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09
〈從煙墩山到大帽山〉蔡炎培
(1) 個人並不樂山。怕迷路。怕荒塚。怕人有三急,要說「唔該借歪」。話雖如此,比如畏高,為了造訪金門,也要坐上一回飛機;餘生僅有一次山行,要不是葉輝的《書若蜉蝣》,有一章寫「登山臨水李君毅」,隱退的記憶有若遺忘了。
(2) 說李君毅大哥,該從我的書友「大腦袋」李君聰談起,「大腦袋」與明報前社長潘粵生,同是五十年代培正誠社掛牌的優異生,「大腦袋」文武雙全,我們兩支「理想」與「可能」足球隊的正選門將,我和他的死黨「阿地」,俱屬後備而已。
(3) 「大腦袋」和我,不但是書友,而且是街坊,由是過從甚密。原來他的三哥也是織造中人,製衣。君毅似乎是大哥。從阿輝所錄的生卒年份,「大腦袋」該是孻仔,兩兄弟相差十七年。
(4) 地下工場,樓上是君毅大哥的居停,入門處置有一小書櫃,觸目是林語堂的《瞬息京華》與老舍的《四世同堂》,更為觸目的是「例不借出」四個字的字條。想是書給人借出,沒有歸還多了,主人心痛了。
(5) 五十年代,記憶中的庸社,也有一群樂山的人,君毅哥是常客,間或去去「學海書樓」。就在五三年中秋,「大腦袋」邀我和他的哥哥作一次漫遊。由煙墩山去大帽山。大清早出發,好容易抵達望夫石,直下紅梅谷,沙田在望,可再過幾個山頭,我們下不去了,雖無孤墳,卻有蛛網,好不嚇人。但見君毅哥拿出指南針,自言自語有時,我們卒之找着隱蔽山路,回過魂來置身錦田公路。兜兜轉轉好幾個時辰,時近黃昏,行行複行行,問路複問路,上水了。再過是羅湖。
(6) 其時尚未失聰的君毅哥,聲若洪鐘,「幾時我們再來過?」我,嘴裏說好,實則疲不能興。君毅哥說用熱水泡足,不礙事。
(7) 不礙事不礙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
從題目看,是一篇記事之作,文中自有記事的成分,但更多的是記人。從山到人,再到山,便是此文的脈絡。
作者先說自己不樂山,怕迷路,怕荒塚,把人與自身的距離拉開,及後說到人生中僅有的一次山行,便更顯得這次山行可貴、特別,值得記述。
在寫山行之前,作者繼續憶述,先寫李氏兄弟:李君聰與李君毅。作者與李君聰相熟,也因此認識他的大哥。李君聰文武雙全,那李君毅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作者描述了他的居停,有書櫃,在書上貼着「例不借出」的字條,又會去收藏古書的「學海書樓」,原來是個愛書人。
側面描寫 刻畫輪廓
第五段才提到那次僅有的山行,李君毅帶隊,無懼孤墳與蛛網,並能找到出路。可見他的勇敢、聰明。「幾時我們再來過」一句則凸顯他樂於行山,也不懼辛苦,只要用熱水泡足便好了。與第四段結合起來,我們也可以得出一個印象,那就是李君毅與他弟弟李君聰一樣,同樣是文武雙全的。
作者寫李君聰時用直接描寫,但寫李君毅時則全是側面描寫,大概是跟李君毅本身不熟絡,直接描寫或會陷於武斷。於是,我們對於李君毅的認識,就像文中所說的山行一樣,兜兜轉轉,才得着一個輪廓。
同樣,作者本來快要遺忘此事了,幸有葉輝的文章喚起記憶。作者於是在記憶的山路上兜兜轉轉,行行複行行,才找着與李君毅及山行相關的隱蔽路徑。
練習題
參考答案
1.D語言描寫(2分)
2.a.錯誤(2分)b.無從判斷(2分)
3.作者運用引用法抒發個人情感。作者引用孔子話語「逝者如斯乎?」,帶出時光像流水般消逝,一去不復返,慨嘆憶述的事件已成往事,只能在記憶中回味。從文中可見,作者敍寫與友人相識的過程、講述其背景,並記述漫遊的經歷,可見作者對往事感受甚深。這「僅有一次山行」,於作者而言甚具回味價值。由此可見,作者運用引用法含蓄地表達回味昔日與友人共敍之情。(6分)
題解
1.動作描寫:但見君毅哥拿出指南針,自言自語有時,我們卒之找着隱蔽山路,回過魂來置身錦田公路。(第五段)
直接描寫:「大腦袋」與明報前社長潘粵生,同是五十年代培正誠社掛牌的優異生,「大腦袋」文武雙全,我們兩支「理想」與「可能」足球隊的正選門將,我和他的死黨「阿地」,俱屬後備而已。(第二段)
間接描寫:樓上是君毅大哥的居停,入門處置有一小書櫃,觸目是林語堂的《瞬息京華》與老舍的《四世同堂》,更為觸目的是「例不借出」四個字的字條。想是書給人借出,沒有歸還多了,主人心痛了。(第四段)
留心各種描寫手法的定義,尤其是間接描寫。公開試常提問此類型題目,分析時亦須多留意描寫部分刻畫出的人物形象。
2.a.文中首段作者雖指自己「個人並不樂山」,亦有寫遠足後自己「疲不能興」,但綜合全文的情感,可見作者非常回味與友人遠足的經歷,故作者不應是感到不愉快,反而是非常享受。b.從第4段得知,作者敍寫書櫃上貼有「例不借出」的字條,由此可見書櫃主人是位惜書之人,但該段所指的主人應是李君毅而非李君聰。文中未有提及李君聰是否惜書之人,故應為無從判斷。
3.引用法一般為引述名人語句,或是書本經典句子,在此篇中寫作手法甚為明確,並不複雜,但作答時須結合全文理解,理解首尾段作者表達對僅此一行的漫遊之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