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試題練習:申遺與保育爭議
2020.04.06

試題解讀

現代中國





近年文物保育成為中國內地熱門的討論話題,這與內地政府近年大力提倡文化軟實力有莫大關係。今期以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成世界遺產的有關議題,探討其引起的爭議。

資料:

山西平遙古城從1997年申遺成功至2013年間,每年年均遊客人次從12萬增加到550萬,門票收入從104萬元人民幣(下同)增至1.18億元,旅遊產業從業人員高達近7萬人。不過,人口過多加上旅遊開發迅速,對文物保護帶來壓力,2010年時估計平遙古城搬遷及改造、建造新城的費用需逾20億元,同時,景區的承受能力,亦是一大難題。

截至2017年7月,內地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逾4,000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百多座、世界文化及自然遺產52處,保育費用數以十億元計,但未必所有省市都願意或有能力為此投放大量資源。湖南崀山所在的新寧縣,申遺開支高逾四億元,該山區窮縣2008年的財政收入才得兩億,申遺過程中更大量拆遷村落。

資料來源:綜合報章資料

問題

參考資料,解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成世界遺產在中國可能引發的爭議。(8分)

部署

‧根據現時中國的情況,能充分理解及恰當地運用有關知識及概念(例如:生活質素、文化教育、文化遺產等),深入及全面分析,清楚詳盡解釋申遺可能帶來的爭議;

‧當中的重點是,找出對申遺看法的不同而對立的觀點。

建議答案

可採用部分下列或其他恰當的要點:

‧保育成效

 申請成為世界遺產會提升人民對文物的重視程度,而且過程中可以吸引投資,向海外宣傳文物的歷史價值,並能增加旅遊收益,有關收益可運用在保育文物工程上,所以有助保育文物;

 但亦有人認為,在申請成世界遺產期間或之後的大量改建,再加上大量遊客的增加,超出文物的負載量,反而對文物造成破壞。

‧經濟效益

 申請成世界遺產可促進旅遊業的發展,為當地社會帶來商機,居民的就業機會也因此增加,從而有助改善當地人生計,提升經濟水平;

 不過,因為申遺成本太高,對一些貧困縣市而言是很大的負擔,而且申遺又未必保證成功,加上由於申遺,地方政府可能須要對文物進行改建,其附近景觀也要配合發展而被拆遷,結果或令當地村民失去原有居所,因而影響人民生活,造成勞民傷財,影響生活質素。

‧申遺的意義

 有人認為申遺目的是為人民整體福祉着想,因為申遺不但能改善人民生活,其過程亦是一種文化教育,有助提升人民文化水平,增加國民的文化自豪感,整體都能因此而受益;

 不過,有人認為申遺之所以成為熱潮,是地方政府之間互相競爭,為的是建立政績而追逐的浩大工程,地方官員考量的是借申遺來建立地位,最終申遺或淪為地方官員為建立政績而推行的面子工程。

載自2020年4月6日《S-file通識大全》

文:李維儉老師 圖:星島圖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