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濾」鏡下的憂「慮」 修飾容貌 審視美的意義
2019.12.09

封面專題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全球化



修圖濾鏡應用程式愈出愈多,用家可以在一瞬間將自己的外表改變,修飾出自己最理想的容貌。「讓自己變美」是許多人的願望,但怎樣的容貌才是「美」?大抵已從過去的主觀認知,變成「只要跟濾鏡自拍照中的自己一樣」。

美國顏面整形重建外科醫學會調查發現,在2017年要求整形的患者,有55%都是希望「自己自拍變好看」;有不少人帶着自己加了過濾鏡的自拍照,表示希望能整成和照片中的自己一樣,甚至相信濾鏡中的才是自己真正的長相。可見修圖文化已改變了過去要求整形的思維。為免這種「身體畸形恐懼症」在社交平台擴散,INSTAGRAM的AR濾鏡公司SPARK AR宣布,他們計畫移除並禁止使用任何關於「整形」的濾鏡。

新聞資訊摘錄

研究團隊共調查了四千名10至15歲的兒童及青少年,以1到7分來評定他們生活各方面的快樂程度。結果發現,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受到社交媒體影響,女生對生活某些方面感到不滿,特別是學校與外貌;而男生則對友誼感覺較滿意。

研究又發現,當小孩花愈多時間使用社交媒體,便會對自己的外表、學校、課業、家庭等生活各方面愈感到不滿。學者指出,當一天花一小時使用社交媒體,小孩完全滿意生活的機率便會下降約14%,而這下降幅度是單親家庭估計帶來的負面影響的三倍之多。

資料來源:《香港01》2018年4月27日

英國攝影師Rankin為了解年輕一代對修圖及自我形象的看法,為他們拍攝個人照片,再讓他們花5分鐘用手機App自行編輯成「適合上載到社交媒體的版本」。攝影師發現,年輕人傾向這類改動的原因是想模仿偶像,成為受網民們歡迎的對象,形容這是一個充滿錯失恐懼症(FOMO)、悲傷、焦慮、「Snapchat畸形」的世界,希望「Selfie Harm」企劃能喚起大家關注社交媒體對年輕人自我形象的影響。

攝影師表示,其實這群年輕人都比較喜歡原本的自己,可是當知道任務是「修出社交媒體照片」時,卻會受同輩影響而大幅修圖;他感嘆地認為,修圖風氣正傷害攝影,例如人像攝影以凸顯個性為主旨,但修圖風氣卻帶來了「一致性」,令各人的審美標準愈來愈劃一。

資料來源:《攝影扎記》2019年2月8日

為了要讓自拍更美而尋求整形的人,從2013年的13%,暴增到2017年的55%。此外,未滿30歲就想要整形的人數,近年來也明顯增多。尤其令整形科醫師感到意外的是,過去求診的人都是參考診所提供的名人寫真,或是自己帶雜誌,請醫生幫忙整成明星臉。但今天的青少年卻是一進門就拿手機,秀出社交網絡上經過修圖的自拍照,告訴醫生:「我想整成這樣。」

資料來源:美國整形協會

濾鏡和修圖App不斷推陳出新,模糊了真實跟非真實的界限,讓人沉浸在「幻想」中,對用家會有何影響呢?

影響1:

扭曲審美觀和價值觀

濾鏡自拍、修圖文化使青少年側重外在美,妨礙全面認識自我,容易令自我形象扭曲和自信心受損。過分依賴修圖軟件,令青少年無止境的追求完美外貌,不期然放大自身的缺陷,妨礙建立正面價值觀。另外,以修圖軟件美化個人外貌後才上載至社交媒體,間接鼓勵以貌取人。

而且,不少人在社交平台分享美麗的「照騙」(即是用修圖程式「執相」後的照片)來換取點讚及關注,以建立網絡社交關係,可能造成價值觀扭曲的問題,導致青少年的審美觀僵化,以為只要有一張出眾的外表,就是「人生贏家」的錯誤價值觀。



影響2:

忽略現實生活的人際交往

有些青少年衡量人生成敗的標準,是在社交平台獲得了多少個Like。為獲取別人關注,人們不惜精心修改自拍照,誤以為依賴美圖可吸引關注,就能擴闊社交圈子,從而忽略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

然而,依賴修圖所發展的網絡社交關係,基礎遠比現實中的社會人際關係薄弱,若依賴美圖和「照騙」吸引關注,而不敢向朋友展示真實一面,這段關係缺乏互信,不利青少年與人建立正面的人際關係。而照片上載至社交網站後,網民可自由評價、留言、轉載,部分網民的任意批評,易造成網絡欺凌,亦會破壞人際關係。



影響3:

