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電子道路收費僅限「中環核心」
2019.05.22

時事論壇

能源科技與環境+今日香港

新聞事件

「電子道路收費先導計畫」最新文件顯示,政府擬收窄收費範圍,將原先的金鐘及上環剔除,僅限「中環核心區」。據悉,當局礙於當區的反對聲音太大,故作出讓步,在中環最擠塞道路試行,爭取各界支持。然而,有團體擔心,車輛轉移在收費區外行駛,或會將塞車問題擴至金鐘及灣仔一帶。



支持

香港汽車會會長李耀培:中環擠塞問題一直沒辦法解決,而年初中環灣仔繞道通車,給駕駛者有替代道路選擇;有電子道路收費就可要求政府做多些,包括大增停車場及轉乘設施,並加建行人天橋等,做到人車分隔,同時區內要設立臨時上落區,否則車輛隨處上落客及貨物,亦會構成塞車。

健康空氣行動行政總裁馮建瑋:政府應盡快推行電子道路收費,私家車車輛每年增加,各區不少道路已難以應付,收費計畫通過經濟誘因,可減少私家車及貨車進入特定的繁忙路段,紓緩交通擠塞,同時減少車輛排放二氧化氮及二氧化碳等污染物。

反對

公共運輸研究組發言人鄭衍祺:政府將收費範圍劃得太細,只會將車流逼至圍繞中環外圍,甚至逼上半山,轉移至鄰近道路;不少在路上等老闆的「公司車」及上落貨的貨車,屆時會在收費區邊緣停泊,令周邊更擠塞。

民主黨中西區區議員吳兆康:政府至今仍未就計畫公布收費準則及水平,更欠缺完善的交通配套;運輸署指半山是替代路綫,擔心會將空氣污染及塞車問題搬上半山。

其他建議

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首席講師侯道光:參考新加坡的做法,只有緊急車輛獲豁免繳費,其餘所有車輛均須收費,以減少行政費用,亦避免造成不公平問題;將收益成立基金,以改善道路交通安全,部分可作增加市民的交通費津貼。

珠海學院商學院院長何濼生:按駐區時間收費,把收費跟擠塞成本自動掛鈎;道路愈擠塞,每輛車滯留區內愈長,收費就愈高。自動按擠塞情況調整收費,毋須假手於人的判斷,會非常暢順地適時調整。

想一想

「電子道路收費」是否最有效改善交通擠塞問題?

載自2019年5月22日《S-file通識大全》

文:何震鋒 圖:星島圖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