟弱與常人無異,更顯出其曠達胸襟之珍貴。到底劫後餘生的蘇東坡為何仍能快活地烹茶釀酒?今期《S-file》從蘇軾的遭遇說起,並為大家介紹耶魯大學歷史學博士鄭培凱教授的新書——《幾度斜暉蘇東坡》,一同窺探東坡居士的私人生活,從中看看這位大哲人調皮可愛的一面。

一門三傑 官至杭州太守

蘇軾一生有如電視劇情節一樣起起伏伏,要體會他曠達超然的胸襟之可貴,多少需要了解一下他經受的波波折折。

蘇軾(「軾」即是車的把手)和弟弟蘇轍(「轍」即是車輪痕迹)感情極好,常一起讀書和遊山玩水。「車輪兄弟」與父親蘇洵合稱「三蘇」,並列「唐宋古文八大家」。蘇軾才情洋溢,二十歲中進士,曾官至太守,為杭州之長,即一個地方的最高行政長官。雖然後來捲入新舊黨「王安石變法」之爭,屢受彈劾、調職降職,輾轉當過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地方官,期間廣結文友,而且於民間中評價不俗,前半生尚算順遂。

烏台詩案 欲兩度自盡

元豐二年,中年蘇軾突遭巨變,史稱「烏台詩案」。禍事始於蘇軾的〈湖州謝上表〉,被支持變法的新黨官員抓住把柄,接連上表彈劾,指蘇軾在詩文中謗訕臣僚、「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安上四項殺頭重罪。

皇帝宋神宗馬上遣人,把遠在湖州的蘇軾緝捕歸案。記載北宋朝政逸事的《孔氏談苑》有載,官差闖屋時,「頃刻之間,拉一太守如驅犬雞」。蘇軾以為自己死定了,甚至想到「乞歸與家人訣別」。

可幸,官差只是要把他押解回京待審。但當他們一行於太湖登舟後,蘇軾想到此案定必牽連家人,他突然生起「閉目窣身入水」自盡的念頭。旋即又想到「不欲辜負老弟」,才打消念頭。一念之間,由死向生,心情十分複雜。

到了京師,新黨官員「欲加以指斥之罪」,要把他往死裏打。蘇軾「憂在必死,嘗服青金丹」,第二次閃過自盡的念頭。萬念俱灰之際,再次想到親愛的弟弟,於獄中寫了兩首絕命詩〈獄中寄子由二首〉,請獄卒帶給弟弟。詩中「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其一)、「柏台霜氣夜淒淒,風動琅璫月各低」(其二)等語,既與弟弟道別和交代遺言,又描寫獄中肅殺的景象,處處透露着蘇軾絕望的心理狀態。

劫後餘生 自號東坡居士

後來,因為太皇太后曹氏和曾任宰相的政敵王安石等等大人物為蘇軾求情,他才免於一死。蘇軾下獄一百三十天後,被貶至當時十分偏僻落後的黃州,任一個毫無實權的閒官團練副使,亦「不得簽書公事」,用現代人的講法就是「守水塘」。蘇軾貶至黃州第二年,「先生至黃二年,日以困匱,故人馬正卿哀其乏食,於郡請故營地,使躬耕其中。是歲始營東坡。」朋友為他在黃州以東覓得一塊田野地,名為「東坡」。他在此地築了一間房子,名為「東坡雪堂」,從此自號「東坡居士」。

遭逢劇變的蘇軾既在此地寫下〈定風波〉、〈前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發人深省的哲理之作,亦在此地留下充滿情趣的生活痕迹。

詩詞以外 悠然自得地過活

現在我們在網上隨處可見一些自我激勵的「雞湯語錄」,細讀之下很容易覺得索然無味;而蘇軾詩詞的力量,或在於他把具體生活經驗的豁達,在困乏與失意之際,保持對生命的熱誠,揮灑於字裏行間。鄭教授的新書《幾度斜暉蘇東坡》並非傳統意義的學術著作,不着重討論蘇軾詩詞,而是在考據和注釋以外,回歸到蘇軾的日常生活,帶讀者看看東坡居士如何超越自身的困境,悠然自得地耕田、種茶和釀酒。

