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1.25
近年,韓國劇集與電影在各地娛樂市場風行一時,歌舞偶像團體成為年輕人爭相模仿的對象,可見韓流的傳播力非同小可。不過,回溯古代,朝鮮半島一直是中原王朝的藩屬國,更是漢文化圈的「忠實粉絲」。昔日朝鮮並沒有自己的文字,古來文書、史傳都沿用漢字,朝鮮文人不但飽讀漢學經書,更能以漢語寫詩作文,統稱為「韓國漢文文學」,今期《S-file》介紹四位影響朝鮮漢文學的重要人物,帶領同學反思「文化交流」。
雖然時至今日,韓國社會基本不見漢字,但原來自2001年,韓國學界媒體《教授報》的學者,每年都會選出一個漢字成語來總結全年,以上全都是歷屆當選的成語;而剛過去的2021年,就以「貓鼠同處」諷刺監督者和受監督者狼狽為奸。
答案:1)指鹿為馬 2)掩耳盜鐘 3)藏頭露尾 4)密雲不雨
回到主題,說到朝鮮漢文學的重要人物,不可不提將軍乙支文德的〈遺于仲文詩〉。古代朝鮮所存早期漢詩不多,其中最有故事性的便是這首盡顯「文化交流」衝突的詩作。
據《隋書》記載,在隋煬帝三征高句麗(古代朝鮮尚未統一時的大國)時,高句麗大將乙支文德曾頑抗隋朝三十萬大軍,兵力懸殊。乙支文德七戰七退,寫了首漢詩,送贈多番交手的隋營大將于仲文,希望止戈求和,仲文不許,幾番轉折,高句麗反敗為勝,隋軍潰敗。
中國不乏文武雙全的讀書人,如曹操、岳飛、辛棄疾,想不到高句麗亦有位能文善戰的朝鮮將軍乙支文德!
文化交流的愛與恨
古時各國為了開發資源,擴展領土,不惜對他國發動戰爭。朝鮮與中原接壤,利益轇轕,自然戰事連連。縱然中原王朝與周邊國家時有衝突,但這些小國都不約而同地學習漢字,以至各種風俗、制度和思想。他們一方面要固守國土,抵抗外敵;另一方面又要學習當時領先東亞的漢文化,提升國力。敵友之間,保持着一種「抗拒」與「接受」的張力。
談漢文化,無法略過詩歌,而唐詩可算是詩歌史上的巔峰,對韓國文學亦產生重大影響。朝鮮文人十分重視唐詩,其中對杜甫更是推崇備至,歷來對杜詩的讚譽不勝枚舉。當中最有代表性,可見於朝鮮王朝實學家丁若鏞評杜甫,「後世詩律,當以杜工部為孔子。蓋其詩所以冠冕百家者,以得三百篇遺意也」,把杜甫形容為「詩中孔子」。
除了文人外,連君主亦對杜甫青眼相加,據《明實錄世宗實錄》,「命購杜詩諸家註於中外,時令集賢殿,參校杜諸家註譯,會粹為一,故求購之」,世宗大王收集了杜詩1400多首,加上其他詩人的16首詩,翻譯成韓文,輯成《杜詩諺解》,是第一部韓譯漢詩集。
儒家傳統 多憂的朝鮮民族
以上兩例可見杜甫在韓國士子心中地位,當中既有儒家思想的影響,亦因為朝鮮國族命途多舛的緣故,與重視現實基礎的杜甫「一拍即合」。
朝鮮半島山多平地少,天然資源較少,又長期作為中原王朝的藩屬國,士子文人思考個人際遇以外,更加關心國族興衰,着重以文學體察社會,例如丁若鏞的詩論,「不愛君憂國非詩也,不傷時憤俗非詩也,非有美刺勸懲之義非詩也。故志不立,學不醇,不聞大道,不能有致君澤民之心者,不能作詩。」當中可見,儒家「詩言志」的入世傳統影響深切,使朝鮮文人認為詩歌要反映社會,體現憂國憂民的人文關懷。正如杜甫名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裏百餘家,世亂各東西」等,處處可見對國家戰時慘況的憂思。
前文提到杜甫的憂國情懷如何影響朝鮮文壇,而真正開啟韓國漢文文學,便是獲稱為「東國儒宗」的崔致遠。
他幼時入唐留學,把唐朝的駢文和詩歌帶到新羅(原是朝鮮半島東南部一個國家,後來與唐人結盟,統一朝鮮),奠定韓國漢文文學的傳統,正如朝鮮王朝前期文人成俔說:「我國文章,始發於崔致遠」。
崔致遠的文學作品受漢人肯定,詩文集《桂苑筆耕集》更被收入《四庫全書》,他以純熟的漢詩技藝,創作出如〈蜀葵花〉,批評社會現實的詩歌,末句「自慚生地賤,堪恨人棄遺」既批判新羅社會嚴密的階段制度,亦抒發詩人留唐時,自覺低人一等的民族自卑感。另外,又有如〈鄉樂雜詠〉描寫韓國傳統歌舞的詩作。崔致遠試圖在模仿唐詩以外,轉化這種技藝,成為表達民族情感與思想的工具。
古代朝鮮沒有自己的文字,直到十五世紀,世宗大王李祹聯同兒子李珦,主導創制韓語文字「諺文」。據《訓民正音解例本製字解》,「故人之聲音,皆有陰陽之理」,世宗大王融合了中原「陰陽五行」和「天地人」的思想,創出一套拼音文字,表示韓語發音,方便百姓識字,成為現時大家認知的韓文。
從反對到擁護 尋找自己的聲音
新文字推出初時,備受文人和貴族大力反對,認為此舉斷絕了朝鮮漢文化傳統,至二十世紀末才完全取代漢字。漢字與諺文曾長期共存,文人學者在這種曖昧的語言環境下,相繼提出「去漢字化」,先有朴趾源倡導「朝鮮風」,後有丁若鏞高呼:「我是朝鮮人,甘做朝鮮詩」,到周時經提出「韓文獨尊論」,最後韓國政府三次「去漢字化」運動,才成為今日流通的韓文。
綜觀朝鮮文學發展史,一國文化的形成,須長期積累,發掘本土聲音,更是難以一蹴而就。現代社會交流日益頻繁,守護本土文化不代表排斥外來文化,而是如何在眾聲喧譁的環境中,找到自己的聲音。正如近代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闡述不同文明之間的理想關係,通過學習和模仿,借取他國的文化資源,轉化成鮮活的本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