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大研究:港南部珊瑚多樣性跌四成
2020.10.19
2020.10.19
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和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首次就大灣區珊瑚群落的歷史活動作出調查,為大灣區珊瑚群落建立首個古生態基綫。香港大學博士生兼國家地理探險家Jonathan Cybulski帶領的團隊,在香港附近海域約十一個地點,通過採集不同的珊瑚沉積層,搜集一些早於五千多年前形成的珊瑚化石,並將其與現代珊瑚群落資料作對比,涵蓋(1)鹿角珊瑚、薔薇珊瑚和陀螺珊瑚等十種珊瑚。
團隊研究發現,香港南部水域的珊瑚多樣性比過去下跌四成,鹿角珊瑚的分布亦減少五成,重災區位於珠江河口和吐露港一帶,主要是因為經濟發展和缺乏妥善(2)的水質處理方法,令大灣區水質轉差,導致該區珊瑚分布及多樣性在近數十年經歷災難性的衰落。
字詞解釋
(1)涵蓋︰包含、包括。
(2)妥善︰妥當完善。
歷史知識
石崇與王愷爭豪
本地生物及海洋專家首次研究大灣區珊瑚群落的歷史活動,發現香港南部水域的珊瑚多樣性下跌四成。珊瑚是極珍貴的有機寶石,古人甚至以珊瑚來炫富,其中以《晉書》記載的石崇與王愷最為著名。
據《晉書》卷三十三〈列傳第三〉記載,晉武帝的舅父王愷是西晉首富,他兩次和散騎常侍石崇鬥富,皆未分勝負,王愷不服氣,向晉武帝求助,獲賜一棵宮中的珊瑚樹,「高二尺許,枝柯扶疏,世所罕比。」王愷在宴上向石崇顯擺這棵罕有的珊瑚樹,不料石崇卻不以為然,以鐵如意擊碎珊瑚後,命僕人帶王愷到他的藏室說要賠償,沒想到石崇收藏的珊瑚樹多不勝數,光是高三四尺的就有六七株,每株都是條幹絕俗、光彩曜日的珍品。自此以後,王愷不再與石崇鬥富。從這則故事可見,稀有的珊瑚在西晉時已是貴族財富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