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轉型 創科吃香 尋人 走出發展困局
2021.01.20

封面專題

今日香港+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全球化



本港人口每年都穩步上揚,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數字,2019年人口達到約750萬人的高位。一般而言,一個城市多了人,勞動力亦會隨之提升,政府調度人力資源去開發行業理應更為容易。然而,近年我們不時都會聽到香港人才缺乏的問題,尤其在創科或科技行業上,即使政府曾推出一些資助計畫、科研基金,及科研人才計畫等,但成效未見顯著。

是因為市場太小,不能容納更多人才加入,致大量人才外流?還是因為教育上仍只專注於某些科目,導致只培養出某些方面的人才?探討原因之餘,更要找出短期和長期解決方法,令香港走出人才缺乏的困局。

新聞資訊摘錄

壯大創科人才庫


政府銳意把香港建設成國際創科中心,疫情之下科技在不同公司的業務上變得重要,創科人才爭奪戰在社會,以至國際間愈趨激烈。據了解,政府在即將公布的《施政報告》中,將繼續不遺餘力壯大本港創科人才庫,當中料善用現有資源吸引、培育和留住創科人才,讓他們在港有更多發展機會。

香港工業總會主席葉中賢指,疫情下業務數碼化,業界對IT畢業生需求大,希望政府可資助企業聘請更多不同學歷的IT科技畢業生。中大工程學院(外務)副院長黃錦輝亦指,中美貿易戰下,政府要把握時機吸納外地回流人才,加大研究人才庫的資助數額及名額。

資料來源:摘自2020年10月12日《星島日報》

觀點與角度

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政府早前以一百億元成立的創新研發平台InnoHK即將啟動,落實時落戶平台的研究中心和公司便需要人才。希望政府可加大研究人才庫的資助數額及名額,除薪金津貼,亦可提供由外地搬遷到香港的津貼、在港住屋津貼、子女教育津貼等。未來有更多創科公司以人才庫聘請創科人才,希望在申請增加的同時,手續上都要加快。而教育局可放寬資助非本地生的限額,亦可推出「銀彈政策」,免人才流失到新加坡等其他城市。

香港工業總會主席葉中賢:業界對創科人才計畫很感興趣,曾向工總內的電子公司了解,發現有起碼十家香港電子廠有興趣與香港的大學合作做研究,而每項研究計畫需要用上兩至三個就讀相關科研科目的畢業生,不少對高端材料有需求的製衣業及工程業都有同大學商討研究合作計畫。疫情下,生意模式有所轉變,由於業務數碼化,業界對修讀電訊及科技畢業生的需求愈來愈大,除擁有大學學位的畢業生,職專文憑、高級文憑等學歷的畢業生都非常搶手。

浸大理學院生物系主任黃煥忠:近年社會對環保愈趨關注,本港環保研究發展空間隨之增加,但與科研應用仍有大段距離,即使有人投資,都無地方去試。香港現時只是引入外國技術,而非自行研發應用,廚餘廠便是一例。

短期改善+長期解決

方法1

短期:增資助規模及針對性


香港欲轉型為智慧型城市,對科技、環保、創新等行業人才需求大增,但現時香港的經濟仍由四大支柱(即金融服務、旅遊、貿易及物流和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承擔,社會資源集中在這四大傳統產業上,缺乏對新興產業的支持。若只靠個人或私營企業,要開發新市場並不容易,但有政府的資助,除了能幫助初創企業站穩陣腳,還能展示政府推動發展的決心。

現時政府雖有設立初創基金和創業培育計畫等,但從成效來看,幫助並不足夠。要紓緩此問題,政府宜增加資助規模,包括資助名額及金額;另外,資助形式應更有針對性,例如支援企業的前期研發經費,甚至參考新加坡的做法,由政府負責投資,讓初創企業專注研發,提供誘因吸引人才投入新興產業。



方法2

短期:增誘因吸納外地專才


城市轉型、開發新產業,從來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單是培養新一代的人才,就需要長時間的教育及培訓。同時,政府亦要向外界展現已投放的努力及其進程,才能吸引新一代在將來有興趣投入相關行業。這就出現了一個「先有雞或是先有蛋」的問題。因為要展現進程就須要有人才來開發,但在現時本地缺乏專才情況下,如何打破這缺口?

可行的方法是在一些新產業發展成熟的國家引入人才。全球化下,文化、知識及技術交流並不是新鮮事,因此,香港要爭取外地人才,就要展現誠意。而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有其吸引力,而低稅措施亦是優勢,但是,在創科、學術及金融等行業都面臨人才流失下,港府能否提供更多優惠政策吸納或留住人才呢?