窒礙心理發展


部分青少年過於在意他人評價,依賴修圖軟件隱藏自身缺點,盡可能將自己修飾得具吸引力,以「讚好」的數量來鞏固自我概念和自信心,妨礙全面認識自我。可是,當回到現實後,認清修圖未能拉近現實與理想的距離,對自己的滿意程度會降低,造成自我評價負面的問題。

現實上,有人在使用修圖軟件後,甚至拒絕照鏡看清自己真實的樣子。而片面的美好、自以為完美的樣子,令不少人愛與網友的分享作比較,當對自己的生活、外表產生不滿,或會感到沮喪抑鬱,窒礙心理發展。



影響4:

鼓吹整容風氣

社交平台的濾鏡自拍、修圖文化,促使大眾對美的價值觀單一化、商業化及消費化。青少年在成長階段,明星偶像經常是他們模仿、學習和比較的對象,容易令年輕人着眼於外表的追求,通過節食、減肥,甚至整容來改變自己。

部分修圖用家會拒絕照鏡或細看自己未經修圖的照片,美國有整形機構指出,美顏上癮已成新現象,許多人做整形手術,就是為了像美顏照一樣漂亮。為了讓自拍照更美而尋求整形的人,從2013年的13%,暴增到2017年的55%,甚至有不少人患上了「身體畸形恐懼症」,不斷尋求通過手術來改變容貌,以符合修圖後的樣子。



Mindmap:修圖、濾鏡潮流帶來的影響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愛美是女士天性,近年流行將自拍相片用軟件修圖(即P圖)後才放上網,幾乎是指定動作。智庫「MWYO」就年輕女性自拍並上載至社交平台的習慣進行調查,發現「P圖」的女生較不快樂,而且自我形象偏低,渴望得到更多「讚」,若相片反應未如理想,或會影響情緒,反映她們依賴社交平台以獲取肯定,生活滿意度較低。有關智庫認為,青年及家長須意識問題所在,政府亦應從教育上入手,推廣正確態度。

資料來源:《星島日報》2018年8月8日

多角度思考

1.
參考資料A及個人所知,提出「修圖文化」對青少年的正面影響。(6分)

2.參考資料B及個人所知,解釋「修圖」如何使青少年的自我形象減低?(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修圖讓青少年可修改瑕疵,避免着眼於自身缺陷,有助建立正面的自我概念;
‧青少年在社交媒體上見到自拍照得到讚好,一定程度上可藉修圖獲取他人肯定,自信心會提升;
‧青少年自拍並上載至網上社交平台,跟朋友或家人分享,有助拉近彼此的關係及提供社交話題,鞏固及拓展社交圈子;
‧利用手機內的程式修圖,讓青少年發揮其潛能創意,從其他人的讚賞而得到滿足感。

2.
‧青少年過分着重修圖,當回到現實後,認清未能拉近現實與理想我的距離和落差,對自己的滿意程度降低;
‧社交媒體使用者在「瀏覽」他人生活的同時,免不了將自己與別人進行比較,容易對自己不滿意;
‧青少年將自拍、修圖放上網,有機會受到來自網絡的謾罵及譏諷,造成網絡欺凌。

學習工具

修圖文化 議題摘要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科技發展使「自拍/修圖/濾鏡文化」出現,有助青少年認識自我、開拓社交圈子、發揮創意、鞏固人際關係。不過,部分青少年過於着眼自拍/修圖,扭曲審美觀和價值觀,甚至出現一些心理徵狀,如通過手術來改變容貌,以符合修圖後的照片中的自己。故此,青少年應該學會平衡,從多元途徑去建立自尊感及人際網絡,不應盲從社會風氣或潮流。

議題相關單元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全球化

持份者

‧青少年
‧網民
‧社交媒體
‧傳媒
‧學校
‧家長
‧政府
‧美容及整容企業

相關概念

身體畸形恐懼症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身體畸形恐懼症是一種精神障礙,患者對於自己的身體外貌缺陷有強烈不滿的想法。每個人的病因都不盡相同,但通常包括生理、心理和環境等因素,患者可能會出現一些強迫行為,像不斷照鏡子、化妝品塗了一層又一層,又或為了「改善」外表而去整容,更嚴重者甚至會因不滿外表而自殺等。另外,重度抑鬱症、社交恐懼症等,都是身體畸形恐懼症的共病。

關鍵詞

‧自拍 Selfie
‧社交媒體 Social media
‧網絡紅人 KOL
‧網絡欺凌 Cyberbullying
‧自媒體 Self-media
‧自我概念 Self-concept
‧人際溝通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請填寫﹚

參考資料

‧ 明光社:莫讓社交媒體主導自己的一切
https://www.truth-light.org.hk/nt/article/莫讓社交媒體主導自己的一切

載自2019年12月9日《S-file通識大全》

文:時光 圖:星島圖片庫、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