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非人? 虛擬偶像 創造價值
2019.10.28

封面專題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全球化



能夠成功舉行一場萬人演唱會,這位天王巨星叫座力非同凡響,但其實台上只是一個屏幕而已。7月19日晚在上海舉行一年一度的BML全息演唱會,集齊了中日兩大虛擬偶像——洛天依和初音未來,通過最尖端的「全息真實化攝影技術」,「兩人」真實地出現在舞台之上,並與觀眾進行互動,呈現一場充滿科幻感的演出。

虛擬偶像這股浪潮從日本迅速擴展到世界各地,甚至刺激各地的文化及創新科技發展。近年,虛擬偶像在內地迎來了「爆發期」,共有14位虛擬偶像及組合「出道」。隨着科技與時代不斷的進步、電子媒體不斷更新,這些疑幻似真的虛擬偶像對全球帶來甚麼影響呢?

新聞資訊摘錄

虛擬主播同樣源於日本,2016年10月,虛擬主播「絆愛」在YouTube開設第一個個人頻道,用作直播,討論愛情、生活、電子遊戲等,自稱世界上首名V-Tuber。截至2019年8月28日,絆愛在YouTube上的訂閱者數量已超過267萬人。而截至2018年中,日本全國一共有約4,000名V-Tuber,粉絲數合計約1,270萬名,影片觀看次數合計達到7.2億次。日本著名動漫學校代代木動畫學院準備將V-Tuber相關知識融入常規課程,於2020年4月的新學年開始招生。

資料來源:智經研究中心

台灣虛擬網紅市場的發展不像日本那樣成熟,這點從虎妮最先自日本展露頭角也可看出,到底能不能在台灣累積粉絲、達到一定的影響力,目前還未知。另外,就如同許朝欽所說的,起步門檻不高,但未來要穩定產出高品質的內容、不斷推出能滿足粉絲的新互動形式,也會是一大挑戰。

資料來源:2018年6月22日《數位時代》

日本每年培訓年輕偶像成本不菲, 不過, 最近日本京都一家初創公司DataGrid,便利用AI,創造虛擬偶像容貌的相片,而且具備畫質清晰、表情豐富等特色,將來或可取替真人偶像的地位。這項從大數據中學習,然後營造出虛擬偶像臉孔的AI技術,取名為「偶像自動生成AI」。而這些AI虛擬偶像能應用到拍攝廣告,或作為電子遊戲及動漫角色,以幫助企業節省培訓偶像的開支成本。

資料來源:2018年8月11日《經濟一週》

文化及人類學教授Ian Condry:初音未來是一個人人可以在其中進行自我創作的平台,通過人們的積極參與,她變成了一個「有人性」的溝通工具。

文化評論家Hiroki Azuma:虛擬偶像就是一個平台,人們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力,使之以自己期望的形式出現。人們可以在網絡上貼出自己的作品,傳遞自己的想法,也正是「二次創作」展現了每一個虛擬偶像IP的真正價值。

背景:

甚麼是虛擬偶像?

虛擬偶像是通過電腦圖形化和數碼技術而出來的「產物」,通過廣播、網絡等通訊傳媒與受眾交流的仿真人角色。目前,較為知名的虛擬偶像分為兩類,一類是虛擬藝人,或稱虛擬歌姬,以歌唱、舞蹈為主,被稱為第一代虛擬偶像,如初音未來;另一類則是虛擬主播,即在YouTube等網絡平台上,以動畫、虛擬的形象進行直播的主播,被歸類為第二代虛擬偶像,如絆愛。

虛擬偶像能引起人們對其產生共鳴與認同,滿足了「偶像崇拜」的條件。而虛擬偶像可涵蓋的層面相當多元,如針對特定族群而度身打造來滿足其需求,使其日漸受到各地重視。



走紅原因:

個性化與全球化


主觀因素方面:虛擬偶像一反過去「偶像做甚麼我都支持」,變成了「偶像做甚麼由我決定」,粉絲可以藉此為虛擬偶像打造個性化的歌曲並分享,拉近了與偶像之間的距離,更貼合新一代對個性和自由的追求。再者,虛擬偶像的行為幾乎完全由粉絲掌控,避免負面新聞的衝擊。有分析相信,虛擬偶像雖非真正人類,但粉絲卻能從中獲得比真人更大的慰藉。

客觀因素方面:虛擬偶像風靡全球,是因為起源地的日本動漫文化流行,提高了大眾對虛擬偶像的接受程度;另外,全息投影技術的進步,更使虛擬偶像能夠像真人般開演唱會,與粉絲進行互動形式等活動;而互聯網傳播的快速便捷,則令其可以跨越地域界限發布音樂作品,吸納異地粉絲。



影響:

減弱溝通能力+迷失自我

對於年輕人來說,能從偶像崇拜得到社會認同和情感依戀。偶像的言行會對青少年的心理、品格、學習動力和人生觀的建構發展,均產生重要影響。可是,不少評論認為,虛擬偶像只是一種無機質的假人,沒辦法表達出人類的情感,青少年對一個虛擬偶像的執着和迷戀是不設實際,是盲目的崇拜和喪失自我。

