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缺vs過剩 尋找全球糧食
2020.11.25

封面專題

能源科技與環境+全球化+公共衞生



現時全球有一半人口超重或肥胖,同時有超過十分之一的人口正面對飢餓問題!根據《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2019年全球有近6.9億人有飢餓問題,當中有近一成人口至少一天沒有進食。全球糧食安全受經濟危機、氣候變化、戰爭、人口增長等因素影響,導致飢餓人口進一步攀升,現正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更進一步加劇全球糧食危機。

奪得今屆諾貝爾和平獎的「世界糧食計畫署」,為了消除全球飢餓問題,提倡促進衝突地區和平,避免飢餓成為戰爭及衝突的武器,以保障食物安全。要有效紓緩糧食危機,國際社會可如何協作,讓各地人民均能應付基本需要,以達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零飢餓」?

新聞資訊摘錄

防疫情致糧食危機

聯合國安理會日前就衝突與飢餓問題舉行視像會議,世界糧食計畫署執行幹事比斯利在會議上警告,新冠病毒疫情可觸發巨大的糧食危機,使全球遭受嚴重飢餓的人數增加近一倍至二億六千五百萬,形容世界面臨「聖經等級」的廣泛饑荒,最壞的情況是饑荒會在超過三十個國家出現。

組織指出,衝突、經濟蕭條、援助減少和油價暴跌,都是可能導致嚴重糧食短缺的因素。呼籲國際社會採取行動,以確保疫情大流行不會演變成一場人道主義和糧食危機的災難。

資料來源:摘自2020年4月23日《星島日報》

觀點與角度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飢餓與武裝衝突之間是惡性循環的關係,戰爭及衝突可能導致糧食不安全及飢餓,甚至使潛在衝突加劇,因此,除非我們結束戰爭和武裝衝突,否則將永遠無法實現「零飢餓」的目標。

世界糧食計畫署英國通訊總監Jane Howard:我們生活的星球現在就像是一個大型社區。新冠病毒大流行讓人們意識到彼此活在同一個世界,病毒是無分國界的;我們看到從地區衝突、氣候變化及現時的病毒大流行帶來的全球性影響,人們須要幫助!

二十國集團(G20)農業部長:我們將一起努力,確保所有人,包括最貧窮、最脆弱和流離失所的人,都能繼續取得充足、安全、負擔得起和營養的食物。我們已展開行動,避免國際市場糧食價格過度波動,另外,防疫相關限制措施亦不應對貿易和食品供應鏈引發「不必要的壁壘」。

導致糧食危機的因素與解決措施

3大因素:

1.社會因素:貧窮及經濟危機


近年糧食價格不斷上升,對發展中國家的低收入人民造成龐大負擔,富裕國家的人民只需付出小部分的收入便可購買食物,但貧窮國家人民的食物開支卻佔收入超過一半,只能購買相對廉價且營養價值較低的食品,甚或經常無法獲得足夠糧食,面對飢餓的威脅,如利比尼亞、津巴布韋等貧窮國家,糧食自給率低,供應又不穩。加上新冠疫情爆發,不少中低收入國家陷入經濟衰退,失業人口大增,嚴重打擊國民的生計,估計至今年底,全球長期飢餓人數將新增逾1.3億人。

2.自然因素: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是全球糧食安全的主要威脅之一,近年極端天氣事件愈發頻繁,乾旱、洪澇、蝗害等對農產量造成結構性的損害,估計在自然災害導致的財政損失中,農業便佔兩成,旱災下農業損失更佔超過八成。聯合國報告亦指出,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1981 至 2010 年間全球玉米、小麥和大豆的平均產量分別減少了 4.1%、1.8% 和 4.5%,各國出口量跌幅數以萬噸計,可見全球糧食在生產和供應等環節正遭受嚴峻的挑戰。

此外,全球暖化導致氣溫及降雨異常,為專吃農作物的蝗蟲提供更有利的繁殖條件,例如今年初的蝗蟲災害致非洲、中東等地農業損失嚴重,使國民陷入嚴峻的生存危機。

3.人為因素:地區衝突及戰爭

全球大部分遭受糧食高度不安全的人口均來自戰亂及衝突頻繁的國家,聯合國資料顯示,世界上有六成人口因戰爭而陷入饑荒,近年阿富汗、敍利亞、伊拉克、也門等中東地區便因內戰及衝突日益加劇,導致饑荒。由於衝突雙方為了削弱敵方的戰鬥力,會大肆掠奪糧食、殺害牲口、破壞對方的耕地及農業建設等,甚至阻礙人道救援工作進行,將圍困和斷糧作為戰爭策略,造成大量平民無辜餓死。

同時,戰爭使民眾流離失所,農民被迫離開家園放棄耕種,削弱糧食生產效能,造成食物短缺,當民眾的基本生存條件無法滿足,便會進一步加深社會對立。



解決措施:

1.減少戰爭及地區衝突


戰爭會嚴重破壞糧食基建,降低生產效能。要消除飢餓的問題,各國須通過多邊協議,減少或防止各地區之間的衝突,以保障人們能在安全且可持續的環境下獲取基本需要。例如獲得今屆諾貝爾和平獎的世界糧食計畫署,便通過與國家政府機構及其他人道主義援助組織合作,為遭遇包括緊急戰爭狀況的88個國家合共9,700萬名處於糧食極度不安全的人民提供糧食援助,並致力促進衝突地區的和平,以解決因戰爭引致飢餓的惡性循環。

