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10.05
通識日常
通識教育科的「個人成長及人際關係」單元涉及到大量的教育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理論,看似複雜和深奧,實際上,教師可以嘗試採用人物專題探究式學習,讓學生以指定人物或自選人物,運用不同理論剖析人物特質,繼而以自身作為探究對象,深化學生對於理論的掌握。以下運用NBA著名球星高比拜仁配合寶帕(Borba)自尊五感理論,作為探究示例。
自尊五感的體現
教師可以先設計理論工作紙,讓學生容易對應理論內容剖析所選人物:
分析過程進行歸納
上表僅為精要內容,實際上,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更具體描述探究人物的經歷如何形成自尊五感,尤其可以進一步思考:「哪些持份者或因素影響人物的自尊感構成?」
再以高比拜仁為例,其能力感並非一開始便已處於極高的位置,縱然他以天之驕子的身分進入NBA,最初仍然只能以後備身分參與比賽,甚至曾經在一場比賽中連續拋出空氣球(Air Ball)。及後,天賦加上努力才令到能力和能力感躍升;其聯繫感亦然,曾經有一段時間被媒體責備,及至後來信任隊友和教練,才獲得別人的肯定、接納和尊重,甚至連多年的對手都尊敬高比拜仁。
顯然,學生可以在分析過程中歸納自身的努力和轉變,是建構自尊感的關鍵因素。
建構「五感」次序
更進階的教學活動,是深入思考理論的不同細節,甚至批判理論的內容,例如自尊五感本身並無分高下之別;實際上,可以引領學生思考人物經歷和特質,究竟有沒有建構自尊五感的先後次序,例如高比拜仁的自尊五感是先有能力感抑或方向感?先有聯繫感抑或安全感?
以筆者觀察,高比拜仁在進入NBA之初已視米高佐敦為目標,亦即是以成為史上最偉大的球員作為生命意義,其方向感之明確,推動他作出上述的轉變,無論人際關係抑或個人能力,所以,似乎方向感或多或少都影響着能力感和聯繫感的建構。
探究人物:指定vs自選
如前述,教師可以視乎教學進度和學生特性,決定讓學生探究指定人物抑或自選人物;探究指定人物的好處在於可以引導學生更準確認識理論內容,畢竟指定人物是教師為理論教學切身選擇,不過,其局限是學生的共鳴感未必太高,有機會要花較多時間去說明人物的特性。
至於探究自選人物的好處則是學生的投入度和積極性會提高,尤其自選人物可以是虛擬人物,有機會能夠大幅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然而,其局限是學生未必可以更清晰對焦理論內容。
當然,課時許可下,不妨先用指定人物進行直接教學,再用自選人物的探究作為互動學習,使學生更準確掌握理論內容。
載自2020年10月5日《S-file通識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