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9.24
古學今用動畫解「禮」
古人尚禮,禮儀約束了生活各個層面,當中的規條記載在《儀禮》、《禮記》等儒家經典內。這些典籍的意涵深遠,但是密密麻麻的文言文,卻教不少人望而生畏。其實人與人的交流和來往,處處都是禮,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無法忽視的一部分。有見及此,香港公開大學田家炳中華文化中心籌辦了「中華禮儀動畫化計畫」,把典籍化為動畫,以新穎貼地的方式向公眾重現古代禮儀。
●(左起)焦韻樂、許奕敏、蔡欣桐和陳子欣花了許多心思拍攝「士冠禮」動畫。
培養禮儀 立足社會
如今談禮,可能只會與「禮貌」掛鈎,但是古時的「禮」並不單指人的修為,而是社會極其重要的一部分。今年,香港公開大學田家炳中華文化中心與北京清華大學中國經學研究院合作,開展了為期三年的「中華禮儀動畫化計畫」,將古時的禮儀帶到現代。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李洛旻博士表示,雖然現時「禮」的概念與古代稍有不同,但仍備受重視,人生各階段如大學迎新和工作,都需要以禮待人,「孔子說過:『不學禮,無以立』,學習禮儀是立足社會的基礎。希望同學接觸『禮』後,能有助將來投身社會。」
動畫重塑經典
校內十一位動畫及視覺特效課程的同學分別以冠禮、婚禮和日常禮儀為題,把艱澀的《儀禮》和《禮記》化成三條動畫短片,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向中小學生推廣源遠流長的禮樂文化。稍後日子,短片更會在網上平台發布。
禮儀動畫廊——「士冠禮」大解構
縱觀古今,「成年」都被視作人生中重要的時刻。在現代社會,我們可能會聯同三五知己,大肆慶祝一番。至於古人,他們則會為二十歲的男子舉行「士冠禮」,象徵他正式踏入社會。其中一組同學便以此為題,並採用Stop Motion(定格動畫)的形式,把周朝的冠禮重現。
1. 在成人禮開始前,冠者仍然穿着小孩子的衣服。
2. 在士冠禮中,最重要的儀式是「三加冠」,即是換上三頂帽子和相應的三套服飾。鄉中德高望重的長者會擔任儀式的主持,為冠者加冠。
3. 第一次加冠:
冠者戴上緇布冠並換上玄端服。
4. 第二次加冠:
冠者換上皮弁冠與皮弁服。
5. 第三次加冠:
冠者穿上爵弁冠與爵弁服,這是最隆重的場合(如婚禮)才會穿着的。
6. 最後的程序為「起字」,「字」就是與名字意義相近的社交稱呼。然後,冠者會穿着爵弁服外出拜見鄉親父老。
悉數還原《儀禮》內容
把一幀幀照片串連成動畫,便是Stop Motion(定格動畫),同學拍攝短短一秒,便需十張照片。雖然費時,但是大三生許奕敏、陳子欣、焦韻樂和蔡欣桐都認為非常值得,「因為士冠禮的重點是三加冠和三套衣服,人偶就好像『換衫公仔』,觀眾前後都可以看到。」製片講求創意,但也不能過分天馬行空,因為所有細節都要貼合《儀禮》的記載。同學表示,賓客的站位、樓梯的級數、大門的裝飾等,都經反復修改,深怕違反文獻內容。即使當中的細微處只有專家才能分辨,也絕不馬虎,期望能借助動畫,加深大眾對中華禮儀的印象。
●公仔的骨架由鐵綫扭成,身體各部分則為泥膠。
除了「士冠禮」外,另外兩組同學以《禮記》和《儀禮》作藍本,拍攝了兩條2D手繪動畫。
①日常禮儀
主角玲玲與小公主帶領觀眾認識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禮儀,場景設定在班房、美術室、操場與小食部。玲玲在小公主的提醒下, 終於學會了不要插隊,發問前需起立與舉手,以及不再把利器指着旁人的道理。
②士昏禮
影片以誇張逗趣的風格,展現了古代婚禮的「六禮」,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與親迎,呈現了古今婚禮的不同。
古代禮儀講堂
或許同學都對《儀禮》和中國的禮樂文化感到陌生,就讓我們來多了解一下吧。
1. 《儀禮》是甚麼?
是一部記載上古禮儀的典籍,記載了周代由天子到士大夫等各階層的人,一生人經歷的重要儀式,如冠禮、婚禮、鄉射禮和鄉飲酒禮等。
2. 《儀禮》有甚麼特別之處?
《儀禮》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上古禮儀的典籍,可說是中國禮儀書的根源。然而它卻因為難讀和沉悶,一直被大眾忽視。
3. 古代的「禮」指甚麼?
在古代,「禮」的觀念很廣泛,整個人生、社會、生活都是禮。除了一般的待人接物,祭祀、飲食、賞罰、教育、甚至是胎教,都是禮的一種,可說方方面面都是禮。
4. 在古時,「禮」為何重要?
對古人而言,「禮」非常重要,如果一個人善於禮,他可以做官。當國家有祭禮時,士大夫亦要在典禮上輔助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