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1.17
焦點議題
這兩年受全球新冠病毒疫情影響,全球經濟衰退,勞工市場惡化,失業率上升,整體工資增幅減慢,勞工階層收入明顯受拖累,而基層家庭所受打擊尤為嚴重,貧窮情況難免轉差。
就以香港為例,根據《2020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2020年貧窮人口達165.3萬,貧窮率達23.6%,兩者均是2009年有記錄以來最高。政府曾推出大量非恒常措施以穩定經濟,以及紓緩基層生活壓力,然而,香港的貧窮問題未見有所改善。一波又一波的新冠疫情,又為港府的扶貧工作帶來甚麼挑戰?
新聞資訊摘錄
2020年貧窮人口增逾16萬
扶貧委員會發表《2020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政策介入前本港2020年貧窮人口達一百六十五萬三千人,貧窮率逾兩成三,較2019年增加十六萬二千人,創自2005年有記錄以來新高,每五人就有一人為貧窮人口。當局表示,政策介入後貧窮人口已跌至五十五萬四千人,貧窮率則為百分之七點九,相信是一次性援助措施對基層產生紓緩作用。
是次是自2013年首次公布官方貧窮綫以來,第九次按年更新貧窮情況的分析。當局將政策介入前,即稅前及社會福利轉移前的每月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一半釐定為貧窮綫。2020年一人戶每月收入不足四千四百元、兩人戶月入不足九千五百元、四人住戶月入二萬零八百元以下,則被界定為「貧窮」。
資料來源:摘自2021年11月11日《星島日報》
改革稅制 調撥資源
想要縮窄香港社會的貧富差距,單靠廣建公屋和增加福利,助益甚少。須明白貧窮在香港已經成為一個結構性問題,資產財富高度集中於一小撮人和企業,過往的鼓勵就業、再培訓措施以及託兒等輔助服務也值得積極考慮,保障工作收入的最低工資與開拓新興產業等,更不能一再迴避。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改革稅制,調升最富裕階層利得稅和個人入息稅等,把新增稅收投放教育、醫療、房屋等扶貧相關開支範疇。徹底從職業培訓、增建公屋提高社會安全網、加強教育等方面改善民生,才是更有效的滅貧措施。此舉既能收窄香港的相對貧窮,更有助團結社會。
資料來源:摘自2021年11月17日《星島日報》
香港貴為國際大都市,但繁華背後,近年貧窮人口數目卻上升;加上新冠肺炎疫情重創百業,貧窮問題更趨嚴重,貧窮人口及貧窮率均創記錄新高。香港貧窮問題所牽涉的層面眾多,包括貧富懸殊、長者貧窮、青年貧窮及在職貧窮,值得大家關注。
重點認知1
貧富差距 鴻溝巨大
香港貧富懸殊嚴重,早已是不爭的事實,2016年的堅尼系數為0.539,在近20年一直都「名列前茅」。2020年受全球新冠疫情影響,經濟嚴重衰退,失業率上升,香港社會面臨的貧困問題實際上更加嚴重,貧富差距仍在不斷增大。
港人均GDP 4.6萬美元
在資產差距方面,香港2020年的人均GDP達到4.6萬美元,全球排名第十五位,但同年按照貧窮綫劃分的貧窮人口卻有約165.3萬。以《福布斯》富豪榜的數據來估算,目前0.001%全港最富有的人,佔整體社會資產的10%,此數額遠高於法國、美國及中國的水平。換言之,無論以收入或資產來量度貧富懸殊,香港的貧富差距均愈趨嚴重,貧者並未能分享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最令人擔心的是跨代貧窮,限制了發展機會和想像,令下一代無法脫貧。
重點認知2
在職貧窮 長期現象
所謂「在職貧窮」,是指擁有固定工作但相對貧窮的人。他們雖然有收入,但工資的金額不足以維持一個合理的生活質素。2019年本港的「在職貧窮」家庭有逾15萬戶,人口近50萬,佔全港人口15%。
最低工資 保障不足
根據《2020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新增貧窮人口中,近半來自失業住戶,另近三成為在職戶。原因是新冠疫情打擊香港經濟,不少是來自被疫情重創的旅遊及消費相關行業,當中26%來自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業、18%來自建造業、74%為較低技術工人。
在職貧窮有可能成為長期現象,因為失業後較難即時找到新工作,就算受聘,工資亦不會高。「在職貧窮」背後反映出多項社會問題,例如本港法定最低工資偏低、失業保障未完善等。
重點認知3
老人貧窮 社福負擔
香港是全球最長壽的地區之一,導致人口高齡化的結構性趨勢加快。2020年全港長者人口已達130萬,佔全港人口近五分之一,當中近九成沒有從事經濟活動,當然也不乏每日仍要長時間工作以維持生計的長者。在貧窮綫只計算收入的情況下,2020年被界定為貧窮長者有58萬人,佔整體長者的45%。
未來20年 長者人口倍增
未來,香港社會的老齡化問題會更加嚴峻。根據《香港人口推算2020-2069》預測,長者人口在未來20年將增加接近一倍,也就是說,及至2039年,每三名港人裏將有一位是長者。由此可見,如果香港長遠不能調整與完善養老制度,會有愈來愈多長者陷入貧困,老無所養,情況令人擔憂。
