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12.08
隨着疫情逐漸減退,世界各國代表開始重新召開一系列的會議,包括上月底舉行的東盟會議、亞太經合組織等,希望藉着互相的交流和合作,推動經濟發展之餘,亦加強各國之間的緊密連繫,為消除分歧、應對世界危機等議題共同努力。在中國的歷史上,領導人嘗試過運用不同的方式,與其他國家「破冰」,從而建立外交關係。今期《S-file》為大家介紹其中三件歷史事件,從而了解外交的重要性與影響力。
一、古代的和親
昭君出塞、文成和番這些都是耳熟能詳的經典故事,它們的誕生都與中國古代的外交政策有關。
在漢朝,漢高祖劉邦由於在與匈奴的戰事中失利,因此接納臣下的建議,派公主下嫁匈奴首領(稱為「單于」),藉此化解干戈,建立友好的關係。這種以婚姻締結盟約的做法,一直為後世所沿襲,直到清朝仍然有滿蒙聯姻的慣例。
不過,與邊族和親不代表一勞永逸地解決國防問題,匈奴在迎娶漢朝公主後,仍不時南擾;隋朝的突厥亦多次在邊境劫掠等,充分反映了當時外交關係的脆弱。
二、體育外交
二千多年前,希臘就以體育運動為契機,進行外交的工作。當時的城邦藉着派員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與其他城邦進行交流、合作,各城邦更會默許在運動會舉辦前後停止戰爭,這使古代奧運會有着和平的意義。
來到現代,中國亦都曾經以體育作為契機,打破外交上的困局。1970年代,當時的中國與蘇聯關係陷入僵局,與歐美的資本主義集團亦沒有交集,在1971年一次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中,中國的選手莊則棟與美國選手高雲有幸交流,這次事件「驚動」了當時國務院總理周恩來、領導人毛澤東,他們二話不說邀請美國代表團來華,並得到美國總統尼克遜的首肯。往後雙方的代表團互相到訪中美兩地,尼克遜更在翌年訪華,中美關係就此破冰,這次的事件又被形容為「小球轉大球」。
三、動物外交
熊貓是中國特有的動物,也是中國的「國寶」。1950年代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就開始贈送他國大熊寶作為友誼的象徵,以建立和維持外交關係。後來由於大熊貓的數量日益減少,中國將贈送改為租借,但仍然保有外交象徵。包括前蘇聯、美國、日本、法國、英國、墨西哥等國家,都有收到過這位「親善大使」。
當中,1972年前美國第一夫人柏特(Pat Nixon)訪問中國時,表達了對熊貓的喜愛;兩個月後,中國將熊貓「玲玲」、「興興」送到美國華盛頓的動物園,這對當時尚在萌芽階段的中美關係有着推動的作用。除了中國之外,不少國家都有以動物為外交契機的案例,例如日本向俄羅斯總統普京贈送秋田犬、澳洲多年來以樹熊作為「親善大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