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與回報 細數體育貢獻
2020.04.27

封面專題

今日香港+全球化







萬眾期待的東京奧運2020將延至明年舉行、英超西甲德甲意甲等復賽無期、溫布頓網球賽取消……細數下來,可有發覺體育運動已成為大家生活一部分?

體育比賽最能牽動人心,就以港足為例,11年前奇迹地贏得東亞運足球冠軍,全城振奮,可是,去年出戰東亞足球錦標賽,結果三戰全敗敬陪末席,坊間疑問何以足運十年間絲毫未進?有論者表示投資體育發展回報低,不少有意者為之卻步,然而事實上體育絕非社會負資產,推廣體育有利促進大眾健康、提升地區聲望、鞏固身分認同,體育產業甚或帶來豐厚經濟回報,其貢獻和重要性不容忽視。

香港足球代表隊前教練金判坤:我說的不止是成績,而是在比賽期間,他們能向市民展示為香港而戰的毅力;無論港隊的水平高或低、勝或負,我們也以香港跟市民之名而戰,讓他們驕傲。

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香港舉辦的國際七人欖球賽和高爾夫球公開賽等項目,吸引不少本地觀眾和海外旅客,為香港的旅遊、酒店、餐飲和零售等行業帶來可觀的收益。

前港甲南華、現港超飛馬班主羅傑承:06年重返南華出任足球部主任,最主要是因為我對足球充滿興趣,而且因為我「包拗頸」,當每一個人都認為香港足球沒有前途,搞香港波就一定蝕錢,我偏偏覺得香港足球有前途,絕對有得發展。

全國廣播公司廣告銷售部副總裁洛芬嘉:早於去年底,有關東京奧運的電視廣告收益已高達10億美元,客戶來自不同範疇,包括科技、零售、財經等,而廣告計畫售價則由100萬美元至1億美元不等。

迷思:

發展體育必然蝕錢?

在香港人心中,體育不過是有益身心的閒餘活動,投放資源發展回報低,如同「倒錢落海」,當全職運動員生計朝不保夕。然而放眼世界各地,體育產業乃不少地區的重要命脈,歐洲足球發展源遠流長,產業旺盛,每年吸引大批遊客到訪觀賽;就如香港年度盛事七人欖球賽亦座無虛席,連帶球場附近酒店及零售業收入大漲,「搞體育必蝕」只是都市迷思而已。

體育產業 得益者眾

所謂「體育產業」,大眾或聯想起經營職業體育會,以英格蘭著名足球隊曼聯為例,此球會2018-19年度全年總收入達60億港元,其中以電視轉播權和商業活動收益佔百分比最重。不過「體育產業」絕不限於職業運動員層面,各行各業皆有得益,例如近年全球興起運動健身風氣,各國休閒跑步者眾,與運動相關的產業水漲船高,如訓練、運動用品零售、醫療保健、基建工程,甚至旅遊等行業需求龐大,潛力豐厚。



現況:

香港數據見發展潛力


香港政府沿「盛事化、精英化和普及化」三大策略推動本地體育發展,據統計處調查,總計香港參與經營體育設施、支援服務、用品製造、旅遊業等體育行業的數據,2017年本港就業人數為八萬人,佔總就業人數的2.1%,體育及相關活動的本地生產總值為540億港元,佔總數2.0%。由此可見,體育產業雖非主導香港經濟發展,但從數字而言,體育界依然佔一重要席位。

盛事效應帶動旅遊業

體育觀光盛事效應強勁,奧運、世界盃等大賽主辦地區遊客絡繹不絕,帶動酒店及零售餐飲業;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研究顯示,單於2017年,在香港舉行的體育活動創造出21億港元的經濟收益。同一時間,盛事和出色體育成就亦有助提升地區知名度,如「澳門大賽車」所用的東望洋跑道,聞名於世;港人一聞「七人欖球」,即聯想起斐濟等大洋洲島國;克羅地亞國家足球隊近年於國際賽成績突出,也帶旺旅遊業發展,據克羅地亞國家旅遊局統計,2018年球隊於世界盃四強擊敗英格蘭後,瀏覽該國旅遊局官網的人數比平日大漲250%。



分析:

發展體育的另類社會貢獻


相比直接的財政收益,體育產業對社會的其他貢獻雖未能量化,但其正面作用甚為明顯,如有助於改善國民體格、鞏固國民歸屬感等。

★強身健體減醫療開支

推廣運動對社會的一大貢獻為改善國民健康,香港防癌會研究發現,如港人持續一年每天做45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香港每年將減少3,700多宗癌症新症,由此引申,強身健體可減低公共醫療開支,省減政府財政負擔,並推高生產力。運動「普及化」固然有利,「精英化」亦對社會運動風氣有正面影響,運動員以身作則,體育明星效應有助宣傳全民運動,香港「風之后」李麗珊贏得滑浪風帆奧運金牌後,此項目於香港風頭一時無兩;香港單車隊成績彪炳,除建有單車館外,民間踏單車的風氣也從未減退。