而且,虛擬角色對主人千依百順,缺乏思考能力,人類與之建立關係,是一種單向而預設的「交流」,失去與真實人類溝通的複雜和多樣性,久之會減弱青少年的溝通能力。最令人擔憂的是,當青少年沉迷幻象的美妙,若發現真實的生活與想像出現落差,便會對心理造成衝擊,甚至對虛擬世界成癮而迷失自我。



思考

未來發展與大數據


現今最受歡迎的虛擬偶像——初音未來和洛天依,形象都比較卡通,但其實虛擬偶像的發展已不止於此。

在5G、VR、人工智能及大數據的發展下,虛擬偶像已經擁有自我學習能力,能夠如真人般呈現大眾眼前。這些虛擬偶像有自己的社交主頁、有自己的個性,甚至會對社會議題發聲,可以說,與社交網絡上的KOL並無區別。

目前,已有一些品牌選擇與虛擬偶像合作,此舉不僅可以開拓年輕人市場,未來或會成為一股新潮流。

Mindmap:虛擬偶像興起的原因與影響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日本男子近藤顯彥的母親拒絕出席獨子本月的婚禮,但或許這本就不意外,因為近藤要娶的偶像歌手初音未來是個虛擬偶像,是「跨次元」婚姻。三十五歲的近藤顯彥說:「(和初音未來結婚)對媽媽來說,不是件值得慶祝的事。」儘管沒有一名近藤的親友出席他的婚禮,但依然擋不了他花二百萬日圓(約十三萬八千元)在東京一處宴會廳舉行正式婚禮。

近藤把自己當成普通的已婚男人,他的虛擬老婆每天喚醒他,並在上班前和他十八相送。近藤晚上會打電話告訴初音他將返家,而她則會把電燈打開,並提醒他甚麼時候該上牀睡覺。近藤指出,虛擬角色不會外遇、變老或死亡,「我不會在真實女性身上找到這些,這是不可能的」。

資料來源:2018年11月13日《星島日報》

多角度思考

1.
根據資料A及就你所知,虛擬偶像會帶來哪些經濟效益?(6分)

2.參考資料B,試說明虛擬偶像的出現,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同學須要從資料A的演唱會圖片,分析虛擬偶像行業的發展。在現今的科技協助下,加強了粉絲與虛擬偶像之間的互動,如一起參加活動。而且,虛擬偶像更符合二次元群體的審美,有望串連動漫、遊戲、電影、演唱會,及周邊產品開發等整條文化創意產業鏈,具有可觀的商業價值。

2.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則可。
‧盲目模仿偶像︰對虛擬偶像產生過分理想化的幻想,盲目模仿虛擬偶像的衣着打扮和行為。
‧脫離現實︰對虛擬偶像產生迷戀,甚至產生不現實的想法,最後或會因為幻想與現實出現落差,而感到失落、沮喪,影響個人心理健康。
‧失去人際關係︰與虛擬偶像的「溝通」流於表面,失卻與真實人類溝通的複雜和多樣性,逐漸減弱人們的溝通能力。
‧浪費時間金錢︰購買大量虛擬偶像商品,又或經常參與跟虛擬偶像相關活動,浪費大量時間和金錢。

學習工具


虛擬偶像 議題摘要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虛擬偶像從日本興起,近十年間風靡全球,特別在內地大受歡迎。分析其興起原因,一方面是虛擬偶像的形象能按照粉絲的意願而建立; 另一方面, 在5G、VR、人工智能及大數據的發展下,讓粉絲有更「真實」的體驗。虛擬偶像的興起,無疑是一股經濟新動力,連結動漫、遊戲、周邊產品開發,形成龐大經濟鏈,但同時有意見指,對青少年的心理造成負面影響,不容忽視。

議題相關單元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全球化

持份者

‧青少年
‧家長
‧娛樂行業
‧動畫、漫畫與遊戲發展商
‧品牌及及市場策劃
‧音樂、電影等整文化創意產業
‧科技公司

相關概念

二次元文化 Two dimensional culture(ACG)


二次元是對日本動畫(Anime)、漫畫(Comics)與遊戲(Games)的歸類總稱。傳統上,以平面的媒體所表現的虛擬角色,如漫畫或動畫中的人物,因其二維空間的本質,而常被稱為「二次元角色」,以有別於現實,因此就被稱為二次元。二次元文化的消費,主要集中在年輕人群體;隨着消費人群年齡的增長,漫畫創造的角色就會慢慢脫離對現實的認知。在日本及不同地區,由於不少青年過度的沉迷在二次元的世界,因此出現了「二次元禁斷綜合症」的心理疾病。

關鍵詞

‧虛擬偶像 Virtual idol
‧自尊感 Self-esteem
‧虛擬主播 Virtual YouTuber
‧偶像崇拜 Idolatry
‧網絡成癮 Internet addiction
‧人際溝通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粉絲經濟 Fan economy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請填寫﹚

參考資料

‧智經研究中心:「虛擬偶像」來襲 香港如何把握商機?
http://www.bauhinia.org/index.php/zh-HK/analyses/893

載自2019年10月28日《S-file通識大全》

文:時光 圖:星島圖片庫、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