方法3

長期:興建相關配套和設備


要發展新行業,人力資源固然重要,但硬件配套亦不可或缺,空有人才而沒有地方讓他們一展所長是沒有意義的。因此在培育人才的同時,政府應加快投入有關行業的基建,讓新一代學有所成時能在本地發揮所長,為這些新行業帶來即時貢獻。

以政府發展智慧城市為例,2017年推出《香港智慧城市藍圖》,就「智慧出行」、「智慧生活」、「智慧環境」、「智慧市民」、「智慧政府」及「智慧經濟」六大範疇提出發展建議,當中不少關於配套的建設,例如「智慧出行」提到智慧機場、「智慧生活」提到綠色建築等;並曾分別以機場及九龍東作為自動駕駛車輛和智慧城市方案的測試地點。因此,開拓科創、體育等行業亦要大力發展基建,為未來提供發展平台及環境。

方法4

長期:從教育入手培訓人才


上述方法都是有關如何吸引人才投身行業,但最根本的問題就是:沒有這麼多人具備足夠知識或條件進入這些新興行業,或是政府曾提及的「六大產業」(即文化及創意產業、醫療產業、教育產業、創新科技產業、檢測及認證產業,以及環保產業)。

看近年統計處數字,在2016年,修讀純理科的大專人口只有約13萬人,佔整體6.3%;而修讀商科的人數則高達69萬人,佔整體32.7%。這些數字正正反映現時四大支柱在本地人力市場上的壟斷,影響一些如生物醫藥行業的人才供應。因此,應鼓勵院校多開辦有關六大產業的課程,增加這些科目的收生及教師數量,並加強這些學科與業界聯繫,才能讓畢業生有機會投身相關行業;否則,這些行業只會繼續停滯不前(如圖示),甚至有人才流失的風險。



Mindmap:香港人才短缺原因與解決方法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財政預算案》宣布將撥款二億元成立「低碳綠色科研基金」,優先研究減碳節能、綠色運輸、廢物管理等主題,首批資助對象為指定本地公營科研機構及研發中心,包括本地大學,資助上限最高達三千萬元。從事減廢研究多年的學者指,基金資助無疑有助擴大研發規模及空間,讓本地學者走出實驗室將科研應用,惟近年內地綠色科技產業冒起,吸走大量研究專才,本地綠色科研界更加求才若渴。本港不少綠色科企雖已將科研商品化,卻難覓投資者及企業採用,申請政府配對基金時亦難以預支經費,拖慢科研進度,業界盼新基金除了帶來資金,政府亦可帶頭使用本地綠色科研技術。

資料來源:摘自2020年3月5日《星島日報》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A及個人所知,指出並解釋香港缺乏科技人才的一個原因。(4分)

2.
就資料及個人所知,你有多大程度認同「政府的取態決定人才的多少」?試加以解釋。(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香港的數學及科學成績分別由曾經的第一及第三跌至現時的第三及第九,可見香港學生的數理能力逐漸被其他地區超前,亦暗示香港要發展成一綫國際科技中心將會面對更多競爭對手。PISA作為測試學生能力的評核,某程度上能反映教育上的問題,其考核的不是普通的課堂知識,而是學生的應用能力,即把課堂所學融入生活所需的能力以及成熟的解難能力。因此,香港排名下跌,反映教育只着重課堂知識和考試技巧,忽略了應用和創新能力培育,亦顯出現今STEM教育不足以鼓勵學生投身相關行業。

2.
大程度認同:
‧如果政府有心吸納更多人才,就會投放更多資源,擴大資助規模,如資料B所指設立「低碳綠色科研基金」,增加資助金額及名額,吸納更多人才。
‧政府取態亦可見於其政策上是否流於空泛抑或有否針對性。針對性的政策能一針見血地解決現時問題的癥結所在,例如科研的最大挑戰在於前期開發成本高,以及推出市場阻力大,如政府能針對前期發展提供資金援助,並帶頭使用這些科研新產品,將更有效幫助科創企業,讓人才更有發展空間。
小程度認同:
‧政策固然重要,但全球化令人才可以流向世界各地,要與其他國家競爭,並不能單靠誠意就做到。
‧全球化下,地區分工盛行,每一個國家或地區專門負責生產某一種物品或服務,人力資源亦應根據該地區的比較優勢而有效分配,因此一個地區的行業發展成熟與否,比起政府取態更重要。

學習工具


人才短缺 議題摘要




議題本質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的《2020世界競爭力年報》,香港排名跌至第五,是自2014年以來首次跌出前三名。報告指出,香港所面對的挑戰包括促進創科行業的長期經濟發展,以及人力資源供應不足的問題。而人才缺乏的問題亦可反映自《2020年世界人才報告》中,香港自2017以來一直都未能打進前十名,2020年排名14,當中的兩項指標「投資與發展人才」及「吸引與留住人才」更分別只排第23及第18,指出香港的勞動人口增長及公共教育總支出是焦點弱項。要保持競爭力,香港在吸納及發展人才方面都須要即時改善,而這是政府現在急須解決的問題。

議題相關單元

今日香港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全球化

持份者

‧政府
‧新興產業業界
‧大專院校
‧學生

相關概念

人才學 Talent Studies

人才學是從自然科學及社會科學角度研究人類,並分析如何開發、培訓、管理、使用及留住人才的學科,通過研究人才成長的規律,應用在他們的發展上。人才學內容包括基礎理論、特點和分類、成長過程中的規律,以及如何制定相關政策和制度。作為一個新興科目,人才學可與多個學科進行科際整合(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例如心理學、管理學,以及人力資源等學科都能與人才學融會貫通。

關鍵詞

‧人才流失 Talent loss
‧國際創科中心 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hub
‧引入外國技術 Import foreign technology
‧香港的四大支柱 Four Pillars in Hong Kong
‧《施政報告》 Policy Address
‧《財政預算案》 Budget

參考資料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網頁
https://www.imd.org/

載自2021年1月20日《S-file通識大全》

文:劉心 圖:星島圖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