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大20萬元研發 情緒卡及臨時工配對App
2019.09.09
2019.09.09
愈來愈多大學畢業生選擇創業,公開大學應屆畢業生何憬沛在教育機構擔任兼職導師時,留意到自閉學童無法順利表達情緒,便萌生(1)製作一套情緒學習卡,以圖畫表達抽象的情緒概念,教導學生訴說及認識情緒,情緒學習卡推出半年,已售出逾五百套。
另外,有公大學生在任職俗稱「炒散(2)」的臨時工中獲得靈感,編寫臨時工的手機應用程式,以酒店及其他飲食機構,配對優質及有經驗的臨時工,兩者均獲公開大學資助十萬元作研發。
字詞解釋
(1)萌生︰開始發生。
(2)炒散︰做散工。
文化知識
魂魄、精神、心識
有公大學生在任職俗稱「炒散」的臨時工中獲得靈感,提到「靈」,就會聯想到魂魄、精神、心識。其實,這些具有不同意涵的詞語,都指涉同一外延事物。
首先是「魂魄」。中國人相信人有「三魂七魄」,分別指身心的不同功能。「三魂」的名字分別是︰胎光、爽靈、幽精。「胎光」是人的主神,若失掉了胎光,人就只剩下行屍走肉了;「爽靈」是指人的機敏程度;「幽精」決定人的情愛、性取向,甚至是生育的能力。至於「七魄」,就包括新陳代謝、免疫系統、呼吸系統等能力。
其次是「精神」。道家有所謂「上藥三品,精、氣、神」之語,後來又把「精神」獨提為一詞。《莊子.刻意》說人的精神有如寶劍,不可輕用,又云︰「精神四達並流,無所不極,上際於天,下蟠於地,化育萬物,不可為象,其名為同帝。」
至於「心識」,是佛家之語。「識」是指認識的能力,佛家唯識宗有「識分說」。
初有二分之說,就是「見分」和「相分」,例如我看一隻杯,杯是相分,能看的是見分。後來又增加了「自證分」而為三分之說,即指能反省到見分和相分的認識能力。然而,能反省到這個反省,總有一個能反省的源頭,而不作無窮後退,那便是「證自證分」。這便成了四分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