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北部都會區」 了解施政重點發展
2021.10.25

焦點議題

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未來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方向,從参與中發揮自身優勢而獲得裨益;在剛出爐的《施政報告》中就見到特首把香港最大的問題——土地供應,配合國家的重大規劃,發展新界北部成為一個能提供住屋、就業,及以創科為經濟引擎的「北部都會區」,冀可更好的和深圳合作,加強香港的經濟發展。



新聞資訊摘錄

林鄭冀發揮「港深所長 國家所需」作用


特首林鄭月娥日前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她表明只要港深聯手,發揮好「港深所長、國家所需」作用,可在粵港澳大灣區內發揮重要引擎作用,也可將深圳和香港的合作輻射到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甚至是大灣區以外的內地城市。

林鄭月娥接受深圳衞視駐港記者訪問,她提到,港深兩地應該發揮好「港深所長、國家所需」作用,國家在哪些地方有需要,港深兩地應該聯手去發揮好各自的優勢,而不是以前說的「國家所需、香港所長」。往後的「香港所長」,可能要與深圳一起打造,尤其是在科技、創新等方面。

她並提出「雙城三圈」,促進深港經濟合作。「北部都會區大約三百平方公里,但其中一個很核心的是這條口岸經濟帶。空間上要拓新,觀念上要更新,這些政策要創新,接着就要想和深圳在機制上怎麼可以革新。大家各有各做,繼續用深港之間的這些工作專班,每一個項目去做,或是更加高層次,有一個策略性對接機制?」

資料來源:摘自 2021年 10月9日《星島日報》

多幅土地用作創科發展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介紹《施政報告》中推動創科發展的措施,其中《報告》中提及預留多幅土地作創科發展之用,包括在《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下,將河套地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與落馬洲或新田一帶地方整合為新田科技城,與創科相關的土地估計約有240公頃,並會聯動深圳園區合組共540公頃的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驅動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

資料來源:摘自 2021年 10月 8日《星島日報》

從《施政報告》提出「北部都會區」的建議,能看出香港對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未來大計,而這計畫的背景、現況和相關施政建議,例如怎樣增加北部地區土地供應,都是大家應該了解的。

重點認知1

發展「北部都會區」背景


香港土地不足人人皆知,但要覓地發展也不能隨便亂來。特區政府說本港舊有發展概念是「南重北輕」,經濟活動側重在香港島和九龍;要突破就要向其他方向望去。發展北區就能把握機遇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同學先看看國家對涉及香港發展的一些規劃: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等發展定位,服務業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

‧《發展規劃綱要》:支持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科園和毗鄰深圳科創園區的建設,優化提升前海合作區的功能。

‧《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擴大合作區範圍,提出一系列有利香港專業服務進入前海發展的深化改革政策。

小結:香港北部接壤深圳,擁有多個跨境陸路口岸,為香港境內促進港深融合發展和聯繫大灣區最重要的地區,所以「北部都會區」的願景,以包括元朗區和北區為主的一帶地方作重點發展。

重點認知2

現況與未來規劃


關於「北部都會區」的願景和詳情,同學可參閱《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現在集中看看新界北區的一些現況。據了解,新界北地區(以元朗區和北區為主)約有四十五萬工作人口(見下圖),當中約六成人須跨區工作。這反映了區內欠缺就業機會和合適工種,引申出交通和房屋問題。

‧交通:區內居民對跨區交通需求大,塞車常見,除花時間,交通開支佔入息比例亦大;職住分布失衡,或窒礙一些人投身勞動市場的意欲;

‧房屋:經濟重心在南九龍和港島區,令部分市民不願在新界西北部居住,間接令一些區域的樓價和租金高得嚇人。

小結:發展新界北部都會區,可改善目前職住失衡的情況,甚至為香港開拓出一個更廣闊的發展前景。但看似理想的未來規劃不能一蹴而就,須知這是一個讓二百五十萬人居住的社區,當中的新田科技城,需要土地給企業發展;創造就業需求,要吸引人才,還有區內環境建設,亦要加強來往港深兩地的交通網絡。



重點認知3

施政建議:土地及運輸基建

1.土地方面:

北部都會區包括天水圍、元朗及粉嶺、上水等已發展成熟的新市鎮及其相鄰鄉郊地區,並有六個處於不同規劃及建設階段的新發展區和發展樞紐,包括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廈村、元朗南、新田╱落馬洲、文錦渡和新界北新市鎮。想把這些地方整合成為一個都會區作規劃和建設,過程涉及收地。過去,收回新界土地被視為不容易的事情,因為關係到新界原居民的利益,例如新界祖堂地,很多時難以順利買賣;又如收回農地,單是談判補地價金額就要一至三年。特首在《施政報告》中建議了「鬆綁」的方法:

