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10.21
封面專題
公共衞生+全球化+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新型肺炎疫情至今仍然未受控,最近不少研究均指出,肥胖是感染新型肺炎後化為重症,甚至死亡的一個重要決定因素!研究結果指出,肥胖人士除了容易感染呼吸道疾病外,患上非傳染病的風險亦會大增,甚或會縮短預期壽命,損害生活質素。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2016年的數據,全球有逾6.5億肥胖人口,英國更有一項研究預計,到了2025年,全球肥胖人數將會超過11億,屆時全球肥胖人口將首次超越過瘦人口。肥胖大流行將會為人類社會帶來甚麼風險?各地政府又應如何多管齊下,應對全球流行性肥胖的問題?
新聞資訊摘錄
關注肥胖問題
加拿大發布有關肥胖問題的新指引,建議醫生將肥胖視為一種複雜的慢性病,而不是只須節食和運動就能治瘉。指引文件主張將肥胖視為一種複雜的慢性疾病,而不是減肥問題。新指引中,首要的環節是不再專注於身體質量指數BMI等有關體重的數字,改而與患者談論他們的目標,以及觸發身體肥胖的因素。
**** **** ****
隨着內地陸續復課,學生復課後身體素質下降了很多,一些孩子復課回來的時候明顯偏胖。除了體重增加,他們復課後的運動能力也有所下降。有學校體育老師表示,學生們上學期跳繩能達到一分鐘180-190下,現在普遍下滑到170左右。
資料來源:綜合報章報道
觀點與角度
英國首相約翰遜:英國抗疫數月以來的經驗告訴我們,超重會增加新型冠狀病毒患者的死亡風險,因肥胖會對心臟、肺等器官帶來不良影響。因此,我呼籲國民追求更加健康的生活,以對抗在英國甚為普遍的癡肥問題。
加拿大肥胖研究與政策總監薩拉斯:不少人對肥胖及體重抱有錯誤觀念或偏見,這些看法甚至會影響醫療從業者的行為,例如部分醫生歧視肥胖人士,這都不利於患者的健康。
遼寧省盤錦市高級中學老師何英全:疫情期間雖然有體育網課,但都是屬於室內進行的簡易運動,學生居家時即使有鍛煉的想法,亦難免會偷懶,結果達不到每天一個小時的基本運動量。
肥胖引致的3大風險
分析:現代生活模式與肥胖症
現代人不健康的飲食及生活模式、高脂及高熱量食物的普及、缺乏體能活動等,均是導致超重和肥胖在全球流行的原因。肥胖症大大增加了有關人士患上慢性疾病和造成社交及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長遠更會加重醫療系統的負擔。
1.個人健康風險
相對於正常體重人士,肥胖人士患上慢性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高膽固醇等的風險較高。有關人士患上以下疾病的相對風險為:
‧睡眠窒息症/糖尿病/膽囊疾病(超過3倍)
‧冠心病/高血壓/骨關節炎/痛風症(2-3倍)
‧腰背痛/生育能力受損/癌症(1-2倍)
以糖尿病為例,本港每10名患者當中,就有8人受肥胖問題困擾,他們患上各種併發症的風險更會隨着BMI而增加。現時新型肺炎疫情仍然嚴峻,不少醫學研究均指肥胖是導致重症及併發症的其中一個風險因素,如肥胖患者感染後須入住深切治療部的風險較非肥胖病人高74%,死亡風險更高出48%。由此可見,肥胖除增加身體負荷,亦增加患上各種慢性疾病的機率,對個人健康構成風險。
2.社交和心理健康風險
肥胖亦會衍生外觀問題,肥胖人士或會因體形而遭同儕或社會人士排擠、嘲諷等,他們或會因此產生自卑感,尤其對處於身心發展階段的兒童及青少年,外界對他們的體形評頭論足,會令他們自尊心受挫,造成一定的精神壓力,或形成更嚴重的心理及社會障礙。另一方面,肥胖人士亦會因動作較遲緩,或不熱心參與一些講求體能的活動及運動項目,從而限制了他們進行社交活動及擴闊人際網絡的機會。
3.加重社會經濟負擔
由於肥胖人士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較高,隨着肥胖的趨勢上升, 將會打擊勞動市場的生產力,並進一步加重醫療系統的負擔。
由肥胖引致的各種經濟成本巨大,除有關疾病的直接醫療開支,因超重而消耗的額外燃料亦對航空業構成交通成本壓力。此外,過重人口消耗較多交通燃油等能源及食物量,造成每年以億噸計的二氧化碳額外排放量。因此,由不健康的生活模式引致的肥胖問題,長遠將會加重社會經濟負擔,對可持續發展構成隱憂。
防「胖」3大措施
措施:拯救健康不容緩
隨着肥胖問題在全球蔓延,國際社會亦逐漸正視有關議題帶來的威脅,肥胖流行不但影響身心,更會影響本地醫療架構及全球健康危機。到底在個人、政府乃至法律等不同層面上,可如何防「胖」於未然?
