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重創經濟 催谷消費 全球共識
2020.11.23

封面專題

全球化+公共衞生



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全球,各地政府全力防疫之際,亦紛紛出招救經濟。香港、美國、日本、南韓、新加坡等都推出了現金直接補貼,中國則從3月起由地方發放「消費券」,希望投入資源刺激當地旅遊及消費,釋放積壓已久的消費力。

隨着全球疫情開始緩和,大家對疫情的討論焦點,已漸漸從「如何防控抗疫」,轉移至「後疫情時期的經濟復甦」。不少人期望疫情後消費者釋放購買力,會成為經濟復甦的強大動力。另一方面,在後疫情時代,網絡購物和「宅經濟」勢必改變大眾的消費模式。

觀點與角度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去年中到現時的經濟一直不好,疫情亦令市民不停張羅物資,而不少人的收入減少,所以在如此艱難的時刻,派錢的同時亦盡量保留一次性措施,留更多錢在市民的袋中,疫情過後希望能鼓勵市民消費,撐起經濟。

IMF財政事務總監Vitor Gaspar:中國應將新冠疫情相關財政刺激努力的重點,由着重於商品產出的投資導向,轉為支持消費及擴大社會安全網,轉向基於本地活力的新增長模式,以減少外部失衡;並擴大安全網可以支持家庭,將重點從投資轉移至其他方面。

美國財長姆努欽:總統特朗普正設法扶助旅遊業,亦希望能讓國民安全出遊,預料各州的經濟重開之後,旅遊需求便會浮現,政府會優先刺激本體經濟,考慮到大部分人未必遊遍全美,因此是時候鼓勵民眾探索自己的國家。

台灣總統蔡英文:振興券跟紓困時期的現金發放不一樣,目的在鼓勵消費,希望通過使用振興券帶來消費效果,行政院說了,希望設計到最好,能好領、好用、多消費,這是我們最重要的目標。

萬事達卡中國區總裁常青:消費者加速擁抱電商和數位支付的這一趨勢,勢必將在疫情結束之後持續加速。在疫情衝擊下,本已相互交織的現實世界和虛擬數字世界,其界限被進一步模糊,同時極大程度上改變了消費者的購買方式和商家的銷售方式。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派發消費券對刺激消費、帶動經濟所發揮的效果未必如預期般理想;其他經濟體過往的經驗亦顯示,相關措施的成效往往未如預期。

刺激消費 各師各法

現況:全球如何刺激消費?

現金直接支援:

‧美國向八千萬民眾發放每人1,200美元現金援助;
‧新加坡發給所有新加坡成年人六百新加坡幣現金;
‧香港早前也向每位十八歲以上的香港公民發放每人一萬港幣現金。

發放消費券:

‧投資銀行高盛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截至五月中旬,中國政府派出約190億人民幣現金消費券,預期可刺激四至五倍的零售消費;
‧台灣政府推出「振興三倍券」以刺激消費,民眾只須支付1,000元,就可領取購買總值3,000元的「三倍券」;
‧南韓政府則向1,000萬名以上國民發放餐飲、展覽、旅遊等消費券。



比較:發放現金vs發放消費券

有人認為,發放消費券比直接派發現金更能帶動消費。相比起現金,消費券能減少「替代效應」的效果,因消費券較難抵銷本來的基本生活開支,故此,可讓市民取得消費券後增加額外消費,達致促進本地經濟活動的作用。

另有意見指出,消費券只可刺激短期消費,相關消費會受券額、指定消費項目等限制。而且,發放消費券牽涉較複雜的額外行政安排,包括訂定適用範圍、使用辦法、兌付安排、監管和防偽措施等,可能需要相對高昂的行政費用。根據台灣和日本發放消費券的相關經驗,措施對刺激消費及經濟增長均未能達到預期中的效果。



「後疫情」的消費態度

分析1:短期:報復性消費

當香港的新冠肺炎疫情有緩和迹象之際,Staycation(在地度假)興起、放假去郊野公園/離島的人車水馬龍、香港飛香港的航班爆滿,而本地零售亦開始出現「報復式消費」。

所謂「報復式消費」,即是在疫情後消費者蜂擁購物,釋放抑壓多時的消費意欲。疫情的關係,令社會上充斥了不少的負面情緒,為了抗疫,大家的工作與生活習慣均被迫改變,如長時間待在家中,不能出門活動,難免會令人有壓抑的情緒。而大家一直期待已久要出去逛街、買東西減壓,當可實現時,自然就會傾向非理性消費,或以「報復」的心態,盡情逛街購物吃喝。



