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愈心慌
2021.10.29

 

  萬聖節又來到了,大家相信世界上有鬼嗎?不管你信不信,鬼故事是流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恐怖電影、靈異電台、鬼屋等等都是大眾樂此不疲的娛樂節目。「除了娛樂消閒,創作鬼故事有不同目的,例如教化大眾和諷刺貪官污吏,但無論如何,這些鬼故事多多少少也反映着當時的社會和民俗。」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講師潘啟聰博士(上圖)是鬼故事愛好者,最近推出新書《完全鬼故事寫作指南──講鬼故,其實唔難》,以科學方法分析鬼故事,教讀者五大嚇人鐵律。今期《S-file》專訪潘博士,和大家拆解三個都市傳說,再學以致用,學寫引人入勝的鬼故事。

 

傳聞一:太平山街集體撞鬼

  《大公報》1948年7月7日港聞版上一則「撞鬼」報道,內文兼具時地人事,加上多名居民見證,事後更有警方到場了解事件,真實得令人不寒而慄。據報道,1948年7月6日凌晨三點,上環太平山街一帶發生了一件集體撞鬼事件。其中一名目擊居民向記者親述當晚「看見約有一百或數十個像人般的影子浩浩蕩蕩如萬馬奔騰般,自普慶坊、卜公花園方面奔來,直向荷李活道飛跑。我當時嚇得面無人色地跑回屋內」。報道結尾提及,街坊把「撞鬼」事件歸咎於數十年前的大瘟疫,以及二十多年前塌樓慘劇的冤魂作祟,為事件增添神秘色彩。


  「當時一位新聞傳播學院的學生幫我整理這篇資料,她當場吃了一驚,眼瞪大得快要掉下來。」潘博士笑着繼續解釋,「從這則鬼故事可以看到新聞觀念的進步,現在的時事版面基本上不會刊出這些無法證偽的『新聞』,可見社會對傳媒的要求日漸提升。」

 

傳聞二:辮子姑娘徘徊小徑

  中大校園眾志堂往圖書館旁邊一條名為常青徑的小道正是「辮子路」。傳聞某日深夜,一名中大男生在常青徑遇上一位留着長辮子的女生,於是男學生上前搭訕。然而,女生轉過身來,竟是位沒有面孔的姑娘……傳聞辮子姑娘生前乘坐火車偷渡來港,經過中大校園卻未抵市區之前竟遇上警察路障。她害怕就此功虧一簣,一時情急大膽得跳出火車!不料,腦後長長的辮子卡在火車窗口,強大的拉扯力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劇,冤魂自此徘徊校園小徑。

  近年,潘博士亦有研究大專院校的都市傳說,而他提及中文大學歷史悠久,原來有不少家喻戶曉的都市傳說,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辮子姑娘的故事。

  潘博士表示,「都市傳說需要適合的土壤才能醞釀出來,你會在都市傳說中,看到時代背景,例如當時有抵壘政策,處理大量逃來香港的內地居民。」中文大學成立於六十年代,其時內地大量人口遷移到香港;而港英政府在1974年實施「抵壘政策」,內地來港的偷渡客成功到達香港市區(界限街以南)可獲得香港居民身分,否則一律遣返內地。如此看來,辮子姑娘的故事便變得如真人真事般耐人尋味。

 

傳聞三:被困重複的太子站

  都市傳說往往離不開與社會的集體生活經驗,例如「地鐵站」便是現代香港人最常接觸的場景。2016年,小說《重複的太子站》,講述一位普通「打工仔」加班後被困重複的太子站,遇上連串怪事和一位神秘瘦弱男人……追溯至2015年7月,香港討論區曾有一則帖文〈搭地鐵,有無人試過咁?〉,內文雖只得寥寥數字「喺太子上車後,下一站又係太子」,但仍迅速成為熱話,至今累積七十多萬瀏覽人次。原文精簡,引來眾說紛紜,分裂出不同版本,更有不少網民表示有過相同經驗,讓它不斷發酵。

  潘博士分析,「互聯網對於都市傳說的流傳,甚至製造的威力巨大」,因為都市傳說向來藉着「口耳相傳」傳播,但現今網絡世代的傳播速度呈幾何級增長,它消除了時空限制,人人都可以在網絡上創作自己的版本。 

 

恐怖迷思:愈怕鬼愈愛讀

  相信讀到這裏的同學都愛讀鬼故事或是觀看恐怖電影,但大家有沒有想過為甚麼這些鬼故事愈恐怖,愈是吸引我們去讀?難道我們是心理異常的受虐狂?美國當代哲學家卡羅爾(NoëlCarroll)提出「恐怖迷思」(ParadoxofHorror)的說法,恐怖電影的吸引力在於讓觀眾置身安全的空間,經歷嚇人的情節。試想像,假如朋友明日約你去猛鬼大屋偷走恐怖陶瓷娃娃,你當然一口拒絕;但假如朋友只是約你去看《詭屋驚兇實錄》,你恨不得馬上買票入場。因此,鬼故事之所以帶來心理的愉悅,前提是來自虛構的藝術表現,在沒有人身安全的威脅下,得到特殊的恐怖情感體驗,而非現實生活的恐怖。


科學分析:鬼故五大法則

  從以上理論可以知道鬼故事背後涉及心理學應用,而文學賞析的確可與科學互相結合,潘博士就曾以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將文本出現的元素統計,並以問卷調查讀者感受,例如:故事發生的場景、人物設定、結局編排等等,找出都市傳說引人入勝的原因。原來,每項細節都是「嚇人」的關鍵。「我的研究結果令我得出『恐懼蔓延』的結論。這指一篇嚇人的鬼故事會令你在現實生活中疑神疑鬼,讓你害怕在現實中遇上相同的恐怖情節。」潘博士在分析眾多恐怖故事後,終於得出創作鬼故的五大法則。

潘Sir教你五大鬼故法則

1.日常生活作故事背景

如街道、校園、地鐵站都是普通人經常接觸的地方。

2.大眾臉的主人翁

如居民、學生、「打公仔」都是沒有特色的普通人,容易讓讀者代入。

3.普普通通的恐怖角色

試比較冤魂和魔鬼撒旦,自然是前者更容易遇上。

4.未完之事作結局

事件未解決,使人牽腸掛肚,害怕隨時成為下一位主角。

5.就是要你相信我

例如確實的地點(太平山街、中大、太子站)、可靠的第一身轉述,都能增加說服力。故事結尾更常附上「真人真事」、「信不信由你」、「真希望沒發生在我身上」等句子,營造實感。
  

有科學精神的同學可以此為前提另撰問卷訪問朋友愛哪些鬼故,驗證這些法則,最後還是「信不信由你」。

 

   鬼故事寫作練習讀畢文章,是否馬上蠢蠢欲動,打算小試牛刀?別急,寫作前先擬定大綱,下筆才會如有神助,試依照五大法則,完成一篇令人不寒而慄的鬼故事大綱吧!

 

記者:盧家彥 攝影:何健勇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網上圖片 插畫:oiman(非凡出版)

記者:盧家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