重點認知4
青年貧窮 惡性循環
報告指, 1 8 到2 9 歲的年輕人中, 有超過一成五被劃為貧困人士,創2009年有記錄以來新高,當中不乏擁有大學學歷。究其原因,除了疫情肆虐帶來的重大負面影響,還有香港青年長期面對的職位錯配、未就業便負上高昂學債、社會階層固化等眾多問題。
教育入手 增向上流動機會
此外,不少在貧窮家庭成長的貧困兒童,因經濟問題而缺乏學習機會;若無法通過教育制度向上流動,貧窮跨代相傳,勢必加劇貧富懸殊等社會深層問題。
青少年是社會的未來及希望,因此青年貧窮問題非常值得重視。短期而言,香港政府可以在青少年就業、就學方面投放更多資源以改善現狀;長期而言,還是要思考如何有效打破香港社會階層固化,讓香港青年能夠從「躺平」的消極想法之中走出來。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香港人口有約七百四十萬,但政府本月十日發表的《2020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可謂怵目驚心:香港貧窮人口達一百六十五點三萬,貧窮率達百分之二十三點六,較前年增加百分之二點二個百分點,即每四點二人就有一人貧窮。
想要縮窄香港社會的貧富差距,單靠廣建公屋和增加福利,助益甚少。須明白貧窮在香港已經成為一個結構性問題,資產財富高度集中於一小撮人和企業,過往的鼓勵就業、再培訓措施以及託兒等輔助服務也值得積極考慮,保障工作收入的最低工資與開拓新興產業等,更不能一再迴避。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改革稅制,調升最富裕階層利得稅和個人入息稅等,把新增稅收投放教育、醫療、房屋等扶貧相關開支範疇。徹底從職業培訓、增建公屋提高社會安全網、加強教育等方面改善民生,才是更有效的滅貧措施。此舉既能收窄香港的相對貧窮,更有助團結社會。
資料來源:2021年11月17日《星島日報》
1.以下哪項不是貧窮綫的局限?(1分)
A.沒有考慮資產 B.採用「絕對貧窮」概念
C.貧窮綫不等於「扶貧綫」 D.沒有考慮生活質素
2.參考資料A,評估香港政府恒常及非恒常現金政策對扶貧的成效。(4分)
3.參考資料B及個人所知,提出三項改善香港貧窮問題的建議。(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B
2.
‧同學須要先定義何謂恒常現金項目及非恒常現金項目,前者包括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長者生活津貼、在職家庭津貼、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畫等;後者包括薪俸稅及差
餉寬減、現金發放計畫和關愛基金下的現金項目等;
‧成效方面,2020年受全球新冠病毒疫情影響,勞工市場急劇惡化,失業率明顯上升,政府推出的一次性措施對基層的紓緩作用,有效抑制了貧窮率原來在經濟衰退下會出現
的急劇升勢;
‧當局投入了大量非恒常化福利,但這些投入沒有實質增加市民的長期收入,未能助基層可持續脫離貧窮,只能緩解疫情下的燃眉之急,治標不治本。
3.
‧檢視現行扶助貧窮長者的福利政策,包括放寬以上各項計畫的申請資格、調高向受助人發放的津貼金額,確保受助人的收入能達致貧窮綫以上水平,強化福利政策對貧窮長者
的經濟支援;
‧提供培訓和鼓勵就業,撥款資助企業聘用青年投入職場,及鼓勵企業開設更多實習崗位,增加職位,改善青年就業情況;
‧設立失業及就業困難援助金幫助失業人士,為協助因疫情而失業或嚴重就業不足的人士,簡單而快捷地提供接近其原有收入的財政援助;
‧在共同承擔的原則下,加強強制性公積金的退休保障功能。
學習工具
貧窮問題 議題本質
貧窮與市民的生活質素息息相關。《2020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揭示2020年每四個港人便有一人活在貧窮綫以下。政府作為公共資源的管理者,須要密切監察香港的貧窮情況及其趨勢,推展各項扶貧、紓困和安老助弱的工作,並致力提供合理和可持續的社會福利制度,目標是讓有需要的人士得到適切的援助,讓市民真正安居樂業。
關鍵詞
‧絕對貧窮 Absolute Poverty
‧相對貧窮 Relative Poverty
‧生活質素 Quality of life
‧貧窮綫 Poverty line
‧匱乏指標 Deprivation Index
‧堅尼系數 Gini-coefficient
‧社會福利 Social Welfare
‧跨代貧窮 Intergenerational poverty
參考資料
‧2020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
https://www.censtatd.gov.hk/en/data/stat_report/product/B9XX0005/att/B9XX0005C2020AN20C0100.pdf
載自2022年1月17日《S-file公民科/通識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