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走出歷史迷宮
2020.10.20


很多同學都很怕讀歷史,因為一翻開歷史書,就跑出大批相似的人名、地名、數字、黨派與政策名詞,大家都被那些「遠古」的歷史弄得團團轉,明明花盡腦力死記硬背,卻未必能取得好成績。不過,三位曾在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奪得5**佳績的「青年史學家年獎」得獎者——林俊朗、周正賢及張瑋宗,就說只要掌握竅門,就能融會貫通,甚至從中發掘讀史之樂,今期《S-file》就邀請了他們一一為大家分享「通史」的秘訣,幫大家讀史也讀得得心應手!

 

要訣一:聽故事以史為鑑

林俊朗會將歷史例子錄音,當故事一樣去聽,因為中史是活生生的例子,所以他選擇從人物的角度出發,明白他們的心態後,才利用縱橫式的筆記標記各個朝代君主的政策內容,作出比較後,便能使印象更深刻。

他表示,雖然在大學修讀法律系,但其實科目和歷史有密切的關係。法律蘊含的政治元素是歷史的某部分內容,而案例和律法也和歷史有關,所以對他的專業發展都是很有幫助。

 

要訣二梳理前因後果

教科書較割裂式地編寫內容,所以周正賢認為,要將不同的史實環環相扣,連結整個發展脈絡,才能理解前因後果,方便記憶。例如唐朝獎勵耕織是源自前朝(隋朝)變代,戰爭四起,土地荒廢,掌權者自然要重新發展農業,振興經濟。

周正賢還說,在整理過程中,歷史人物的想法、謀略和應變能力都可以啟發他未來在職場上發揮所長,亦讓他吸取經驗,在生活中運用出來。

要訣三多思考多批判

每個朝代的制度都差不多,只是運用的方法及程度不同,所以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才能有助加強記憶,通過運用大量史實作論證,漸漸深化認識。

張瑋宗指出,「深化認識是訓練批判性思維的第一步,比如南北朝的怪談故事,衍生出當時士族和平民為官時的問題和限制,從而令不同的政策相繼出現。」

張瑋宗認為,讀中史能夠培養邏輯和加強批判性思維,因為文憑試答題時要運用大量史實,再提出駁論,若沒有足夠的資料論證,便不能完整作答。

 

三位中史狀元都認為教科書編寫的內容以及歷史專家的個人見識有限,並不能完整地覆蓋所有歷史,要挖掘更深程度的內容及吸收多角度的觀點,才能全面理解歷史。

記者:方麗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