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秧街〉 小思
2021.11.23

〈春秧街〉小思

(1)  春秧街,這樣裸露着,這樣陌生,我完全忘記了,這才是它原來的面貌。


(2)  經過多少歲月,它由一條街,一條電車路,變成一個菜市場,一個有車輛駛入的行人專用區?


(3)  乾貨濕貨的攤子立在兩旁,固定攤檔外,還加臨時小攤,強橫霸道,中間的電車軌常常給人遺忘了。微妙的地方就在這裏,這不是個法定行人專用區,但私家車絕少駛進來,送貨的貨車偶然進來,電車卻按時按班駛進來。龐然的電車,幾乎逐寸向前挪移,買菜的男男女女,老老幼幼,「感覺」電車駛近,就把身子一側,僅可容寸,電車自他們背後緩緩——緩緩的路過,一切如此相安無事,遂成春秧街的一種風光。


(4)  說乾濕貨攤子分立兩旁,也不十分準確,真正的濕貨——水汪汪的魚攤,設在街的快盡頭,電車轉彎快到北角總站附近。魚攤多在晚市時份擺設。大鯇魚給刀切分半,仍偶然掙扎暴跳,甚麼不知名的魚,也作最後喘躍,噠噠濺得買者一身一臉,退後一步,踩着後邊看者一腳,哎哋!好新鮮。沒有說對不起,又沒有誰生氣,那是魚的問題。


(5)  至於沿街那一檔雞蛋比另一檔的雞蛋會好些,同是賣蔬菜的,甲老闆娘比乙老闆娘更愛罵人,街頭生果檔價錢較老實,那一攤是福建小食專門,甚至阿丙水果攤上養着的幾隻彩鳳吵得很——春秧街老主顧都心裏有數。


(6)  一九九三年三月一日開始,各式攤子要遷到附近新建好的多層街市去了。春秧街回復了一條街、一條電車路的樣貌。幾個拎着菜籃小車的主婦,依然慣性地在街中央走着,有點若有所失的神情。


(7)  風光過後,一切變成記憶。

香港的大街小巷很多,具特色的也不少,位處北角的春秧街就是其一。小思先寫出它的特點,這也是大部分人知道的,春秧街「由一條街,一條電車路,變成一個菜市場,一個有車輛駛入的行人專用區」。她還在文中運用了不同的鏡頭,就像拍電影一樣,將春秧街九十年代初的景象記錄下來。

動靜場景如電影鏡頭

作者在第三段,先用遠鏡,從較遠的距離描繪出春秧街整體的印象,那就是「乾貨濕貨的攤子立在兩旁,固定攤檔外,還加臨時小攤」,令人連電車軌都給遺忘了。這是靜景,自然少不了會動的風景,文中說「龐然的電車,幾乎逐寸向前挪移,買菜的男男女女,老老幼幼,『感覺』電車駛近,就把身子一側,僅可容寸,電車自他們背後緩緩——緩緩的路過,一切如此相安無事」,這樣富動感的場面,實在是春秧街最特別的風光。


接着,作者的鏡頭逐漸拉近,集中在第四段的魚攤,描述人們買魚,即使踩着對方也不生氣的市井風情。到了第五段,作者還剪接了幾個細碎的特寫,包括雞蛋、賣菜的老闆娘、水果店的彩鳳等。我們也不難發現,不論遠鏡或近鏡,重點都在人,春秧街之所以特別,就是有人擺攤賣菜,有人與電車的互動,有買菜的人,自然是風景的主角了。

記錄街道轉變的痕迹

作者為何在第一段說春秧街裸露着呢?原來是各式攤子都遷到新建的街市,攤子不見了,春秧街就如裸露着一樣叫人陌生。寫地景也得找到合適的時機,正如這篇短文,記錄了春秧街一個特別的時刻,記下了轉變的痕迹。

練習題

1.結合全文,文中第一段提到:「春秧街,這樣裸露着,這樣陌生,我完全忘記了,這才是它原來的面貌」,「裸露」是甚麼意思?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三段提到:「遂成春秧街的一種風光」,而第七段亦提到:「風光過後,一切變成記憶。」試指出第七段和第三段中,所提到「風光」的異同。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刪去文章的第七段,對文章有影響嗎?試解釋之。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裸露」原指「沒有遮蓋、露在外面」的意思。(1分)而這裏指的則是,春秧街上沒有了乾貨濕貨的攤子,只餘下一條街和一條電車路軌。(2分)


2.相同之處:第七段所提到的「風光」,包括第三段所提的「風光」,包括:道路旁的乾濕貨攤子、人們「感覺」到電車進來而將身子一側,讓電車經過。(2分)相異之處:第三段所提的「風光」,只涉及該段的內容。而第七段的「風光」,除了第三段的內容之外,亦包括:濕貨魚檔劏魚的情景(第四段)(2分),以及人們對春秧街的熟悉(第五段)(2分)。


3.有影響:文章由作者的角度出發,通過對春秧街的描述,表達出對春秧街的喜愛,以及對其變遷的失落(2分)。假如刪去第七段的話,以主婦「若有所失的神情」作結,則與首段以作者角度作描述不符。(2分)

 無影響:文章主要描述春秧街的各種人和事,以及其變遷的情況(2分)。假如刪去第七段的話,利用主婦「若有所失的神情」作結,則讓文章更顯餘味。(2分)

 

題解

1.第一題問到「裸露」一詞。筆者相信同學絕對知道詞語原有的意思。然而,這裏問到的,卻是「裸露」一詞配合文章內容所要表達的意思。而這正是祝新華教授的「閱讀六層次」。所謂「閱讀六層次」,即是:複述、解釋、重整、伸展、評鑒、創意。而第一題的題目,涉及到的,便是第二個層次「解釋」。「解釋」這一層的題目,主要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語概說詞語、句子的意思。以這一題為例,同學作答時須根據下列的步驟回答。i)指出詞語的原有意思,即「裸露」一詞的基本意思。ii)指出這一詞語配合文章語境所產生的意思。同學回答這一類題目時,要記緊上述步驟。


2.至於第二題,問到第三段及第七段,兩段均提到春秧街的「風光」,兩者的相同及相異之處。其實,這一類的題目並不困難,但同學們常常在作答時,會忘記題目要求回答的內容,除了相異之處外,還須點出兩者的相同之處。而就這一題而言,顯然第七段所提的「風光」,是綜合全文的內容而言,自然包括第三段的內容。而這正是兩者的相同之處。相反,第三段所提的「風光」,則只涉及該段所述的內容,不包括第四、第五段,而這正正就是兩者的相異之處。同學們在作答時,記得要明確點出所答的內容,屬於「相同」,還是「相異」。


3.最後一題,問到刪去第七段時,對文章的影響。這一類題目,一般而言,同學以哪一個立場作答均可接受。不過,如果同學仔細留意兩個答案的話,你便會發現,「有影響」的答案,是從文章「結構」的角度論述。文首以作者角度出發,文末亦應如是。而「沒有影響」的答案,則從文章「內容」的角度論述,即使有沒有第七段,也不影響讀者理解文章。

文:可洛、張敬才老師 圖:星島圖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