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遊記〉(節錄)舒國治
2021.09.18

〈台北遊記〉(節錄)舒國治

(1)  今年懶極,甚不能安坐案前,一年將盡,竟沒寫得啥稿。每日東晃西蕩,不知在做些甚麼。亦不曾玩耍尋趣,只是渾渾噩噩;甚而沒有出外遠遊,空在台北耗使歲月。追想起來,此一日彼一日,所看所吃,所遇所感,此起彼落,亦如人之蕩泊不定,何妨且想且錄,零星片屑,堪堪是「台北遊記」。


(2)  ×月×日,今夏六月以來,近三個月皆洗冷水澡,緣於起始連續好幾次打不着熱水器。颱風過後,此數星期已有秋意,開始洗起熱水澡,竟頗舒暢。迷戀滿缸熱水,一個多鐘頭水已降涼猶不願起身。逐漸揣測出原因,乃身陷水中,不能做別事(如看書、看電視,或抽菸),正好專神於休息,也正好往往心無雜念之下得以睡得一小覺,最是養神。


(3)  今日難得又洗一澡。換上衣服,出門,外間天氣甚好。實則天氣好或不好,起牀不久便必定出門,家中待不住也。乘地鐵至萬隆站,先吃「高家」餃子,繼步行至萬隆街一家專售大陸書之書店逛看。此店進門須脫鞋,初始甚感怪異,進屋後高高低低找書,有時自然坐倒地板翻看,亦頗自在,竟非年前東門町某家素食館規定客人進門必須脫鞋心態之怪異。買完書出門,欲抽菸,包裝玻璃紙之拆封拉籤竟然一扯就斷,欲開難開,弄了頗久,整張外包玻璃紙撕破褪下,方得以取出菸來。菸的味道亦不甚對。這拆扯不開的菸,最近已是第三次,不禁懷疑是否假菸。再一回想,這幾次皆是買自街坊傳統小雜貨店,莫非他們進洋菸的管道比較容易予贗品有可乘之機?我原本就希望多進傳統小店而少進財團營運之便利商店,以求稍盡生態平衡之棉薄,卻不想小店有另一面之漏洞。假菸與否,雖不能確知,然聽聞早已不少,尤其南部據云頗猖獗。再加上假鈔,台灣近日究是怎麼了?

 

(4)  登上地鐵,感到只坐兩站即到家,不免太速,索性多坐幾站至台大醫院下車,至老友李君任所取昨日電話中所言為我取得的一份世界民族紀錄片影展資料。相談一陣,問起我上月薩爾瓦多之行種種,告以能讀到之資料甚不足,遂由他在電腦前上網蒐尋,略有所獲,卻也不算太有。然亦不願電腦前多做盤桓,費眼力亦費神也。兩人站門外吸一根菸後道別。

(5)  返家尚不到六點。有地鐵後,台北四射奔馳甚是神速,益發增我外跑惡習。原本少去的雙連及中山,今則為吃一碗麵綫或喝一杯「米朗琪咖啡」也說去即去。


(6)  家巷前見「法國薄餅鋪」(南昌路羅斯福路口)燈光暈黃,原想飲一杯咖啡,卻適才在襄陽路「土銀」所買兩盒初鹿牧場的牛奶不宜外曝過久,方甚不情願的回到家中。


(7)  扭開電視,已有新聞,靠在牀上看,未幾睡去。醒來已是連續劇,近數月晚間新聞竟無有看畢者,必中途睡去。此與電視內容無關,實乃向晚辰光最易催人瞌睡。


(8)  老友Gary來電,提議看晚場電影。他經營Brown Sugar爵士餐廳及TU Cafe,事體不繁,亦一台北閒人。我們約好在內江街「阿財虱目魚肚」,十時正,我可先吃飯。再步行至「日新」,乃一千多人之大影院,此我之堅持也。我常與朋友說及,倘不將我的二五○元花費於此三數大廳(尚有「國賓」、「樂聲」),日後它們也切割成八小廳、十小廳,台北豈不更加完蛋?


(9)  電影觀完,呯呯(口邦)(口邦)之聲自耳間消去,走出影院,又另一清朗氣象。好萊塢電影端的是電光石火,亦是過眼煙雲,過後全不留痕迹。不留其實最好。夜色猶好,我與Gary再往永康街Formosa Cafe喝一壺打烊前的普洱茶,各自散步回家。

 

  寫到遊記,大都想到國外旅行,但誰說遊記不可寫別的,例如我們熟悉的城市、生活的社區?舒國治將日常的生活,身處的台北記下來,原來「每日東晃西蕩」、寫下「所看所吃,所遇所感」,拼砌「零星片屑」也是可以的。文中有幾個特點,首先是作者愛把去過的店子、場所記下來,例如「高家餃子」、「萬隆街一家專售大陸書之書店」、「法國薄餅鋪」(雖作者沒光顧)、內江街的「阿財虱目魚肚」、日新電影院和永康街的「Formosa Cafe」。這樣做,不但記下作者一天去過哪些地方,同時也勾畫出台北的人文地圖,為城市的「有」與「變」做文字的記錄,讓讀者「按文索驥」,跟着一遊。

