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醫療交通新藍圖 重點解讀《施政報告》
2022.10.31

焦點議題

特首李家超上任後第一份《施政報告》出爐了,在各方面施政都有着墨的報告中,同學可以從一向是大眾關注重點的民生和經濟兩大範疇,着手去了解香港未來的規劃和安排,即是住屋問題的新方案、基層醫療服務的新安排,和交通基建的新計畫等,以及這些施政建議的重要性。









如果只是想知道《施政報告》中住屋問題的新方案、基層醫療服務的新安排,以及交通基建的新計畫,大可從網上閱讀報告的相關內容就可以;如想深入一點了解香港現況,大家須知現今香港在這幾方面所面對的問題,從而就知道報告建議的針對性。

新聞資訊摘錄

調查:34%受訪者滿意《施政報告》

特首李家超發表首份《施政報告》,香港民意研究所即時民意調查顯示,撇除不清楚《施政報告》內容的被訪者後,34%表示滿意《施政報告》、31%不滿,滿意淨值為正3個百分點,為2017年10月以來新高。以0至100分計,平均分為51.1分,較上屆特首林鄭月娥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升17分,各項數字均顯示市民對今次《施政報告》的評價較去年有顯著改善。

調查訪問了745名18歲或以上市民,若只計算發表《施政報告》後所收集的數據,特首所得的評分為52分,民望淨值則為正9個百分點。

資料來源:摘自2022年10月20日《星島網》

網民憂簡約公屋似「政府版劏房」

行政長官李家超19日早上發表《2022年施政報告》並公布多項措施,涉及土地房屋及吸引人才等。在眾多措施中,從Google Trends的最近的熱門搜尋結果可見,以「簡約公屋」及醫療券的安排最受到網民關注。

在連登討論區上,至少4個帖文與簡約公屋有關。當中,有網民關注簡約公屋的詳情以及與現時公屋的差別,並指「公屋本身已經好簡約」、「點簡約法?共用廚廁?無升降機?」、「政府版嘅劏房?」、「隔離營嗰啲?」及「方艙改建?」等。

另外,亦有人贊成容許夫妻共用醫療券的安排,並指「早就應該夫妻共用啦」、「今次《施政報告》貼身照顧老人家需要,我地畀100分」等。

資料來源:摘自2022年10月19日《星島網》

重點認知1

住屋問題


《施政報告》建議: 簡約公屋

‧推出全新「簡約公屋」,讓輪候公屋申請者提早上樓,並繼續保留輪候傳統公屋的位置;

‧未來五年興建30,000個單位;

‧結合「簡約公屋」和傳統公共租住房屋(公屋),大幅增加未來五年公營房屋總建屋量約五成至158,000個單位,將「公屋綜合輪候時間」在四年內(即2026-27年度)降至約四年半。

重要性: 逐步改善居住環境

香港地少人多,對住屋需求有增無減,尤其是私人樓宇的樓價偏高,基層大多冀望於公營房屋,可是現實是供不應求。房屋委員會公布截至今年六月底,約有十四多萬宗一般公屋申請,而平均輪候時間為六年。

入住公屋難,基層只能在私人市場租地方住,不少是租住劏房。上屆政府的運輸及房屋局於2020年成立「劏房」租務管制研究工作小組,委託進行社會專題研究的機構(「政策二十一」)進行了一項有關香港「劏房」的調查。結果顯示,估計於2020年有二萬九千多個屋宇單位有用作住宅的「劏房」,「劏房」數目約為十萬間,居於「劏房」人士的數目估計有逾廿二萬人。

《施政報告》建議興建簡約公屋,一方面縮短公屋上樓的輪侯時間,更具意義的是,可以讓等候上樓的市民入住環境條件都比「劏房」較佳的單位,然後準備上樓,有望改善生活。

知多一點點

政府至今未有公布簡約公屋的位置和選址,但預計最快2024年落成。房屋局局長何永賢回應社會擔心簡約公屋質素,認為單位似「砌積木」的組裝合成建築法很「兒戲」,她指出簡約公屋是「落大雨甚至颱風都無問題」!

重點認知2

基層醫療


《施政報告》建議: 及早轉介慢性病人、醫療券加碼

‧推出「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以「重預防、早治療」方針重整醫療體制,並成立「基層醫療健康管理局」;

‧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畫」,轉介經地區康健中心識別有高血壓或糖尿病高風險的市民至私營界別,作進一步檢查和治療;

‧容許夫妻共用長者醫療券,並擴大適用範圍,另推出先導計畫,把現時每年2,000元醫療券有條件增至2,500元,鼓勵使用基層醫療服務。

重要性: 減輕公營醫療負擔


香港人口老化,慢性病愈來愈普遍,但本港多年來太過倚重公立醫院系統,當市民對醫療需求愈來愈多時,公營醫療承受的壓力就愈來愈重,難以滿足市民需要。

同學可以留意有關數據統計:公立醫院的急症室輪侯時間很多時長達數小時,而專科門診穩定新症輪候時間更是有點嚇人,例如九龍西眼科專科門診,九成的穩定新症輪候時間長3.3年;需要做人工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的市民,平均要等6年。

《施政報告》以「重預防、早治療」為目標作施政建議,又將患慢性疾病風險高的人士轉到私營界別,由政府資助「買服務」,讓市民更好地管理慢性病、預防慢性病病人誘發出併發症而變成「大病」,以減輕公營醫療負擔。至於容許夫妻共用長者醫療券,讓市民使用這項福利時更有彈性。

知多一點點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就《施政報告》醫療衞生政策措施指出,「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是通過一些地區康健中心,與私營基層醫療界同時推廣「一人一家庭醫生」理念,在社區而非醫院內提供全面、可持續、以病人為本的基層醫療服務。而在今年年底前,會於十八區設立地區康健中心或規模較小、屬過渡性質的地區康健站為市民服務。

