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12.01
漫畫是很多人的童年回憶,香港漫畫如《老夫子》、《龍虎門》、《風雲》等,曾風靡幾代青年,輝煌一時,與美國和日本並稱全球三大漫畫市場。惟近年港漫風光不再,多本連載漫畫相繼停刊,香港漫畫似乎正在步向歷史的終局。然而,《舊唐書》有云:「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不少忠實港漫讀者和研究者以史為鑑,中興港漫。動漫網台主持「漫遊者」(筆名,原名蔡家民,Thomas)早前出版新書《看見港漫》,梳理港漫歷史,書中〈路向篇〉和〈政策篇〉亦為港漫斷症下藥,尋找未來新方向。今期就請他和大家細說昔日港漫大事件,藉着講述六十年代至今的轉轉折折,為大家描繪港漫歷史的輪廓。
港漫史無法繞過的男人
若要「煮酒論英雄」,數出港漫史上不可不知的頂尖人物,Thomas認為,若以1958年許冠文的《財叔》為香港漫畫的起始點,至今約六十年的歷史中,「例如天下出版的馬榮成、英國回流的溫日良、自由人出版社的劉定堅、《火鳳燎原》的陳某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人物,但要說最重要的人物必定是『港漫之父』——黃玉郎。」
奠定香港漫畫工業
Thomas表示,黃玉郎是真正開啟香港漫畫工業的奠基者,除了其代表作《小流氓》那種超現實的肌肉紋路人物畫風之外,更重要的是他開創了業內助理流水作業的分工模式。Thomas解釋,自1958年許冠文的《財叔》採橫度32開本,並參考美漫一頁多格的形式繪製漫畫後,這種做法沿用至今,可算是現今港漫在表達形式上的起點;然而,黃玉郎推動業內助理分工的模式,大大增加了薄裝期刊漫畫的產量,讓一部作品得以恒常地連載,培養大量讀者,而出版社的資金流動亦更快速,讓整個行業好像氣球一樣快速膨脹起來。
流水作業模式的雙面刃
即使是日本的連載漫畫,一般也非主筆獨力完成,背後得依靠負責不同崗位的助理分工合作,完成主筆的構想。Thomas指出,「在黃玉郎創立的制度之下,港漫的分工甚至比日本更加精細,例如圈稿、勺頭、駁身、風位、衫花、氣氛、實景等等,每人只會專精完成各自的一部分。」
不過,比起畫畫創作,這種方式實在更像工廠製作,Thomas亦形容為「一把雙面刃」。他認為,雖然黃玉郎的分工模式讓當時漫畫業迅速發展,但同時遺留下複雜的問題,「分工太精細令從業員只能夠專注在自己負責的部分,無辦法培養全能型的新血,後勁不繼。」
漫畫界戰國時代
其後,黃玉郎在1991年因虧空公款入獄,不少自立門戶的漫畫家乘勢冒起,如天下出版的馬榮成、自由人出版的劉定堅、鄺氏製作有限公司的上官小寶等等。
香港漫畫猶如進入戰國時代,多國鼎立,十分熱鬧,當時的漫畫家喜歡以時事、社會潮流為題材,又時而挪用電影甚至文學作品等元素,從題材種類和讀者人數的層面來看,可算是香港漫畫的黃金時期,不論行業收益,還是文化資產也絕非「小兒科」。
長據主流的技擊漫畫
港漫在發展過程中亦誕生出其他題材的作品,例如:李惠珍的少女漫畫《十三點》、甘小文的足球漫畫《至Goal無敵》、文迪的電影改編漫畫《賭聖傳奇》等等。可是,為了迎合讀者口味,香港漫畫主流始終是武打技擊。
Thomas分析,七十年代武打漫畫成為主流的原因有二:「一是李小龍熱潮,例如上官小寶的長壽漫畫《李小龍》(1971年)的靈感就是來自《唐山大兄》(李小龍主演)。第二,就是當時香港社會治安較差,街邊充斥流氓和不法之徒,平民百姓屢受滋擾,大眾期望社會上出現鋤強扶弱的英雄人物,黃玉郎的《小流氓》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
背負壞罪名的香港漫畫