~釋放新界祖堂地:研究修訂《新界條例》放寬出售祖堂地限制,提供合理機制處理司理出缺問題。

~延伸補地價標準化至新界土地:把「標準金額」補價模式擴展至新發展區「加強版傳統新巿鎮發展模式」下的原址換地申請。

2.運輸基建方面:


《施政報告》提出五個鐵路項目與北區的發展有關,也能配合香港參與前海發展,將來往來「北部都會區」的交通,單是鐵路就有多個途徑,有利該區發展。

‧連接洪水橋╱廈村至深圳前海的港深西部鐵路;

‧北環綫向北延,經落馬洲河套地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接入深圳的新皇崗口岸;

‧探討將東鐵綫伸延至深圳羅湖並在深方設立「一地兩檢」口岸,在現有羅湖站及上水站之間增設一個非過境鐵路服務的新鐵路站,以釋放羅湖╱文錦渡及上水北一帶的發展潛力;

‧將北環綫由古洞站向東伸延,接駁羅湖、文錦渡及香園圍一帶,再南下經打鼓嶺、皇后山至粉嶺;

‧探討興建尖鼻咀至白泥自動捷運系統的可行性,以帶動該區和流浮山的發展。

補充資料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林鄭:決不棄明日大嶼 力爭2026年填海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對於「北部都會區」有全新的規劃,惟強調不會替代「明日大嶼」下的交椅洲人工島填海,並強調該填海計畫會一如既往,甚至爭取提早在二〇二六年展開工程。林鄭對於項目發展表信心,形容「明日大嶼」每一分每一毫用錢興建基建,現金流上是花了一大筆錢,但當他日商業地、私人住宅地、出售居屋時便可賺回成本。她說,金融市場一直倡議政府發債,政府亦加大發行債券壯大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的債市,特別是綠債,因香港是地區綠色金融中心。

林鄭強調,不論是「明日大嶼」還是「北部都會區」都是綠色低碳社區,有很多環保項目,一有地出售就可以賺錢。

資料來源:摘自2021年10月7日《星島網》

資料B



1.《施政報告》提及的新田科技城是由哪些地方整合而成?(1分)
(1)落馬洲 / 新田一帶地方    (2)香港科學園
(3)港深創科園                   (4)錦田一帶地方
A.(1)和(2) B.(1)和(3) C.(2)和(4) D.只有(4)

2.根據資料A及你所知,說明「北部都會區」和「明日大嶼」在香港的角色。(4分)

3.
資料B顯示香港近年的收地情況有甚麼變化?據你所知,原因何在?(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B

2.首先,兩個社區都將會是香港未來的大型新社區,可容納以百萬計的人居住,是肩負起解決土地和房屋問題的計畫;另外,在經濟發展上,兩個社區可以讓本港的經濟活動得到更多發展空間,不用只集中在中區。而根據特首所言,兩個社區是香港一項賺錢的投資,由於兩個社區都是低碳中心,而全球對於綠色金融愈來愈重視,願意投資更多,所以相信建設完成後,投資回報可觀。

3.本港近年(2019-2021年)收回的私人土地較過去(2014-2019年)大增,未來增幅更多,達到七百公頃。這是因為一方面香港的確存在覓地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特區政府,引用《回收土地條例》回收私人土地。

學習工具

施政重點 議題本質

《施政報告》顧及到的範圍非常廣泛,政治、民生、環保⋯⋯涉及項目眾多,然而站在「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的學習主題和重點出發,同學可以從《報告》如何帶領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角度來閱讀和理解。而是次《施政報告》最矚目的正是「北部都會區」的發展,當中很多計畫也是深化「雙城三圈」的空間布局,要看的就是這些安排如何讓香港抓緊大灣區和國家發展帶來的「新機遇」。

關鍵詞

‧施政報告 Policy Address
‧土地供應 Land Supply
‧交通網絡 Traffic Network
‧綠色金融 Green Finance
‧低碳社區 Low-Carbon Communities
‧回收土地條例 Lands Resumption Ordinance

參考資料

‧2021年《施政報告》
https://www.policyaddress.gov.hk/2021/chi/index.html

載自2021年10月25日《S-file公民科/通識大全》

文:美美 圖:星島圖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