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高溫高壓環境 自製太陽 化解能源危機?
2022.05.18

今期熱話

俄烏戰事持續,歐美多個國家都對俄羅斯作出制裁,希望以此令俄羅斯停戰。然而,在其中一項經濟制裁中,不少歐洲國家卻產生分歧——針對能源出口有不同取態。

俄羅斯以售賣石油及天然氣為重要的收入來源,原本限制其出口或能削減其戰爭資金,然而不少歐洲國家,如德國,非常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因此難以完全停止入口,否則將有可能出現能源危機。雖然我們現時積極發展綠色能源,但基於不同原因,它們都未成為我們的主要能量來源。以核能發電為例,縱然它能產生大量能源,但卻有泄漏風險。

不過,同樣與核子反應有關的另一種產能方式,近期則有所突破,今期就讓我們了解一下這個被稱為「人造太陽」的能源吧!



問題:能源危機 迫在眉睫

去年舉行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通過《格拉斯哥氣候公約》,要求控制全球氣溫升幅在1.5度之下,因此須要各國減排或採用可再生能源。事實上,不少國家或地區已開始進行「能源改革」,例如希臘近年大力發展新能源,除風力、水力、太陽能等,生物柴油也是其重要發展領域,現時希臘已做到九成本地生產;英國不少城市,如伯明翰、愛丁堡及紐卡素等,亦嘗試於2030年達成淨零排放。

然而,不少地區正努力改變時,由於氣候變化、新冠疫情、燃料短缺等問題,以至全球多國都遇上能源危機。看來各地除了要仔細調整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還要盡快發展新技術,以能填補因減少傳統能源的使用所帶來的缺口。

說到新技術,以下有關核子反應的綠色能源值得大家留意。



基礎:原子結構初究

在介紹新能源技術前,我們先了解一下物理現象。我們知道所有物質都由原子(atom)以不同排列方式組成,但深入原子內部還有甚麼呢?從圖二可見,原子的結構並不簡單。中心的原子核(atomic nucleus)擁有兩種核子(nucleon),紅色的是帶正極的質子(proton)、綠色的是中性的中子(neutron),而圍繞這個原子核轉的粒子則是帶負極的電子(electron),在一個中性的原子裏,電子與質子的數量是一樣的,從而能夠保持電荷平衡。根據波耳模型(Bohr model),電子的能量可被量化,並會在不同電子層(electron shell)以不同軌迹環繞中心。



原子核的能量

我們再看看原子核,或許你們會想,既然所有質子是帶正極的,豈非「同性相拒」,會產生排斥嗎?答案是不會的。如果再深入原子核,我們會發現質子和中子其實並非最細小的基本粒子,它們每粒都是由膠子(gluon)傳遞強相互作用(strong interaction)把三個夸克(quark)捆綁一起而成。而這種作用力除了應用在夸克中,亦應用於核子間的互動。

強作用力在原子核這個非常短的範圍內會比電排斥力強,因此能把質子和中子聚成一起,我們稱之為「核力」。如想分拆各個核子,就需提供足夠能量,而此能源要求被稱為「核結合能」(nuclear binding energy),這與接着所說的核子產能有莫大關係。



進階:核裂變與核聚變

核裂變(nuclear fission)和核聚變(nuclear fusion)皆與中心的原子核有關。

先談核裂變。根據名稱,我們可猜想到這與原子核分裂有關。一些元素會進行天然衰變從而令中心的核子數量減少,例如鈾-238(U238)會經α衰變成為釷-234(Th234),同時釋放一顆α粒子(即He4粒子,內有質子和中子各兩顆)。不過由於衰變周期不能改變,為提升分裂速度,人們會先尋找「可分裂物質」(fissile materials,例如鈾-235(U235)),然後發射一粒中子擊打這些物質。原子核會因而出現變形(deformation),並於很短時間內出現分裂,繼而釋出兩至三顆中子。