分析2:長期:保守性消費

失業率高企、中美貿易戰依然充滿變數、國際的疫情未完全受控,收入下降⋯⋯相信大家的消費意欲會大減。在短期的報復性消費後,大多都會趨向保守。早前有機構以網上問卷訪問300多名市民,54%受訪者在疫情下收入明顯減少,多達65.6%受訪者消費意欲下降,主要因經濟不穩定,須儲錢以備不時之需。

其實,疫情下養成儲蓄習慣,已經成為新常態。如英國3、4月家庭儲蓄金額大增,寫下新高紀錄,而美國經濟分析局公布最新數據,4月份個人儲蓄率達到33%,亦創下歷史新高。



Mindmap:「後疫情」消費救經濟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港府於九月起放寬限聚令和社交距離措施,零售表現有改善。政府統計處發表最新的零售業銷貨額數字,今年九月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的臨時估計為二百六十一億元,較去年同月下跌百分之十二點九,跌幅較八月收窄百分之零點二,但零售數據仍連跌二十個月;若按零售類劃分,跌幅最大為藥物及化妝品,而汽車及汽車零件則上升顯著。政府表示,零售業表現隨着本地第三波疫情減退已有所改善,但香港零售管理協會主席謝邱安儀指,仍然與協會預期的情況有落差,對今年的全年零售業市道感悲觀。

資料來源:摘自2020年11月3日《星島日報》

多角度思考

1.
參考資料A,試描述新冠肺炎疫情對大眾消費所帶來的影響。(6分)

2.參考資料B及個人所知,你認為政府在疫情下應如何刺激消費?試提出可行建議。(12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新冠肺炎疫情對大眾消費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特別是疫情較嚴峻的國家,例如法國、美國、意大利、英國、墨西哥等,6月份的商店消費額比起去年同期大跌50%至80%;而打擊主要體現在實體商店部分。

2.
‧擴大消費需求,激發消費潛力。可以通過給予消費補貼、發放消費券等方式,激發消費者消費欲望,釋放購物潛力,帶動消費市場回暖;
‧積極扶助企業。對於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及企業,給予適當財政補貼、稅收減免措施;對不裁員或少裁員的企業給予社會保險、失業保險資助,並給予一定的補貼、培訓補貼等;
‧參考當前「宅經濟」成功經驗。例如加大數字經濟研發,激發數字經濟新動能,推進5G、人工智能、AR等,以助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

議題分析

刺激消費 議題摘要



議題本質

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全球,各國都紛紛出招救經濟,希望投入資源,刺激本地旅遊及消費,釋放積壓已久的消費力。隨着全球疫情開始緩和,大家討論的疫情焦點,現已從「如何防控抗疫」,轉移至「後疫情時期的經濟復甦」、如何刺激消費。可是在疫情的陰霾下,收入大減令市民消費意欲下降,刺激消費的成效存疑。

議題相關單元

全球化
公共衞生

持份者

‧各地政府
‧消費者
‧旅遊業
‧航空業
‧酒店業
‧零售業

相關概念:宅經濟 Stay at Home Economic

宅經濟又稱閒人經濟,是指人們因為不同原因,將時間分配在家庭生活、減少出門消費所帶來的商機與現象。宅經濟源自於日本「御宅族」一詞,意旨「宅男」、「宅女」在家進行消費活動的普遍行為現象。

由於現今網絡科技發達,宅經濟不再只屬於宅男、宅女的專利,有愈來愈多的人基於方便、快速、簡單等因素,選擇在家利用網絡進行消費活動,令「宅經濟」成為趨勢。

關鍵詞

‧報復式消費 Revenge spending
‧理性消費 Rational consumption
‧消費券 Consumption vouchers
‧消費力 Consumption power
‧網上購物 Online Shopping
‧失業率 Unemployment rate
‧經濟衰退 Economic recession
‧自由市場 Free market

參考資料

‧ 畢馬威—《新形勢下的消費者:新冠疫情脈搏調查》報告
https://assets.kpmg/content/dam/kpmg/cn/pdf/en/2020/10/consumers-andthe-new-reality.pdf

載自2020年11月23日《S-file通識大全》

文:時光 圖:星島圖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