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9.29
每逢中秋佳節,親友們都聚首一堂,除了吃團圓飯、賞月、食月餅,享受天倫之樂外,此時若果有幾個有趣的燈謎,跟親朋戚友玩樂一番,定能為節日加添幾分雅趣。除了娛樂,猜燈謎也是學習中文的好方法。燈謎以文字為基礎,一般是利用漢字形、音、義的變化來表達,創作及解構時須研究漢字的結構規律,是文字學及謎學的結合。今個中秋節,相信大家都只能家中度過,《S-file》就為大家提供了數個謎語及解謎技巧,讓大家在中秋享受「謎」人月色。
拆解燈謎 先解謎體
不少人認為燈謎很難猜,其實只要掌握其法,就很容易猜出謎底。漢字結構複雜,部首、筆畫、讀音皆可拆解,因此只要研究漢字的結構規律,拆解謎面中形、音、義的變化,就能創作和解構以文字為基礎的燈謎。可以說,文字學和謎學是一對雙胞胎,在文字產生的同時,就產生了謎。
以下就是最常見的幾種謎體,大家不妨玩一玩,看看解說提示,猜猜看,答案就在文末揭曉。
燈謎起源 隱語以諫
在古代,謎的作用並不只在於娛樂。謎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代的「隱語」,又稱之為「廋辭」,人們不便用語言直接說明的事情就會使用隱晦的用語。春秋時期,諸子爭雄、百家爭鳴,隱語便隨着這些知識分子的唇槍舌戰而流行起來,最出名的便是《韓非子•喻老》中記載的「一鳴驚人」:「楚莊王蒞政三年,無令發,無政為也。右司馬與王隱曰:『有鳥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飛不鳴,此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長羽翼;不飛不鳴,觀民則。來日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楚莊王聽了即明白,其後改過自新,發奮圖強,位列春秋五霸。
元宵中秋 以謎消遣
漢朝時,一些文人常用詩詞、典故來製謎,出現了妙喻事物特徵的「事物謎」和文字形音義的「文字謎」。隋唐時,謎語由民間進入宮廷,許多皇帝都喜歡猜謎。北宋時期,隨着城市經濟的發展,市民文化娛樂生活的豐富,猜謎便成為市民的一大樂趣。它由組織者在燈籠上書寫或黏貼謎條,供人猜射,在上元宵節和中秋節最為盛行,故稱「燈謎」。《武林舊事•燈品》等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富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
燈謎文學 盡顯文氣
燈謎是獨立於詩、詞、曲、散文、雜劇、對聯之外的又一種文學樣式。北朝劉勰著作《文心雕龍》中寫到:「謎也者,回互其辭,使昏迷也」。這一定義一直沿用至今。在古代,文人的猜謎都是十分「文氣」的一件事,出題和猜謎都須有一定的文化底蘊。民間風格的猜謎多以百姓常見、熟悉的事物為謎材,謎面語言簡潔,通俗易懂,能廣為流傳,但是沒有那麼規範。宋朝民間也出現了「謎社」,蘇軾、王安石這對政壇上的冤家,在燈謎界卻是實打實的「好基友」,宋元年間刊集成四冊的《文戲集》,其作者便包括蘇軾、黃庭堅、秦觀和王安石四人。
變化無窮 絕妙迷人
燈謎之所以「迷人」,在於其因應中國漢字的特殊構造與意義變化,充分運用了文學技巧中的諧音、隱喻、別解等手法,引人入勝。
《韻鶴軒筆談》云:「燈謎有十八格,曹娥格為最古」,指出燈謎的謎格源於蔡邕在「曹娥碑」上題的謎面:「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此謎一直無人猜得透,後來曹操和楊修才解通謎底,原來「黃絹」即「色絲」,合「絕」字;「幼婦」即「少女」,合「妙」字;「外孫」是女之子,合「好」字;「齏臼」乃「受辛」之器,合「辭」字(可寫作「辤」),謎底四字就是「絕妙好辭」。由於有這個故事,「曹娥格」便成為燈謎的一個謎格,其中每個字可以左右分開,拆成兩個字,合共得出八個字,然後用這八個字的同義字作出謎面。
燈謎是一種智力聯想遊戲,想像力愈豐富,聯想愈多,愈有可能發現謎路,破解謎底。燈謎之法,大體則有,定體則無。同學學懂了各種謎體後,不妨自創燈謎,與親友互相交流整切磋。
燈謎謎底:
1. 心如刀割 2. 死而不朽 3. 充耳不聞 4. 韻 5. 並肩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