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末代領導人
2022.10.06

8月30日,蘇聯最後一任最高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逝世。縱觀戈爾巴喬夫的一生,他促使長達四十多年的冷戰結束,也令多個民族成功獨立,可謂是以一己之力改變了二十世紀後期的世界局勢。戈爾巴喬夫一生共獲多項國家與公共獎項,包括諾貝爾和平獎,今期《S-file》將帶大家從他的生平事迹出發,認識這位「時代巨人」。

從農村到共產黨

戈爾巴喬夫出生於農村家庭,出生沒多久就經歷了1932年的蘇聯大饑荒。他的父親是一名收割機操作員,參加過二戰,母親則是農莊工人,因此戈爾巴喬夫年輕時就在農莊參與勞動。十四歲時,戈爾巴喬夫加入了蘇聯共青團,1952年二十一歲正式加入蘇聯共產黨。他當時就讀莫斯科中央大學法律系,並於1955年取得學位。畢業後,戈爾巴喬夫開始踏入官場,成為斯塔夫羅波爾市第一書記,逐步在黨內晉升。

推行改革蘇聯解體

1985年3月11日,五十四歲的戈爾巴喬夫就任蘇共總書記,成為蘇聯最年輕的領導人。為了解決當時蘇聯國內官員貪污、糧食不足、開支過大等問題,戈爾巴喬夫推行「重建」和「開放」政策:「重建」有推行市場經濟、減少軍費開支等;「開放」則包括取消一黨專政、實行多黨制及議會制度、允許出版及言論自由、允許東歐國家獨立不實行共產主義。

可惜改革未有成果,物資供不應求、通貨膨脹等情況愈發惡劣,人們對戈爾巴喬夫失去信心;提出民主化亦令蘇聯加盟國及東歐國家都尋求獨立,加速了蘇聯的解體。同時,改革令保守派不滿,認為戈爾巴喬夫「背叛」了共產主義,於是在1991年8月19日發動政變,將他軟禁。雖然兩日後政變失敗,但戈爾巴喬夫的民望亦跌至低點,他在同月24日宣布辭去蘇共總書記,並建議解散蘇共,各成員國亦相繼獨立。直至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正式宣布蘇聯解體,將國家權力移交給俄羅斯聯邦首任總統鮑利斯.葉利欽(Boris Yeltsin),而插在克里姆林宮(俄羅斯總統府所在地)上的蘇聯國旗也被俄羅斯國旗取代,象徵冷戰結束。

 

持續參與俄羅斯政治

蘇聯解體後,戈爾巴喬夫並未完全退出政壇,他在2000年組建了「俄羅斯統一社會民主黨」,但未能獲得選民支持,2004年才辭去黨領袖一職。他曾批評俄羅斯總統普京對車臣的軍事行動偏離了民主,亦多次指責北約及美國的行動威脅和平。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他呼籲雙方盡早停戰和談。2022年8月30日,戈爾巴喬夫於莫斯科病逝,終年九十一歲。

 

文:楊璨珉 圖:星島圖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