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國家生存之道
2022.11.17

故宮文化博物館現正舉辦一個關於列支敦士登皇室的展覽,展出多件年代久遠的藝術品。大家可能會好奇,列支敦士登究竟是甚麼地方?這是一個位於歐洲的微型國家,面積與人口都比香港少得多。歐洲還有數個這樣的微型國家,雖然她們不是歐洲史主角,但其故事仍與不少強國及歷史大事交織起來。今期《S-file》為大家介紹其中三個微型國家的歷史。

列支敦士登是一個雙內陸國家,同時被瑞士及奧地利包圍,人口近四萬,面積僅160平方公里,大約是香港的七分一。其皇室歷史悠久,與數百年前的歐洲大國──神聖羅馬帝國關係密切。

神聖羅馬帝國由多個國家組成,幅員廣大,來自奧地利的列支敦士登家族也是其臣子。雖然此家族擁有多幅土地,但全部都是由更高級的封建主分封的。為了提升家族地位,他們積極尋找一幅直屬於自己的土地,亦即是除了皇帝之外,其他封建主都不能在此行使權力,而由霍恩埃姆斯伯爵統治的施倫貝格及瓦都茲便成為了他們的目標。在十七世紀的瘟疫與獵巫行動影響下,霍恩埃姆斯負債纍纍,先後於1699年及1712年把這兩幅土地賣給列
支敦士登家族。在1719年,皇帝索性將這兩個地方結合,變成一個名為列支敦士登的國家。

神聖羅馬帝國解體後,列支敦士登曾加入德意志邦聯,但邦聯在普奧戰爭後解體,於是列支敦士登再被釋放出來,後於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保持中立,在戰後積極發展經濟。

 

聖馬力諾則是一個被意大利包圍的國中國,面積約61平方公里,與荃灣區差不多大,人口僅得三萬多。

據說在公元四世紀初,聖馬利諾斯及一班基督徒為了逃避宗教迫害,來到現今的聖馬力諾定居。經過他們及後代的努力,聖馬力諾演變為獨立城邦,大部分地方都被城牆保護,還建設了三座要塞,後來成為共和國。

十八世紀末,拿破崙入侵意大利,但他尊重聖馬力諾的獨立,沒有吞併這個小國。十九世紀出現意大利統一運動,聖馬力諾伸出援手,向受迫害的統一支持者提供庇護,當中還包括運動的核心人物──加里波第將軍。因此意大利成功統一後,聖馬力諾沒有被歸入這個新國家,仍然保持獨立。聖馬力諾也在兩次世界大戰保持中立,但曾在二戰被佔領及轟炸。

大家或許以為聖馬力諾已是世上最小的國家,但位於地中海沿岸的摩納哥居然更小,面積約2平方公里,大約是荃灣區的三十分一,人口不足四萬,國土與法國相鄰。

相傳摩納哥最初是由希臘人建立的殖民地,後來受羅馬帝國統治,海上貿易發達。自十三世紀開始,摩納哥被熱那亞的格里馬爾迪家族統治,並於1419年獲法國承認獨立,兩國保持盟友關係。摩納哥在法國大革命後曾被法國吞併,直至拿破崙戰爭完結後才再次獨立。

到了二十世紀,摩納哥已是君主立憲制國家,在1918年的時候還與法國簽訂條約,當中提及,如果格里馬爾迪家族絕後,王朝滅亡的話,摩納哥就會變成法國自治區。但在2002年,摩納哥修改憲法,讓格里馬爾迪家族的女性及其婚生子女都能獲得繼承權,讓其王朝有更大機會延續下去。時至今日,摩納哥已被這個家族統治七百多年,仍與法國保持密切關係。

文:方俊希 圖:星島圖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