重點認知3

交通基建

《施政報告》建議: 興建「三路三鐵」

興建三條主要幹道及三條策略鐵路(三路三鐵),包括:

‧「北都公路」—打通新界北的東西脈絡,由西邊的天水圍途經新田連接東邊的古洞北;

‧「沙田繞道」—開通一條新南北幹道連接大埔及西九龍;

‧「將軍澳─油塘隧道」—興建將軍澳第三條公路隧道;

‧「港深西部鐵路」—連接洪水橋和前海;

‧「中鐵綫」—興建第12條鐵路綫,由元朗錦田途經葵涌連接九龍塘;

‧「將軍澳綫南延綫」—把將軍澳綫向南延伸至將軍澳第137區。

重要性: 發展新市鎮

交通運輸的基礎建設是每處地方要發展的大前提,興建大型運輸網絡,即使是「荒蕪」的地方也可變成繁榮的城市,或是讓本來繁華的城市向外擴展。

在香港,人們因為交通問題不多願搬到新界的新市鎮,一些發展成熟的地方就容易交通擠塞,而未來「北部都會區」的發展需要完善的運輸網絡配合,因此《施政報告》的「三路三鐵」就正為此而生。



知多一點點

「三路三鐵」屬於大型基建項目,就算想它們能快快開通,都要耐心等待。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說,哪個項目會優先進行,先要在今年底諮詢公眾,到明年底整合意見及分析,再整合出整體藍圖;另外,要視乎人手方面的供應,因為本港除了運輸基建,亦有其他基建需要,所以會與發展局一併看看建造業的人手安排情況。

補充資料:回顧《報告》封面顏色

根據視覺層級(Visual Hierarchy),人類看東西的時候是有先後次序,視覺上我們會首先留意顏色,而事物的顏色給人的感覺就能為事物的創造者傳遞了一定程度的訊息,例如今次李家超採用的綠色封面,代表希望和生命力。因此《施政報告》的封面顏色每每受人關注,同學不妨回顧一下歷任特首的首份《施政報告》封面顏色,對應當年社會情況。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STEAM教育普及化、趣味化、多元化


‧大力推動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數學)教育普及化,在小學高年級推行強化編程教育,在初中課程加入人工智能等創科學習元素,供學校於2024/25學年或之前採用。(教育局)

‧2022/23學年起,公帑資助中小學校須委派統籌人員,整體規劃課堂內外STEAM教育;2023/24學年起,組織或安排學生參與具質素和規模的全校、校際、全港或國際STEAM活動。(教育局)

‧2023/24學年前,有序安排教師參與創新科技基本專業培訓。(教育局)

資料來源:摘自行政長官2022年《施政報告》

資料B

科技相關行業職位大增 專家籲跨界別協作啟發學生科創興趣

傳統名校聖保羅書院與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合辦網上研討會系列,首場主題為「未來的科技創新──向科技邁進」於日前舉行,邀得禤永明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蒙美玲教授、Blue Pool Capital Limited高級顧問李立明聯同TOM集團執行長兼執行董事楊國猛分享創新科技對學生選修科目甚至工作前景的影響,吸引近2000名參加者。投身研發語音技術的蒙美玲指,隨着近年AI(人工智能)以史無前例的速度發展,帶動各行各業顛覆性的發展,未來在科技界、工程界等有更多職位需求。

很多人擔心隨着科技不斷進步,不少工作將會消失;李立明卻認為機會處處,不用過於擔憂。「未來有很多工種,包括程式編寫、工程師、生物科技、能源發展等需要大量人才。同時創意行業包括文字、音樂,亦不是AI所能取代。」李又指,很多公司求才若渴,看重的更是求職者的工作技能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資料來源:摘自2022年3月7日《星島網》

1.以下哪項關於《施政報告》的描述是正確?
(1)在行政長官發表《施政報告》不少於十四天內,內務委員會主席會在立法會會議上動議議案,致謝行政長官發表《施政報告》。
(2)辯論致謝議案期間,議員會就《施政報告》表達意見。
(3)政府官員可作出回應。
(4)有關會議通常舉行三天。
A.(1)和(3)  B.只有(3)  C.只有(2)  D.全部

2.根據資料A,簡述政府將如何為未來的社會培育人才。

3.就你在題2所述,並參考資料,分析政府為何有這樣的施政安排。

建議答題方向


1.D

2.政府將會培訓老師,同時加強中小學學生的STEAM教育,將之普及化,甚至成為課程必有元素,還要將之變得精進,學生要參與公開、全港性或國際性的STEAM活動,讓學生得到更多的經驗。

3.參考資料B的專家所指,隨着科技不斷進步,不少現時的工作將會消失,但同時對於科技相關的工種會增加,科技人才的需求愈來愈大。因此,為了讓香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年輕人有美好前途,現在就要從小培養他們有相關的能力和技能,以配合社會未來的需要,同時可發展自己的事業。

學習工具

解讀《施政報告》 議題本質

《施政報告》是香港特區行政長官的治港藍圖,適逢新任特首李家超上場,他的第一份《施政報告》更是大眾關注;是次找來其中對民生、對香港日後發展較大影響的房屋、醫療和交通基建作深入一點的了解,對同學認識今日的香港有很大幫助。

關鍵詞

‧簡約公屋 Light Public Housing
‧長者醫療劵 Elderly Health Care Voucher
‧基層醫療 Primary Healthcare
‧跨境鐵路 Cross-Boundary Railway
‧劏房 Sub-divided units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

參考資料

‧行政長官2022年《施政報告》
https://www.policyaddress.gov.hk/2022/tc/

載自2022年10月31日《S-file公民科/通識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