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孝行大不同
2022.10.18

早前有學校舉行「孝道禮」,安排學生向父母下跪奉茶、按摩、剪指甲,引起社會熱烈討論。常言道「百行孝為先」,中華民族一向都十分重視「孝」。不過,孝是常理,卻無恒態,而不少古時備受歌頌的孝道故事,如割肉救母、賣身葬父等,現今看來總有誇張、不合時宜之感。到底何謂孝道?今期《S-file》和大家一同從經典出發,多角度認識中華文化所言之「孝」,再看看在現今社會中,應當如何實踐孝道。

從經典中學孝道

中國文化千年來由儒家主導提倡「仁義」,而「孝」便是其中一種體現「仁義」的方法。過去帝王也利用孝道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常宣稱「以孝治天下」、「忠孝合一,移孝作忠」。《孝經.開宗明義章》云:「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說明國君應用「孝道」治國,臣民可以用孝安身立家,保持地位和富貴。而古代儒家思想的孝道是不違逆父母、順其意志,儒家經典《論語》中孔子也多次解釋何謂「孝」。以下是一些經典節錄及解釋:

 

除了《論語》外,《孝經》是儒家講授孝道的經典。《孝經》以孝為核心,強調孝是一個人品性的根本,其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一語膾炙人口,成為後世行孝的法則。另外還有元代郭居敬所編錄的《二十四孝》,當中收錄了歷代二十四個孝子行孝的事迹,其中「扇枕溫衾」、「賣身葬父」、「臥冰求鯉」等都是家喻戶曉,是宣揚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讀物。

由上而下為:扼虎救父、親嘗湯藥、扇枕溫衾、賣身葬父

古今孝禮爭議

隨着時間的變遷,社會禮法也有異,現代社會所認同的孝道與古代已經大為不同,也有不少人思考儒家對「孝」的標準是否陳義過高,放諸現今社會是否不合時宜。以下是其中一些備受爭議的傳統孝禮觀念與討論,我們一起來看看古今看法大致有何不同:

《大學》中的「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在孝道上講「父慈子孝」,只有父母仁慈,為人子女才更孝敬。我們孝敬父母是天經地義,但不能愚孝,一味盲目順從。

現代社會中實踐孝道

傳統的儒家宣揚「忠者其孝之本與」的觀念,利用孝道思想為其統治服務。當今社會是民主社會,一些傳統孝道要求顯得不合時宜。隨着中國人生育觀念、婚嫁觀念和鄉土觀念的轉變,傳統孝道中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養兒防老」、「多子多福」、「父母在、不遠遊」等,已不適應當前社會。孝道具有時代性,其內涵和行孝方式也應隨着時代的轉變而變化,不僅僅是傳統的陪伴及敬從。例如教導父母上網、經常給父母打電話或視頻問候等,反而才是現代表達孝行的方式。

另外,真正的孝道應該在孝心,並不拘泥於形式。傳統孝道講究的是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也就是絕對服從,從前子女會向父母行跪拜之禮,通過禮教表示孝心。但真正的孝心應重在自身踐行與傳承,而不是做給他人看的。比如孩子天天都對父母行禮,卻從來沒有關心照顧父母,這個又稱得上是孝道嗎?

孔子在《孝經》中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道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管社會如何進步,文明如何發達,甚麼時候都不應該丟棄。時代是變化的,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孝」。我們對孝道文化的理解既要傳承又要創新,不變的是我們的孝心,變的是盡孝的方式而已。

文: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