所謂開卷有益,但小朋友「睇公仔書」卻往往會被師長斥責。Thomas指,閱讀漫畫總是被社會視為「不務正業」的壞嗜好,不少人認為這是難登大雅之堂的小玩意。港漫《風雲》主筆馬榮成就在一次訪問中直言,「漫畫圖像被視為次等的敍事手法。」直至1986年,黃玉郎將「玉郎機構有限公司」於香港聯合交易所掛牌上市,成為香港首家經營漫畫出版的上市公司,在商業至上的香港,這項壯舉動搖了漫畫在一般人心目中只是「草根娛樂」的印象。
不良刊物條例的規管
不過在很多人心目中,漫畫不僅「無益」,而且更加是「有害」的讀物。Thomas指出港漫背負的壞罪名其實由來已久。七十年代興起的港式技擊漫畫,例如黃玉郎的《小流氓》和《獨臂小刀王》、上官小寶的《小吧女》等漫畫,經常描繪誇張的人物表情和造型,而且經常涉及打鬥或風月場面,引起坊間不同團體的反對聲音。1974年,香港社會工作人員協會、國際少年服務團(扶輪社345區)聯合發表《公仔書之暴力與色情研究報告》,促使政府於翌年7月通過《不良刊物條例》(針對內容猥褻、淫褻、令人厭惡或反感之刊物的刑事法規),目的是取締坊間盛行的「公仔書」,確立了這些功夫漫畫的負面形象,成為很多人眼中會「教壞人」的不良讀物。
其後,黃玉郎聯同其他出版代表發起自律運動,例如他減少《小流氓》中的暴力元素,易名為《龍虎門》,亦把故事場景從香港搬到日本、韓國、泰國等東南亞地區,拉遠了故事與讀者的距離,減低青少年的代入感。同一時間,雖然港漫形象「插水」,但亦因此衍生出不同的漫畫報章和專刊,為第二代漫畫家提供成長的園地。
「打打殺殺」荼毒青年?
時至今日,香港漫畫仍然給人只得「打打殺殺」的印象,例如九十年代最為人熟知的經典黑道港漫《古惑仔》向來爭議不斷。漫畫描繪的黑道角色,容易成為青少年仿傚的對象,而且故事把暴力、色情、三合會等等元素浪漫化,更加經常為人詬病。Thomas認為這些指責不無道理,但在一片斥責聲之外,除了暴力與色情,有一些港漫其實亦傳承着傳統中國文化,他在〈專題篇〉討論武俠漫畫中隱含的儒家思想,例如《神兵玄奇》中主角南宮問天的最強兵器——天晶,代表「仁愛」,可使出最強劍技「天仁劍極」,其威力不在於殺敵,而是通過洗滌心靈,使對方重歸善良,正正符合曾子所講的忠恕之道。資深讀者或者會發現這並不是個別例子,不少功夫類港漫中的最強武功,加入了如禪宗頓悟、陽明心學等中國哲學元素,都要求修煉者須正心正意,從技法昇華到由心而發的領悟,才能達到最高境界。
未來的香港漫畫
說到底,任何媒介都有承載各式各樣內容的可能,「打打殺殺」只是香港漫畫在歷史發展中長久積累下來的形象。Thomas指出,過往香港漫畫長久以來一成不變的技擊題材,只能固守某部分「老粉絲」,而無法吸引新一代讀者。另一方面,2000年港漫界「兵器熱潮」,商人為追逐短期利潤,不斷推出漫畫精品,忽略培養人才與推動創新,大賺最後一桶金後,卻令漫畫業界舊患纏身,窒礙發展。書中〈路向篇〉和〈政策篇〉分別針對不同問題,提出建議,值得漫畫迷細讀。
其實漫畫並不兒戲,更不只是商人圖利的工具,值得我們認真看待。正如奉漫畫為「第九藝術」的法國,他們的漫畫風格寫實、精緻,常描繪政治、社會現實等題材,甚至能夠成為博物館藏品,登上羅浮宮這座世界藝術殿堂。而曾經是世界三大漫畫市場的香港,是否也有這樣的可能呢?
作者簡介:
歷史系出身的Thomas是香港漫畫的資深讀者兼研究者。自從小學老師口中得知馬榮成的《風雲》後,故事中長髮披散的步驚雲便成為了Thomas的漫畫偶像,港漫亦從此成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後來不但成為網台「動漫廢物電台」主持,亦曾親身參與港漫製作,對港漫歷史瞭如指掌。若對港漫史有興趣的同學,不妨從這本書入手。
文:盧家彥 部分圖片:受訪者提供、星島圖片庫、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