★凸顯國民身分認同

國際體育賽事、大型運動會對國民身分認同影響重大,由於運動員以一地代表身分出賽,背負民眾期望,賽事結果如同為國民「爭一口氣」,有助提升國族自豪感和自信。而且支持者同仇敵愾,更能鞏固國民歸屬感,如奧運期間民族自豪和認同感攀至高峰。近年中港衝突處處,體育賽場難逃矛盾,自2015年起,港足於世界盃外圍賽對戰中國隊,賽前爭議混雜場外政治「中港區間」風波,本來乏人問津的港足突成大熱,觀賽人數大增,濃厚大戰氣氛變相推動「香港人」的身分認同。

★娛樂大眾功能

體育運動有助娛樂生活,以英國為例,20世紀工人階級生活單調,除工作外,閒餘苦悶乏味,足球正成解悶良藥,工人們投入時間和心機於體育,有利豐富生活和調劑情緒,滿足心靈,對管治者而言亦收穩定社會之效。及至現代社會運動普及,大眾公餘結伴做運動,除有益身心,亦加強人與社會的連結。

另一方面,體育的娛樂作用和媒介因科技發展漸見多元,影響廣泛,互聯網應用和衞星轉播使人毋須入場亦能觀賽,而相關的電子遊戲也於青少年圈子炙手可熱。





Mindmap:體育貢獻層面廣泛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就算說到改建,是否要把大球場降格至地區運動場,實在有商榷之處。運動場地缺乏是各體育項目都出現的問題,香港大球場本身有它在足球上的地位。香港大小足球球會本身就經常煩惱比賽、訓練場地不足。把香港大球場定性為足球發展主要場地,將大球場預留給學界、本地各組舉行決勝賽,未嘗不是善用場地的方法。至於座位過多,相信是球迷也承認的問題。全年有機會使用高層座位可能只是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幾天,適量減少座位數目,相信也不會有太大反對。

現屆政府既然表明不會清拆灣仔運動場,大球場兀自增加田徑跑道,反而功能重疊、不倫不類。反而民政事務局本身多項巨額體育發展津貼,屢屢被批評未能善用。體育盛事配對資助計畫注資5億元,一年只有13項活動,只有不足一半項目須申請金錢資助。與之相反,資助地區體育會舉辦體育活動的資助計畫卻只有1億元。

資料來源:節錄自2019年2月4日的一則評論

資料B

啟德體育園設施一覽:
-可容納五萬名觀眾的全天候主場館
-可容納一萬名觀眾的室內體育館
-可容納五千名觀眾的公眾運動場
-設球場、單車徑丶緩跑徑丶兒童遊樂場的公園
-主廣場
-零售店鋪
-保齡球中心
-運動健康中心

多角度思考

1.
資料A反映香港體育發展面對甚麼問題?(4分)

2.「啟德體育園落成有助推動香港體育發展。」你是否同意這說法?根據資料並就你所知,解釋答案。(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運動場地短缺、大球場入座率低、政府資源錯配、缺乏長遠發展方針。

2.同學可沿港府體育發展三大政策——「普及化、盛事化和精英化」答題。
如答同意,可指出體育園落成後能解決香港體育場地不足問題,鼓勵大眾多做運動,建成世界級場館又能提升本港主辦大型國際賽事的機會,同時本地精英運動員亦可借機與世界級選手切磋,增加經驗。
如不同意,則可解釋體育園僅屬硬件,推動體育發展必要有軟件,即政策、人才、資金、風氣配合,缺一不可。如同學熟悉體育園背景,更可提出園區由私人承辦商營運,其收益主導模式或窒礙體育發展,最後園區可能淪為金錢至上、體育次之的商業項目;相反,投放的數百億資金如轉至發展青訓、增加運動員津貼等事務,或更見果效。

學習工具

體育貢獻 議題摘要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香港體育發展時常被視為沒有成本效益的「雞肋」,然而,體育相關產業經濟潛力豐厚,旅遊、零售、醫療業皆有所益,而且體育有助強身健體、強化國族認同、娛樂大眾, 無形貢獻良多。

議題相關單元

今日香港
全球化

持份者

‧政府
‧運動員
‧市民
‧國外旅客
‧投資者
‧旅遊業從業
‧體育用品零售界
‧超重人士
‧醫療界

相關概念

啟德體育園 Kai Tak Sports Park


啟德體育園取址前啟德機場舊址,佔地28公頃,此項目於2019年動工,預計於2023年竣工。項目耗資至少300億港元,除建有一個擁五萬座位的全天候主場館,旁邊附有室內體育館、店鋪、食肆和公共綠化空間等。

關鍵詞

‧歸屬感 Sense of belongings
‧體育觀光 Sports tourism
‧世界盃 World Cup
‧民族自豪感 National pride
‧澳門大賽車 Macau Grand Prix
‧香港體育學院 Hong Kong Sports Institiute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請填寫﹚

參考資料

‧立法會個別政策事宜資料庫-民政-「推廣及發展本地足球」
https://www.legco.gov.hk/database/chinese/data_ha/ha-football.htm

載自2020年4月27日《S-file通識大全》

文:馮日里 圖:星島圖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