核裂變:質量變化能量

科學家發現,分裂後的物質質量總和會比分裂前原本的物質為低,那麼這些質量去了哪裏?根據愛因斯坦的著名公式E=mc2,能量(E)與質量(m)是互通的,「消失了的質量」會轉化為能量輸出,亦即上文提及的核結合能。

從圖三可見,當右邊的U235進行核裂變時,原子核裏的核子數量減少,核結合能提升,當中的能量差就是一次核子反應所釋出的能量。這就是現時核電廠裏的核裂變運作原理,核能轉化為熱能,把水沸騰,水蒸氣推動發電機裏的渦輪機,產生電力。每次核子反應所釋出的中子,會用作激發下一次的核子反應,形成連鎖反應。



核聚變:提升核結合能

核能比其他能源都強大,是由於原子能所釋出的能量比一般化學反應(如燃燒相同質量的化石燃料)高很多倍。但再看看圖三,核裂變是由圖右端向左,因而核結合能上升;那麼由左端向右,核結合能升幅卻更大,不是產生更高能量嗎?這正是核聚變的原理,亦是人們想發展的技術。

要製造如此大的能量,在大自然中就只有太陽能夠做到。太陽的主要成分為氫和氦,四顆氫原子經過一系列聚合反應後就會結合成氦粒子。與核裂變一樣,反應後的物質質量比反應前的氫原子質量總和為低,中間的質量差會轉化為能量,從而釋放核能。



探究:人類如何在地球建立太陽?

雖知核聚變可產生更高能量,但進行核聚變的條件並不容易。

‧首先,我們需要高溫,用以把原子核及電子分離(形成電漿/等離子體),上文提及過核子之間強作用力能夠克服質子之間的電排斥力,但當去到原子規模,強作用力就變弱,高溫能給予粒子更多動力來對抗電排斥力。

‧其次,要克服電排斥力,我們要把兩個原子帶到1飛米(10-15米,比頭髮寬度短一百億倍)的距離,這需要高壓力的環境。

‧再者,我們希望核聚變反應能如核裂變的連鎖反應般,能夠持續以及能夠控制;過往人們試過以核聚變原理製造過氫彈,但爆炸過程極短暫且不受控。

營造高溫高壓環境

經過科學家們多年的努力,已可在地球打造一個類似太陽的環境來進行核聚變,如位於法國興建中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採用托克馬克(又稱環磁機)營造高溫高壓環境;有別於太陽利用四個氫原子,ITER以一個重氫(deuterium, H2)及一個超重氫(tritium, H3)原子(兩者都是氫的同位素)來進行核聚變,由於它們的原子核比普通氫原子多了一至二顆中子,強作用力加強,因而減低溫度要求。以ITER為例,看看它採用了甚麼技術來解決上述的問題吧!



補充資料

突破進展:時間與能量

除了創新技術,ITER還需更多不同設備,例如低溫恒溫器(cryostat),使管道和磁石等在核聚變反應時仍能保持低溫,從而不會過熱熔掉;偏濾器(divertor),用以清除反應中的廢物及等離子中的雜質;冷卻系統,與核電廠系統相若,即以水吸收熱能,使管道降溫,而熱能會繼而轉化為電力。

ITER預計於2025年全面建成,並開始首階段實驗,而現時亦有不少地方開展了核聚變研究和實驗,並得到突破性進展。例如中國EAST於去年成功運行逾1,000秒,創下最長運作時間;而歐洲聯合環狀反應爐JET亦於同年年尾成功在五秒鐘內製造五千九百萬焦耳能量,創世界紀錄。這些進展意味着我們愈來愈接近做到持續高輸出產能方式。



結語:把太陽「帶到」地球

由一百年前對太陽的研究,到一百年後把太陽「帶到」地球,科學家們不斷令不可能變成可能,例如在地球做到比太陽核心更高的溫度、裝置能夠在極高溫下運作、能量輸出超過加熱和約束等離子體所需的能量輸入等等。

核聚變產能利用水為原材料,不會產生廢氣,我們若能好好發展這個產能極大的潔淨能源,或有助長遠解決能源問題。

載自2022年5月18日《S-file STEM/理科》

文:劉心 圖: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