記錄城市變化

  在作者看似隨意的記錄裏,我們能讀出城市的改變。例如作者懷疑買到了假菸,便談到台北的傳統小店與財團營運的便利商店,作者既然想到光顧小店,「以求稍盡生態平衡之棉薄」,可見傳統小店與財團營運的便利商店之間早已失衡。此外,作者也寫到了台北有了地鐵後,「四射奔馳甚是神速」。還有大影院切割成小廳的趨勢,都是作者在城市遊蕩觀察所得。文中既有城市的風景,也有人文的風景,例如進門要脫鞋的書店,起初會覺得怪異,但在高高低低找書,自然坐倒地板看書的過程中,又令人自在。作者筆下,還有他的友人李君和Gary,前者為作者取得世界民族紀錄片影展資料,後者則經營爵士餐廳和咖啡店。這些帶有人文氣息的店與人,交織另一幅屬於台北的風景。

練習題

1. 作者寫作文本的緣起是甚麼?(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在第三段中為甚麼說:「卻不想小店有另一面之漏洞。」?(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寫作本文時,以台北為記遊的據點,而文中提到不少甚有地區色彩的事物,試在文中找出相關的事物,填寫下表:(8分)


4. 本文內容多處前後呼應,試回答以下兩問: (1) 試在文中的第4段及第5段中,分別找一文句回應以下引文:(4分)

「實則天氣好或不好,起牀不久便必定出門,家中待不住也。」(第3段)

第4段中與上述引文相呼應的文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段中與上述引文相呼應的文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試綜合全文,說明作者如何在文中呼應首段的內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有人認為作者乃「生活趣味的雜項作家」,〈台北遊記〉充滿地方人文色彩;亦有人認為作者寫作此文,過於零碎,閱讀價值不高。你的看法如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 作者一年來心神不定,無法安坐案前寫作,每天在台北無所容心東晃西蕩,於是便把這些時日中所見所吃所遇所感的零星片段寫成這篇〈台北遊記〉。(3分)


2. 作者不到集團式營運的便利店買菸而光顧小店,本想「稍盡生態平衡之棉薄」,但在菸的味道和拆扯不開的菸中,引起他懷疑小店為求賺錢而售賣贗品,於是便有感而發說道:「卻不想小店有另一面之漏洞。」(2分)
而這「另一面的漏洞」,就是質疑小店進洋菸時的貨源和管道未被相關部門嚴格監控,這是他本着「稍盡生態平衡之棉薄」之心去光顧小店時未有察覺的。(2分)


3. (1) 萬隆站、台大醫院、雙連、中山。(2分)

(2) 「高家」餃子、麵綫、米朗琪咖啡、初鹿牧場的牛奶、阿財虱目魚肚、普洱茶。(2 分)

(3) 法國薄餅鋪、Brown Sugar爵士餐廳、TU Cafe、日新、國賓、樂聲、Formosa Cafe、土銀。(米朗琪咖啡、阿財虱目魚肚)(2分)

(4) 南昌路羅斯福路口、襄陽路、內江街、永康街。(2分)


4. (1) 第4段中與上述引文相呼應的文句:登上地鐵,感到只坐兩站即到家,不免太速,索性多坐幾站至台大醫院下車。(2分)第5段中與上述引文相呼應的文句:返家尚不到六點。有地鐵後,台北四射奔馳甚是神速,益發我外跑惡習。(2分)

    (2)作者首段提及寫作緣起,把一年來每天東晃西蕩的零星片屑寫成本文,接下來全文內容,皆與首段作了緊密           的呼應。


   首先,作者在台北的這些時日,「一日彼一日」,每天「東晃西蕩」的日子如是,而下文第2段中所記的台北之遊,日子是X月X日,沒有記下實在的月日,只能猜想是初秋之時,在這些每天日復如是的日常中,確實的時日已非本文記遊的重點,而某月某日之所記,猶如這一年來所過之日,如是零碎,亦有所記所感。(3分)


   其次,作者因「待不住家中」而出門,就把這一天的的所見所遇記寫,到萬隆吃高家餃子、到書店脫鞋翻書坐地閱讀、買菸、不想太早回家到老友處短暫相談、再到雙連中山吃麵綫和喝米朗琪咖啡、回家、與老友看晚場電影、喝普洱茶、再回家,「所看所吃,所遇所感」,一連串的記事,都以時間順序的方式,隨着作者的遊逛而寫,而所到之處、所記之事、所遇之人和隨感的「此起彼落」,這些「零星片段」,真箇予人「蕩泊不定」,而內容似是無病呻吟,亦非文以載道,表面上亦頗予人「耗使歲月」之感,而這一切,都是「不能安坐案前」,待不住家而衍生。(3 分)


5. 我認為作者寫作此文,所記雖是零碎,亦非傳統文以載道之作,但仍有它的閱讀價值。


  首先,〈台北遊記〉充滿地方人文色彩,作者以台北為遊記的據點,文中提到不少具有地區色彩的事物,從所記的地方、飲食、店鋪、娛樂場所和街道名,都是台北人、曾經生活於此和對此地有所認識的人的共同回憶;


  其次,一連串的記事,都以時間順序的方式隨作者的遊逛而寫,而所到之處、所記之事、所遇之人和隨感的「此起彼落」,讓讀者甚有隨作者同遊同遇之感;


  再者,所記的「零星片段」,看似瑣碎,而這種「蕩泊不定」、「耗使歲月」之感,何嘗不是大部分都市人的生活寫照?


  最後,看似零星的記事,看似不偉大的感懷,一方面展現傳統與現代的共存,又道出現代化下人、事、物的改變,似是小家碧玉之作,卻能引起大多數人的共感。 (4分)


(答案只供參考,學生可按題目所問自由發揮。)

 

 

文:可洛、賴鳳瑛老師 圖:星島圖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