1.培養健康飲食生活模式
港人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根據衞生署數字,在15至84歲的港人中,有一半人體重超標或肥胖,其中近六成人患有高血壓、高膽固醇或糖尿病,主要由於外出用膳文化及不活躍的生活模式所致。
因此,要有效維持健康,須由個人做起,例如戒除不良的飲食方式,如暴飲暴食、偏好垃圾食物等,避免進食過多肉類、高糖分及高熱量的食物。而針對肥胖兒童,家長應積極鼓勵子女運用意志力控制食慾,並一同進行適量運動,實行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以免兒童日後進一步成為長期肥胖人士。
2.立法規管
要有效對抗及預防肥胖帶來的威脅,各地政府必須制定相宜的公共衞生政策,例如立法規管不健康食物的宣傳及促銷活動。英國最近為了應對國民肥胖危機,便推行「抗肥胖運動」,具體措施包括禁止在晚上九時前播放垃圾食物廣告、禁止高糖、高脂等食品進行特定促銷活動、禁止在網上刊登不健康食品廣告等,以減少民眾接觸有關食物的資訊,有望降低其對垃圾食物的食慾。
再者,政府亦可進一步限制不健康食品的銷售,如規管食物供應商及餐廳食品的鹽糖分量,甚或以減少徵收利得稅或提供補貼等措施來吸引商家製作較健康的食物,從而杜絕不健康食物的販賣,以及在業界塑造健康的食物生產方式及烹飪文化。
3.加強宣傳與教育
政府、民間機構及國際組織等可通過媒體及活動,向市民加強宣傳及推廣恒常運動對個人健康的益虛,例如推廣踩單車或行樓梯的文化等;另一方面,改變市民對「美食」的既定看法,推廣低脂、低糖的健康飲食之道,讓他們逐步降低攝取食物中的糖、油含量,同時鼓勵市民培養運動及健康的生活模式。
Mindmap:肥胖帶來的風險與解決措施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近日英國各地局部疫情時有發生,為防止今年秋天第二波疫情全面爆發,政府擬計畫讓疫情高危地區的肥胖人群待在家中。一同被禁足的還有年老體弱者,即50歲以上的人群。內閣官員透露稱,政府正在制訂更加精細複雜的抗疫計畫,讓身體虛胖的人盡量少出門是計畫的一部分。因為這些人抵抗力較弱,在戶外感染新冠的可能性較高。據《每日電訊報》報道,此前一項研究稱,超重和肥胖人士罹患新冠肺炎的風險分別是體重正常者的1.6倍和2.3倍。
計畫一經傳出,就遭到地方政府反對,有官員表示,這是要讓當地村鎮的一半人口宅在家中。另有內閣成員坦言,措施要落實不太容易,也並非每名肥胖者都不健康;還有民眾認為,這一舉措對老年人不公平,政府應該敦促年輕人少去酒吧和海灘,遵守社交距離。
資料來源:摘自2020年8月12日《星島日報》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A,指出及解釋確診新型冠狀病毒病住院人士的風險因素。(4分)
2.就資料B及個人所知,指出及說明不同人士對隔離肥胖人士這項措施的兩個社會關注點。(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在美國整體確診新型冠狀病毒病住院者中,不少均患有至少一種慢性疾病,成為染病的風險因素。例如65歲或以上患者多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及慢性肺病,分別佔約70%、50%及40%,而18至49歲有肥胖問題的患者則有近六成,反映慢性疾病患者出現嚴重病徵或重症的風險比一般人為高。
2.不同人士對隔離肥胖人士措施的社會關注點:
政府:肥胖人士抵抗力較弱,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病的風險較體重正常人士高,為了維護公共衞生及公眾健康,須減少高風險人士出門的機會;
地方官員:任何人均有自由出行的權利,因此措施將難以落實;加上並非每名肥胖者都不健康,此舉或有歧視之嫌;
肥胖人士:受隔離後需長時間留在家中,影響社交活動,及難以處理日常事務等。
學習工具
肥胖風險 議題摘要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全球肥胖人口的數目不斷攀升,敲響公共衞生的警號,超重或肥胖對個人健康、生活素質、社會醫療系統、公共資源以及環境均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要預防及解決肥胖問題,僅靠個人控制飲食及培養多運動的生活習慣並不足夠,更須要加強宣傳教育及配合公共政策制定,而在推行政策的同時須考慮其可行性、成效和不同持份者的價值觀及利益衝突,以有效遏止流行肥胖的問題。
議題相關單元
公共衞生
全球化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持份者
‧公眾
‧各國政府
‧高收入國家
‧低收入/中等收入國家
‧醫療從業員
‧食品生產商
慢性疾病 Chronic diseases
即非傳染性疾病,是指病情持續時間長,且在正常情況下進展緩慢的疾病。慢性疾病可分為心血管疾病(如心臟病和中風)、癌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如哮喘)以及糖尿病等。早於1996年,世界衞生組織(WHO)與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FDA)已將肥胖症列為慢性疾病;超重和肥胖問題不僅在高收入國家發生,現時在低及中等收入國家亦有加劇的趨勢,成為嚴峻的公共衞生危機之一。
關鍵詞
‧癡肥 Obesity
‧垃圾食物 Junk food
‧速食文化 Fast food culture
‧營養過度 Overnutrition
‧糖胖症 Diabesity
‧身體質量指數 Body mass index (BMI)
‧均衡飲食 Balanced diet
參考資料
‧世界衞生組織〈肥胖和超重〉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obesity-and-overweight\
‧衞生防護中心《邁向2025:香港非傳染病防控策略及行動計畫》
https://www.change4health.gov.hk/tc/saptowards2025/
載自2020年10月21日《S-file通識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