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9.23
封面專題
能源科技與環境+全球化
究竟有甚麼動力,驅使人們吃素呢?是宗教信仰?是人道主義?抑或單純想健康一點?近年,「保護環境」可能是較常聽到的答案。面對全球暖化和各種異常氣候,各國協作處理環境問題,人們亦開始認識「低碳」甚至「零碳」生活,在生活各層面減少「碳足迹」。
我們需要食物以維持生命,當中所牽涉的碳排放不容小覷。2018年牛津大學在《科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因食品生產而排放的溫室氣體,佔地球碳排放的四分之一;而且,肉、禽、蛋、奶類食品的碳排放佔食物碳排放一半以上,這亦是一些人轉吃素的原因。作為世界公民,除了吃素,我們還可以如何改變飲食習慣來保護環境呢?
新聞資訊摘錄
食物消耗量 地球吃不消
有報告指出,如果每個人都和巴西人與美國人一樣嗜吃牛排和乳製品,人類需要多五個地球。這是首次有報告比較二十國集團(G20)食物消耗造成的碳排放量。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全球食物領袖、同時也是報告主要執筆人洛肯(Brent Loken)說:「現在,有一小部分國家的人們吃掉太多錯誤的食物,代價卻要地球其他地方的人來承擔。」全球前幾大經濟體只有印度與印尼人均「食物碳足迹」夠低,低到足以達成《巴黎協定》明定的地球升溫低於攝氏一點五度目標,但在中國,經濟增長帶動肉品與進口食物消費,平均飲食碳足迹若放在全球規模,會超過攝氏一點五度門檻近兩倍。
資料來源:摘自2020年7月17日《星島日報》
觀點與角度
英國格鬥運動員威爾克斯(James Wilks):想變強壯,一定要大口吃肉嗎?我在一次受傷之後,就是抱着這個疑問,一步步地尋找答案。結果我發現,原來肉品廣告、新聞媒體,甚至某些科學研究,長期以來灌輸給我們的觀點,不一定完全正確。純素飲食不但不會減少肌肉生長,甚至有可能讓身體變得更健康。
聖文德天主教小學校長張偉菁:「惜食」習慣應該從小培養。多年來在校內推行「惜食文化」,鼓勵同學午餐不吃剩,收集果皮等廚餘作堆肥,在校內種菜。早前「大嘥鬼」趁午飯時間到校與學生交流,小朋友非常雀躍,爭相與「大嘥鬼」握手和拍照,還大跳大唱饒舌歌。「大嘥鬼」看似很受歡迎,但小朋友同時明白,「大嘥鬼」其實是壞榜樣,自己絕對不會做「大嘥鬼」。
香港藝人謝安琪:以前我很低調地吃素,怕給別人帶來麻煩。現在心態不同了,我選擇站出來,讓大家知道素食可以有很多選擇,而且非常有營養。很開心分享自己是99%純素者,一來素食風氣盛行,素食餐牌、餐廳愈來愈多;二來近年自己愛上運動,重視健康飲食,不能再隨便吃,會去發掘一些高蛋白質、營養富豐的食材,例如愛上喝植物奶、會在Smoothie早餐內加入奇亞籽等,從中發現眾多好味道、令人無法抗拒的素食,更想跟人分享自己的善良飲食之道!
應對嗜肉現況的方法
應對1:公眾:飲食+購買
‧改變飲食習慣
圖一
從圖一可見,飼養動物類食品佔食物總排放量接近六成,而其中牛肉和羊肉佔飼養動物類食品排放量的一半。牛和羊同為反芻動物,消化食物時會產生大量甲烷;另外,肉食生產企業亦因牧養牛、羊而開墾大量農地。據統計,每公斤牛和羊的碳排放分別高達60公斤和24公斤。因此,如果我們改變飲食習慣,減少食肉需求,食品製造商就迫不得已減少肉類生產,從而減低溫室氣體排放。
‧留意產品出處及製造方式
圖二
如圖二所示,同樣的食物,不同的製造方式可對環境有不同的衝擊。例如,砍伐森林開闢的牧場出來的牛,其碳排放是放養牛的12倍;又如南美洲製造牛肉的用地是歐洲的10倍,碳排放亦是後者的3倍。故此,我們購買食物時,可多留意不同品牌的食物來源,並了解它們的製作過程,再選擇是否購買。
應對2:食品商:製造方式+推動素食
‧改良製造方式
在飲食習慣不能一下子改變之時,食物製造商可以研究生產低碳肉類。新西蘭畜牧業近月宣布將研究繁殖低碳羊,其最大畜牧業組織Beef and Lamb New Zealand採用「育種價」(breeding value,BV),並把動物排放的甲烷加入BV考慮的範圍,選擇性繁殖放屁量較低的羊。另外,加拿大大型肉商Maple Leaf Foods在去年成為全球首家做到碳中和(carbon neutral)的企業,做法包括轉用效率較高的設備。其實,改良製造方式不但是實行社會責任,亦蘊含商機,因為隨着消費者的環保意識提高,他們會對有低碳足迹認證食物更有興趣。
‧推動食素風氣
要提升市民環保意識,推動素食風氣顯得十分重要。根據綠色和平研究發現,若所有台灣人民一天不吃肉,就能減少高達56,510公噸二氧化碳。如更多人投入素食習慣,便會增加市場需求;摩根大通估計,未來十五年植物製肉市場收益將高達千億美元,因此為環境、為利潤,食品商都應推動全素或半素風氣。
應對3:政府:各地協作+政策
‧訂減食肉承諾
