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電費 更重「減排」 調整能源 建低碳社會
2021.01.25

封面專題

能源科技與環境+今日香港



電費波動牽連市民生活,全球經濟受疫情打擊,香港亦不能幸免。本港兩家電力公司早前宣布今年凍結電費;而電費高低關乎燃料組合調整,現時香港接近四分之三的能源依賴燃煤及天然氣,惟兩者皆屬供應有限的化石燃料,又會排放溫室氣體破壞環境。因此,在顧及電費價格的同時,大家更要關注全球暖化問題,而「減排」成各國使命,除開發可再生能源外,香港又可如何推動成「低碳社會」呢?

新聞資訊摘錄

發電燃料組合

溫室效應日趨嚴重,全球暖化危機迫在眉睫,減少碳排放成各地環保政策頭號目標。香港人口密集,經濟活動蓬勃,約三分之二的碳排放源於發電;因此,如欲減少碳排放,首要改變本地的發電燃料組合。



觀點與角度


香港教育大學大中華研究中心聯席總監羅金義:香港常以國際都會自居,但多年來環保政策一直被批評遠遠落後於國際社會,目標過於保守,減排成績強差人意。巴黎協議監察計畫(Paris Watch)指出,2019年香港削減碳排放的成績只得C-,政府的保守目標亦有大幅落後的危機。

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香港2050達到零碳排放的關鍵因素是:零碳發電、輸入綠色氫氣、交通工具電氣化或使用綠色氫氣、全民節能、減少汽車、減少廚餘、適當處理廚餘和生物廢料。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局方雖有推出中央廢膠回收及其他回收配套,但成效不能與垃圾徵費相提並論;垃圾徵費是專款專用,在收費前會締造綠色就業。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企業可持續發展主管何美娟:核能有操作風險和管理核廢料的問題,政府不應將資源用於展開及參與有關如何安全地使用進口核能的深入研究,而應着眼於減少對核能的依賴。

核能+可再生能源的優點和限制

現況

增天然氣 減燃煤發電


據政府數據,本港接近四分之三的能源依賴化石燃料。燃煤發電可靠,成本低廉,能迅速應付能源需求變動,然而其碳排放量偏高;天然氣則可提供大規模發電,碳排放量則約為燃煤發電的一半,然而其價格較高。

2020年本港兩家電力公司各有一台新燃氣發電機組投產,天然氣發電的百分比將增加至一半,燃煤發電則相應減少至約25%。雖然碳排放會減少,但兩種資源終有一天會耗盡,當局及坊間皆積極發展可替代的再生能源,以達致可持續發展,例如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於《長遠減碳策略建議報告》中,提議研究增加使用核電,但世事無完美,可再生能源其實同樣有其優點和限制。

分析

發展核能+可再生能源的潛力


核能

優點:核能發電不會排出溫室氣體,而且能量密度高,少量燃料能產生巨大能量。

限制:
反應堆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質,管理不慎會釀生態災難,亦要妥善處理核廢料;此外,核能須耗用大量的水源降溫,排放出的溫水會引起熱污染,影響海洋生態。

風能

優點:
有風即能發電,不用顧及燃料問題,而且不會排出溫室氣體污染環境。

限制:
建設大型風力發電場佔地極廣,於兩個境內離岸地點設址成本超過100億港元,發電量卻不到全港總耗電量的1.5%,相對成本較天然氣發電為高。

太陽能

優點:一般而言,陽光隨處可取,亦取之不竭,發電時不會污染環境。

限制:收集太陽能需要大片土地,因此能量密度低,而且夜間無法收集陽光,能量來源不穩定,易受地理限制。另外,太陽能發電設備價格不便宜,成本高但效率卻較低。

轉廢為能

優點:燃燒廢物可縮減堆填區的廢物數量,減省處理廢物的成本,亦減少因燃煤而排放的溫室氣體。

限制:產能只為減少廢物的副產品,效益不高。

氫能

優點:氫能為潔淨能源載體,存量豐富,來源多樣化,燃燒效率高之餘亦不會排放任何廢氣。

限制:成本高,其易燃性容易自爆帶來安全疑慮,因此儲存及運輸難度高。

如何推動低碳經濟?

