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己山徑自己修
2019.10.18無痕山林做得到
由多條山徑連結起來的郊野公園,佔香港總面積約四成,其中最長的麥理浩徑今年建成四十周年,使用密度差不多是所有山徑之最。免費的天然資源,讓都市人隨時可以到後花園唞唞氣。可是近年山徑損耗情況加劇,有民間團體與漁農自然護理署合作,推行「共築可持續遠足山徑——無痕山林教育計畫」,提醒大眾多加關注自己的行山習慣,為保護大自然出一分力。
●今年是麥理浩徑建成四十周年,坊間將舉辦一系列慶祝活動。
●綠惜地球社區協作總監鄭茹蕙說香港山徑近年損耗加劇,需要多加留意。
山徑損耗 愈趨嚴重
近年行山人士逐漸醒覺,知道「自己垃圾自己帶走」,如果想再進一步保護大自然,還可以「自己山徑自己維修」!香港的郊野公園交通方便,吸引不少遠足人士前往,可是很多山徑開始「光頭」,再不補救,情況將會惡化。綠惜地球社區協作總監鄭茹蕙說,「可持續山徑」這個概念在香港比較新穎,但在外地的國家公園和台灣其實試行已久。
她解釋,本地的山徑使用率高,沙化後寸草不生,「沙士之後,遠足人士明顯增多,每逢假日,有一車車的旅行團前往西貢行山,加上近三、四年越野跑和行山比賽愈見普遍,比賽路綫又集中,如麥理浩徑,令山徑使用的密度和強度急速加劇,「參加者在比賽前又會操山練習,跑山時會踢起一些沙石,對山徑的損耗更大。」
●近年山上舉行的比賽變得密集,加劇了山徑的損耗。
●香港郊野公園風景優美,吸引不少遊人前往。
山徑受損 影響甚大
可能有人覺得,「條山徑仍然能走,有甚麼問題呢?」事實上,太多人使用山徑的結果是主路愈走愈爛。當原本的「正路」不好走時,大家就會慢慢向左右兩旁開路,結果路面愈來愈闊,闊出的部分又開始風沙化,令山徑的受損程度有增無減,造成惡性循環。「行到條路變禿,兩邊植物的根抓不住泥土吸收水分,就會漸漸枯萎及外露。與此同時,樹內掏空了,植被亦會後退。植被減少,動物也會失去容身之所。」鄭茹蕙表示,山徑水土流失本是自然現象,然而人為活動會加速損耗。此外,在氣候變化下,降雨量和密度愈來愈大,導致山徑的自然復修能力大大減弱。
港人行山習慣 加劇山徑損耗
另外,香港人的行山習慣與山徑復修有密切關係。外國的可持續山徑偏向「S形」,緩坡較多,水流衝力得以減弱,行得比較舒服。不過香港人較心急,連行山也如是,就算原本是「S形」的山徑,亦會自行開闢一條較為垂直的路。久而久之,主路便荒廢了。「垂直的路綫斜度大,大家會邊走邊抓兩旁的植物借力,令植物死得更快。」
外判維修 弊多於利
當山徑出現危險,政府就會派人維修,可惜現時郊野公園由不同的政府部門管轄,漁護署只管理五百公里的山徑。鄭茹蕙指出,除了漁護署有手作步道隊,其他部門有時會將維修工作外判。為了方便管理,外判商可能以石屎重鋪山徑,令其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而且石屎路面偏硬,行山人士容易傷關節。工程期間亦會對附近環境造成破壞。
山徑維修義工隊 應運而生
有見及此,綠惜地球與漁護署展開合作,於去年成立了第一屆義工隊。在漁護署手作步道師傅的指導下,「自己山徑自己修」。手作步道主張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附近的天然物料如泥土、石頭、枯枝等,並輔以適當器具重築山徑,避免傷害環境,當中涉及不少專業知識和技巧。
義工訓練內容包括室內課程、實地考察、實習等,亦邀請了台灣「千里步道」組織的導師主持工作坊。一眾義工在本地師傅傳授如何使用各種大型園藝工具及維修技巧後,更試過親自上陣,修復麥理浩徑的第三段。
●沙化後及長期被雨水沖刷的山徑變成坑路,容易滑倒。經維修後搭建了淺淺的梯級,方便行走。
維修山徑 殊不簡單
山徑維修並非只是單純修修補補那麼簡單,還有大量的預防工作。以旱季為例,山徑維修主要做水渠工作,如建去水溝、填坑等,用作引水、閘水,以紓緩雨季時雨水的衝擊力,「由於山徑維修是專門知識,工作非常辛苦,經常要搬運石頭,目前已沒有年輕人入職,所以義工訓練計畫亦有承傳老師傅手藝的意味。」鄭茹蕙道。
雖然人為的破壞極大,不過鄭茹蕙強調並非阻止行山人士,反而絕對贊成市民多行山,享受大自然,「沒人使用的話,政府又會想開發郊野公園來建屋了」。她希望大家都能欣賞天然山徑的好處,愛護和珍惜我們所擁有的自然之美。
●首批受訓義工大約有六十人,受訓後至今出動過四、五次。
如何愛護山徑?
‧不攜帶即棄的樽裝水及包裝食物,自己垃圾自己帶走。
‧行山郊遊切勿自己開闢新路。
‧露營或舉辦集體活動時,選擇正規營地或有維修的山徑,減低對其他地方的傷害。
‧了解山徑的歷史和狀況,關心郊野公園的發展,保護大自然。
香港山徑日
「香港山徑日」意念來自國際山徑日,藉以推廣愛護山徑及帶來的健康生活訊息。
日期:10月19日(星期六)
地點:大欖郊野公園大棠1號燒烤場
時間:上午10時半至下午2時半
活動: 「麥徑40話當年」分享會、山徑維修工具展覽示範和攤位遊戲等
費用:全免
註: 大會安排了免費穿梭巴士接送,詳情請瀏覽官方facebo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