2.降低糧食價格

現時世界上有超過30億人無力負擔健康膳食的價格,在過去五年,位處亞洲的飢餓人口增長最多,而低收入及貧困的非洲國家增長速度則為最快,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亞,有超過一半人口因營養食物成本過高而無能力購買。各國政府除了要致力消除貧窮、提高國民的購買力外,同時應減少食物在生產、儲存、運輸等過程中造成的不必要浪費,從而降低成本。

此外,一些富含營養的健康食物如水果、蔬菜、高蛋白食品等,均為全球價格最高的食品類別,各國亦應致力降低相關成本和價格,如支持國內小規模生產及銷售更多營養食物,同時通過教育及宣傳提高農戶的生產力,增加本地糧食自給率,減少依賴進口,這對穩定糧食價格有着積極作用。

3.利用科技增加糧食

糧食分配不均是導致全球糧食危機其中一個主因,加上極端氣候頻繁,對農作物產量的衝擊愈來愈大,加劇飢餓問題,因此,早年已有不少國家及地區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增加全球糧食總量,如通過改造稻米、玉米、小麥等農作物,提高其抗旱、抗高溫能力,減少糧食因天災受到的損失,但有研究指,有關技術會對人體及自然生態構成潛在威脅,因此引入市場前須適度規管。

此外,不少富裕國家卻有食物過剩問題,可利用創新科技如人工智能和物聯網以減少食物浪費,同時利用可持續的方式生產更多富營養的食品,例如植物蛋白人造肉及近年新興的實驗室培植肉,以補充人體蛋白攝取量;亦有人構想出產一種「超級食物」,日後只要吞服一顆就能獲得飽足感,免除飢餓。可見科技為人類提供更多糧食供應的可能性。

Mindmap:全球糧食問題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目前,世界範圍內還有九分之一的人口依然食不果腹,因此國際社會決心在2030年前在世界範圍內終結飢餓,實現糧食安全,改善營養狀況。另一方面,新冠肺炎在全球蔓延之際,非洲於早前再遭受蝗災侵襲,規模約是前一波的二十倍,部分東非地區已經淪陷,恐令數百萬人陷於饑荒。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稱,這波蝗災部分由氣候變化引起,對食物安全及生計帶來前所未見的威脅。

今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由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WFP,簡稱世糧署)獲得殊榮。挪威諾貝爾獎委員會表示,向世糧署授予和平獎,是要表揚該組織致力對抗全球飢餓問題,且在改善戰亂地區的和平作出貢獻,並設法避免飢餓成為戰爭和衝突的武器。

資料來源:綜合各大報章報道

多角度思考

1.
就資料A的全球飢餓人口的分布情況,闡述兩個結論。(4分)

2.你認為世界非政府組織在消除全球飢餓問題時可能會面對甚麼障礙?解釋你的答案。(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結論包括:
‧亞洲及非洲的糧食不足問題最為嚴重:亞洲食物不足人數達3.81億,佔全球飢餓人口近六成,而非洲則以2.5億人位列第二,其後為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有4,800萬人;
‧非洲糧食不足問題持續惡化:預計到了2030年,非洲飢餓人口將攀升至4.3億,佔世界飢餓人口半數以上,升幅為各地區中最高。

2.障礙包括:
‧貧窮問題難以消除:中低收入國家長期受貧窮問題困擾,財政狀況長期欠理想,面臨緊急事件如疫情大流行、戰爭爆發等,無法推出刺激經濟和保障糧食安全的措施,而國際非政府組織財政資源有限,難以全面提供援助;
‧戰亂和衝突阻礙人道救援:食物在戰爭中成為武器,交戰雙方更會設法阻止人道救援組織對敵方施以援手,加劇有關地區的糧食不足狀況;
‧氣候變遷加劇:不利氣候因素如乾旱氣候、風暴、降雨量不穩等,均會造成全球主要糧食減產,全球升溫亦加劇蝗災問題,如資料B中,非洲蝗災令數以百萬人計人陷於饑荒,增加救援難度。

議題分析

糧食危機 議題摘要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全球有不少國家正受糧食供應及飢餓問題困擾,同學應深入了解背後的經濟、社會及環境成因,思考自然災害、農作物失收、公共衞生緊急事件等對全球糧食供應鏈造成的衝擊。同時,各地政府亦通過多邊合作避免全球糧食問題進一步惡化,但有關措施的成效如何?我們又可如何實踐可持續發展方式,改變人類現行的土地使用和糧食生產的模式?

議題相關單元

能源科技與環境
全球化
公共衞生

持份者

‧糧食輸入/輸出國家
‧發達/欠發達國家
‧糧食生產商/銷售商
‧國際非政府組織
‧世界糧食計畫署
‧科學家

相關概念:糧食自給率 Food self-sufficiency rate

用以評估一個地區或國家保障糧食供給能力的指標,可以價格、熱量或其他營養需求指標來計算。通過糧食自給率可得知一地依賴糧食產量來源的程度,比率愈高,糧食自給率便愈高,而糧食絕對安全便等於一地能接近百分百保證國內糧食生產和供給穩定。相反,糧食自給率不足則容易導致糧食價格飛漲,甚或引發其他社會問題。

聯合國轄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特別區分糧食自給及糧食安全,因一些地方的糧食自給即使達標,亦有可能出現飢餓和營養不良的問題。

關鍵詞

‧營養不良 Malnutrition
‧饑荒 Famine
‧食物供應鏈 Food chain
‧糧食安全 Food security
‧糧食分配 Food distribution
‧零飢餓 Zero hunger

參考資料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概要:2020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
http://www.fao.org/3/ca9699zh/CA9699ZH.pdf

載自2020年11月25日《S-file通識大全》

文:銀 圖:星島圖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