躬耕種田的蘇東坡

鄭教授在書中提到,蘇軾在黃州衣食不繼的苦況下,仍要種茶品茶的生活情趣。我們且看看東坡初到黃州後寄給好友王鞏的書信:「近於側左得荒地數十畝,買牛一具,躬耕其中。今歲旱,米貴甚。近日方得雨,日夜墾辟,欲種麥,雖勞苦卻亦有味。鄰曲相逢欣欣,欲自號鏖糟陂裏陶靖節,如何?」原來蘇東坡在黃州要親自下地耕田,起早貪黑,看天吃飯,與前半生衣食無憂的富貴生活大相逕庭。一個人失意時,容易怨天尤人、自暴自棄,但是蘇東坡生性豁達,想到晉陶淵明(諡號「靖節徵士」)當年也「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便和好朋友開玩笑,自己也要自號為「亂七八糟的陶淵明」。

生活品味 吃飽撐着要喝茶

有人每天早上要喝杯精品咖啡,是為「生活品味」。而鄭教授在書中指出,東坡在黃州得各方好友給他帶來不同植苗,耕作慢慢勉強可以自給自足後,便生出種茶的念頭,滿足一下品茶的嗜好。

東坡聽說附近有家桃花寺,寺中有個出名的茶塢,常出產好茶,號稱「桃花絕品」。於是他便厚着臉皮,寫了首五言詩〈問大治長老乞桃花茶栽東坡〉,求長老給他茶種。這首詩有趣的地方是,他先從中國飲茶歷史講起,提到「初緣厭粱肉,假此雪昏滯」,說明喝茶一事,最初是因為人吃多了肥膩的肉,用以清腸胃,消食化滯的,可算是吃飽了撐着的事。然而,東坡如今躬耕田野,勉強溫飽就很不錯了,他居然寫道「飢寒未知免,已作溫飽計」,意思大概是飯可以不吃,但茶不能不喝,對生活品味的追求,堅執得十分可愛。正如鄭教授總結:「這首乞茶詩顯示了蘇東坡的瀟灑豁達,在最艱苦困頓的時刻,依然嚮往着生活的樂趣。」

釀酒失敗 精神勝利法

古代文人好酒,尋常得快要成為真理,蘇軾亦然,卻不善飲。鄭教授在書中提到蘇軾的散文〈飲酒說〉,自云「予雖飲酒不多,然而日欲把酒為樂」。蘇軾到了黃州身居閒職,又不得參與任何官府活動,除了耕作外,就是隨便亂逛、烹茶飲酒。〈飲酒說〉寫「州釀既少,官酤又惡而貴,逐不免閉戶自釀」,意思是市面的酒又貴又難喝,不如我自己動手釀酒吧。一點也不像剛剛死裏逃生的失意老人,不但種茶,還嫌市面酒水惡劣,要親手釀酒。

不過,蘇軾雖然才情洋溢,釀酒技術卻實在令人不敢恭維,不僅「客不喜爾」,連他自己也寫道「自釀則苦硬不可向口」,他為此還輕輕抱怨,「慨然而歎,知窮人之所為無一成者!」,即窮鬼連喝酒也失敗。

然而,蘇軾怎會輕易受挫?他在文末寫道:「然甜酸甘苦,忽然過口,何足追記?取能醉人,則吾酒何以佳為!」甚麼味道才不重要,轉眼就要滑過喉嚨,酒用不着好喝,能喝醉就好了。更有趣的是,雖然連客人也不喜歡他自釀的酒,他卻自慰道:「然客之喜怒,亦何與吾事哉!」意思就是你不喜歡喝我的酒,與我何干?

蘇軾跟我們一樣,失意時也會抱怨,但「打不死」的他很快又活用「精神勝利法」,從頹敗中尋找生命的熱誠。了解他的生活,再讀「人生如夢,一尊還酌江月」、「寄蜉蜉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此等哲理警語,更明白他這種超然曠達的人生態度的可貴。

新書推介

鄭培凱教授的新書《幾度斜暉蘇東坡》收錄作者二十六則散文,分成三輯「佳趣」、「幽人」、「書法」,藉史料、詩詞、書信窺探蘇東坡在飲饌、登臨、郊遊等不同方面的日常生活,呈現出一個更可愛可敬的蘇東坡。

文:盧家彥 圖:星島圖片庫、網上圖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