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疫下近視深 保護雙目要有計
2022.07.07

新冠肺炎肆虐,家長擔心孩子外出活動容易染疫,但在家避疫卻增加了接觸電子產品的機會。這些疫情下的「新常態」早已使家長們大感頭痛。究竟「新常態」對兒童的眼睛會造成甚麼影響?而家長們又應該如何應對呢?

香港理工大學去年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當中比較八至十歲的兒童,於二○一八年(疫症前)和二○二○年(疫症後)的眼睛度數變化。研究發現,疫症出現後,兒童的平均近視度數較疫症出現前高一百度。研究團隊指出,有關的發現與在疫情下缺乏戶外運動和增加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息息相關(1),疫情下的「新常態」無形(2)中令更多兒童患上近視。

家長要完全停止兒童使用電子產品並不實際,更何況它們對學習有莫大幫助。那麼家長該如何盡量減少電子產品對兒童的影響呢?建議如下:一、限制使用時間;二、護眼有法則;三、及早檢查和治理。

字詞解釋

(1)息息相關:事物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

(2)無形:不知不覺,事情不着痕迹地發生。

文化知識

古人護眼

學童眼睛健康本來已是家長關注的話題,在新冠肺炎疫情及長期網上教學的情況下,增加了學童接觸電子產品的機會。古代人亦會因為不分晝夜讀書,而損害眼睛健康。

雖然古代沒有電子產品,但古代貴族喜歡晚上讀書。他們多用動物油脂製成的蠟燭,稱「脂燭」。漢代王充《論衡.幸偶》:「俱之火也,或爍脂燭,或燔枯草。」「脂燭」和枯草經燃點後,釋放的煙霧直接損害眼睛。面對這種問題,古代貴族也有緩解的方法,包括在家中種植「花草四雅」菖蒲,據說具有吸收黑煙的效用,同時亦是可防疫驅邪的靈草。

除此之外,古代人又會通過食療來滋潤雙眼;通過洗眼睛來保持潔淨,甚至利用古代的放大鏡來解決近視的問題。

早在東漢時期,已有金圈嵌水晶放大鏡,也就是現代放大鏡的雛形,可見古代貴族對閱讀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