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10.25
剛過去的周日乃秋季最後一節氣——霜降,代表開始降霜,相信大家也感到天氣轉涼,甚至見路旁黃葉滿地。自古以來,「秋」與「愁」形影不離,因大自然蕭索氣息重臨,很快便會步入寒冬,人也因此感慨時光流逝,不免「傷春悲秋」。然而,秋天是否就只有「愁」?今期《S-file》帶領大家細味三首與秋相關的作品,從中體會秋之悲、秋之喜,以及一探古人如何看破世情變幻,以平常之心超越悲喜之能吧!
秋之悲 讀 柳永〈八聲甘州〉
柳永是北宋著名詞家,作品風行一時,甚至有「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之譽。柳永乃落魄文人,詞風格清新、情景交融,擅長寫離別、羈旅、詠物、懷古,以及兒女私情的離離合合。因為較「貼地」,故特別受低下階層歡迎。這首〈八聲甘州〉,描寫秋天雨後的大江,澄澈如洗,結合詞人孤寂之情與相思之苦,讀來感人至深: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
上片寫詞人登上高樓,對着秋雨後的景色,目睹「紅衰翠減」,又吹着漸緊的秋風,難掩褵悲秋之情;時光流逝,四周的植物也漸漸衰敗,惟有眼前的長江水不斷東流。變化之中有不變,是變幻還是永恒,這當中的哲理有誰看透呢?
下片揭曉了詞人當時的處境:他一人離鄉,滯留異地,不知何日歸來。本詞最妙之處,是「推己及人」,猜想自己的心上人,應該也一樣在登樓望遠,逐艘逐艘細看經過的小船,盼望着自己回來。不知她曉不曉得,他此刻也一樣靠着欄杆思念她呢?
柳永寫秋天,果真能做到情景交融:景物的衰敗、時間的流逝、幸福的不可掌握,三者合而為一。涼風一吹,難免令人生寒,慨嘆身不由己,秋天真是令人淒涼傷感啊!
秋之喜 讀 劉禹錫〈秋詞〉二首
然而,秋天是否真的只有傷感呢?秋高氣爽,涼風襲來,吹走暑氣,也不失為美事;秋風秋雨,也正好為大地洗刷一番。有「詩豪」之稱的唐朝中期詩人劉禹錫熱愛生活,雖然仕途不順,但也沒有意志消沉。其作品風格樸實流暢,近於民歌,以下這兩首〈秋詞〉,便有一種貼近口語的自然: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其一
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其二
我們從首兩句已能看到,劉禹錫看待秋天那種歡欣快意了。所謂「傷春悲秋」,絲毫沒有在此詩出現。在「詩豪」心中,秋天仍充滿喜悅:晴朗的天空,沖天的飛鶴,教人的詩興直上雲霄。第二首,轉寫秋天夜色,即使植物變色,仍是自然之美,也一樣值得詩人欣賞。末二句「試上高樓清入骨」,是指秋風固然令人頓覺清寒,但正好是對人的試煉,有如冷水洗臉,教人清醒,又有何不好?秋天在他心中,甚至比「春色」更好。下句「嗾人狂」是說春天雖然燦爛艷麗,卻會教人輕浮若狂,耽於逸樂。
這兩首「秋情」,立下寫秋的獨特風格:既有景色描寫的藝術形象,又寄託了詩人處世的哲理意蘊。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心靈,自然產生不同的「秋色」了。
超越悲喜 讀歐陽修〈秋聲賦〉
一代歌神羅文都有唱:「變幻原是永恒」,面對四季更迭,時間流轉,我們應當怎麼看待?不管是天地萬物的生長繁茂、衰落凋謝,還是人間的悲歡離合、得意失意,都自有時機、自有規律。北宋大文豪歐陽修雖然文學成就極高,但也一樣經歷過人生的高低起伏,他在五十三歲那年,寫下一篇五百餘字、擲地有聲的〈秋聲賦〉。當時他秋夜讀書,忽然聽到鋪天蓋地的聲音,有如萬馬奔騰,又如金鐵齊鳴:「予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澹,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慄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淒淒切切,呼號憤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籠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餘烈。」
「賦」的特點是文句鋪張,連綿押韻且聲調鏗鏘,用字更是精美。歐陽修先寫出典型的秋天景象,描繪得具體而優美。接下來,作者深刻反思,由秋聲引出一段人生哲理:「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歐陽修寫道,人是萬物之靈,但百般的憂思和操勞時常損傷着人的身心,我們又不是黃金鐵石,又怎能不凋謝衰敗呢?是你自己無窮無盡的憂勞傷害了自己,而不是秋風和秋聲啊!這種深沉的嘆息,固然悲涼,但卻甚有警世意味。
是禍是福,是進是退,全在人為。到頭來,我們時間心力畢竟有限,人類也只是大自然的一小部分而已。順應自然,轉化悲喜,知所進退,也許便是歐陽修在秋聲之中的領悟,也是他給我們後世讀者的叮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