方法

政策規劃 全民「減碳」


儘管多數碳排放源於發電,但一時三刻難以改變燃料組合,除研究可再生能源,政府亦要牽頭從城市規劃及經濟政策入手,多管齊下,積極推動及鼓勵全民減碳,實現「低碳經濟」。

1.改善城市景觀

香港市中心如石屎森林,大廈林立,阻隔海風,形成「屏風效應」,而且部分區域缺乏綠色地帶,交通、工業、大樓空調排出的熱空氣積聚難散,加劇「熱島效應」,市民以冷氣抗衡高溫,造成惡性循環增加溫室氣體排放。政府應改善城市規劃,利用維港海濱長廊,增加綠化空間,設計城市公園美化都市,以自然冷卻改善市民生活質素。

建築物現佔香港用電量九成,當局應推動樓宇更新及規範,如改善窗戶採光設計,又以調整空調溫度等措施提升樓宇能源效益。

2.推動交通系統轉型

私家車碳排放量冠絕其他交通工具,即使政府以稅務優惠吸引市民改用電動車,政策只能治標,而成效亦不彰,未能有效解決問題。此外,當局首要鼓勵大眾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如與巴士公司商討增加路綫及聯乘優惠等。

其次,港府應主動推動單車及步行文化,於港島海濱等地區開發市區單車徑並增加泊位,又宜配合智慧城市規劃,開闢行人專用區,促進便利市民的步行文化。

3.支援綠色金融財政

香港環保行業雖有商機及潛力,但未算成熟,加上受制於多國政策變化,因此風險亦大,影響商家投資意欲。為鼓勵「綠色金融」發展,政府應以優惠政策協助,例如擴大綠色債券規模,提供稅務優惠,募資予環保相關的公共工程。

另外,由於環保行業未必有足夠資金招募人才,政府可借「綠色就業計畫」,資助業界聘請畢業生從事與環境保護相關的工作。





Mindmap:能源組合現況與減碳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節錄自一篇新聞


劉妙成從事回收行業十數年,他直言回收商大多處理紙、鐵等價值較高的回收物,很少人會處理塑膠,若然要盛載更多塑膠,垃圾車須要壓碎回收物,可是,這程序會將不同種類的塑膠混在一起,及後須通過「分選機」將各種塑膠分類出來,從而增加處理垃圾的成本。近年紙價及部分塑膠因內地禁止進口垃圾而貶值,惟政府對於回收業的支援卻不多。他指工廠一天可以處理多達20噸廢料,當中包括十多噸塑膠,可是,現時平均每日只能回收到兩至三噸塑膠。

資料B

節錄自《行政長官2020年施政報告》


我們正按着《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邁向相比2005年基準年減少65%至70%碳強度的2030年目標。事實上,香港的碳排放量已在2014年達峰,人均碳排放峰值為6.2公噸,2018年人均碳排放降至5.4公噸,相較2005基準年下降約36%。社會上有普遍期望,香港要進一步深度減碳。

我們會研究各種減碳方法,包括探索不同零碳能源和減碳技術、提高新建和現有建築物的能源效益、推動零碳車輛和綠色運輸,以及興建具規模轉廢為能設施等。為緩減實現碳中和的成本,我們須通過更嚴格的能源效益標準等方法來減省能源需求,並且推動社會各界全力配合,實行低碳生活和經濟轉型。

多角度思考

1.
資料A反映回收行業處理塑膠時面對甚麼問題?(4分)

2.根據以上資料及就你所知,政府可如何從「衣、食、住、行」推動社會減碳減廢?解釋你的答案。(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資料A反映回收業處理塑膠時,面對處理垃圾成本高、內地政策變化、政府支援不足、回收數量低等問題。

2.同學可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學習工具

能源減排 議題摘要




議題本質


香港接近四分之三的能源供應依賴燃煤及天然氣,為達致減排,長遠而言必要重整能源組合。除開發可再生能源外,港府可通過城市規劃、改善公共運輸系統、促進步行及單車文化、鼓勵綠色經濟等措施,加快推動「低碳社會」。

議題相關單元

能源科技與環境
今日香港

持份者

‧政府
‧電力公司
‧市民
‧環保團體
‧商界
‧科研界
‧工程界
‧智庫組織

相關概念

碳中和 Carbon Neutrality


碳中和指個人或社會通過植林、減排、使用可再生能源等方式,抵銷其於工業、交通、農業等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特首林鄭月娥於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承諾香港會於2050年達到碳中和,即淨零碳排放。

關鍵詞

‧綠色債劵 Green bond
‧行人專用區 Pedestrian Zone
‧熱島效應 Urban heat island
‧屏風放應 Wall Effect
‧交通擠塞 Traffic Congestion
‧氫能 Hydrogenic energy
‧電動車 Electric Vehicle
‧綠色就業計畫 Green Employment Scheme

參考資料

‧《長遠減碳策略公眾參與報告》
https://www.susdev.org.hk/download/report/council_report_c.pdf

載自2021年1月25日《S-file通識大全》

文:馮日里 圖:星島圖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