要逆轉「食肉」趨勢,須要每個國家作出改變。例如在制定國家糧食政策時,決策者應該把健康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納入考慮因素。而國家之間亦應該做到互相監察,如符合《巴黎協定》目標。去年十月,巴黎、洛杉磯、米蘭、東京、首爾等14座城市的市長同意簽署「美好食物城市」(Good Food City)宣言,旨在減少公眾場所如學校等的肉食提供,以緩解氣候危機。
‧食物碳排放標籤
香港於十年前訂立營養資料標籤制度,讓公眾在選購食物時作參考。利用類近方式,政府亦可推出食物碳排放標籤,標明製造每項食物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讓消費者作出對環境較少傷害的選擇。事實上,瑞典及法國早於2010年已推出食物碳足迹標籤計畫,各地政府也應盡快推行。
Mindmap:食物碳足迹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許多人決心減少吃肉甚至戒肉,有着各自的考慮因素,常見包括追求健康人生,關注動物權益,或致力改善環境污染。然而,即使不少人信誓旦旦向肉類說不,統計數字卻顯示,過去半個世紀,全球肉類消耗量不但有增無減,並且由1960年代的7,000萬噸急速上升到2017年的3.3億噸,增加幅度接近5倍。
歐美國家雖然有不少人提倡減少進食肉類,鼓勵素食,但BBC引述美國農業部(USDA)和歐盟最近發表的數據,認為在過去幾年,歐美等地的人均肉類消耗量仍持續增加,「我們或以為大眾愈來愈偏好不吃肉,但美國在2018的肉類消耗量,幾乎是十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資料來源:摘自2019年2月12日《cup.com.hk》
多角度思考
1.試分析資料A顯示的趨勢。(4分)
2.「已發展國家應帶頭改革飲食習慣以保護環境。」就資料及個人所知,寫出一個支持和一個反對的論點,並加以解釋。(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同學可把資料A中的國家分類,再進行趨勢分析。第一類是已發展國家(美國和英國),最初的人均肉類消耗是最高的,在數十年間有稍微增長,大致平穩;第二類是近數十年急速發展的地區(香港、巴西、中國),人均肉類消耗急速上升;第三類是第三世界國家(尼日利亞、盧旺達),她們的人均肉類消耗趨勢大致平穩,一直都處於低水平。
2.
支持:
‧已發展國家的肉類消耗由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一直高企(資料A),甚至有上升趨勢(資料B),有改變的必要。
‧已發展國家有足夠資源研發低碳肉或人造肉,而且消費者有足夠生活質素去考慮健康和環境,更易推行改革。
反對:
‧近數十年發展中國家的食肉量飆升(資料A),因此她們在經濟發展時更要兼顧可持續發展,由她們帶頭改革最有效減慢全球食肉量升勢。
‧保護地球是每個國家要做的事,因此不應分先後次序,而是應該聯合起來,共同訂立減肉目標,一起改變。
學習工具
轉「素」快 議題摘要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報告顯示,肉品消耗量大增,而需求上升亦表示我們對地球資源的提取愈來愈多。為了製造更多肉類,人類開始過度提取,如大規模砍伐、焚燒森林以開闢土地,而數據顯示全球80%的林木破壞歸因於農牧相關行業。除了樹木,水資源亦大受影響;綠色和平曾在紐西蘭揭露畜牧廢水對環境的危害,並促請政府加強管制農牧業使用的化學肥料,保障河川不受污染。
國際環保組織為環保所付出的努力固然不少,但只靠其呼籲遠不足以拯救地球,各國政府、食品商,以至公眾都責無旁貸。
相關單元
能源科技與環境
全球化
持份者
‧公眾
‧環保組織
‧食品生產機構
‧各地政府/國際協作組織
相關概念
「少肉食,減暖化」 Less Meat, Less Heat
這是綠色和平在國際間推動的其中一個環保專案,針對現今人類飲食習慣中過多肉類所帶來的一連串如全球暖化等環境問題。此運動呼籲民眾多以蔬菜和水果取代肉類和奶製品,對個人健康及環境可持續發展都甚有裨益,更重要的是,要求政府推行相關政策,以行動為環境帶來改變。事實上,根據G20「食物碳足迹」報告,只要G20成員國每個人的飲食都轉為半素食(flexitarian diet),全球「碳預算」便可降低達四成。
關鍵詞
‧食物碳足迹 Carbon foodprint
‧《巴黎協定》 Paris Agreement
‧永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碳中和 Carbon neutral
‧企業社會責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溫室氣體 Greenhouse gas
參考資料
‧《茹素的力量》官方網站
https://gamechangersmovie.com/
載自2020年9月23日《S-file通識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