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5.10
這個下午,聖公會李炳中學內歡聲笑語不斷,原來這天是「STEM × 語文」同樂日,是「香港科學節2019」節目之一,邀請區內小學生及家長參與,設有多個攤位遊戲與跨學科工作坊。同學們搖身一變,成為法證先鋒;又會戴上防護眼罩,化身小科學家,帶領小學生領略科學的奧妙。
夥拍科學機構 動員全校
活動雖然在中學校園內舉行,但規模卻一點也不小,設有二十三個攤位遊戲與八個跨學科工作坊,得到香港理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跨領域學部、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世界自然基金會等大型機構支持。工作坊十分多元化,包括設計手機APP、潛望鏡DIY、電力與魔術、自製香味橡皮擦等。
內容雖由老師制定,但是同學們也熱心參與籌備工作,以科研為主的攤位和工作坊分布校內,分為「環保探索開心之旅」、「文化體藝創意之旅」和「科研成果分享之旅」三條路綫,參加者可按自己興趣參觀。
學校一直鼓勵同學參加各類型的創科賽事,除了香港區的比賽,曾遠赴德國、台灣、美國等地參加其他的大型比賽。副校長勞惠昌表示,活動結合了STEM與語文元素,希望讓學生和家長有機會了解課程以外還有許多東西好玩,將來能朝着自己的興趣發展,「期望此學習模式能提升學生們自主學習的興趣,促使他們建立目標。」
引領小學生 探知生命科學
同學在同樂日中,能夠把課堂所學的知識應用出來,如大家經常聽到的「DNA」,隱藏在這三個簡單的英文字母背後的知識,屬專業範疇,亦甚為抽象,但在「Fruity DNA」工作坊內,參加者可以嘗試親自提取士多啤梨的DNA,學習與細胞有關的生物學知識。實驗期間,負責老師與學生大使都詳細地解說實驗步驟背後的原理,從旁指導,助參加者逐步完成實驗。原來不只人類有DNA,植物也有,一眾參加者都大開眼界。
學生大使 活學活用
工作坊主要由學生大使負責主持,他們手勢純熟,示範不徐不疾,年紀輕輕,已儼然一位小生物學家。兩位中五級的學生大使級張淑津與曾子皞,二人同修讀生物科,課堂剛好在學習DNA的課題,工作坊正好讓他們學以致用。曾子皞在二○一七年曾經聯同十五位同學,代表學校出戰於美國舉行的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競賽,並獲得銅獎,「因為是關於DNA,所以我比較熟悉,可將自己已有的知識教給別人。」
DNA對參加的小學生來說略顯艱深,因此二人在指導時,要倍花心機,他們不約而同表示,工作坊能訓練他們的溝通技巧。張淑津認為:「平時沒有太多教小朋友陌生課題的機會。」曾子皞指出:「我能學習如何和小孩子相處,當他不主動時該如何引領他投入到入活動當中。」
法證先鋒 專業搜證
除了與生物科學有關的工作坊外,同樂日還有許多把生活與科技結合的活動,新奇有趣。「法證先鋒」攤位內,同學們穿起實驗袍,模擬法證人員,將搜證過程搬到課室。參加者只須以指尖沾上凡士林,法證同學會以利落手法取證,以爽身粉和膠紙套取指模,原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也可成為搜證法寶。體驗過後,還可取回印有自己指紋的卡片作留念。
走馬燈工藝與科學原理
走馬燈是傳統的中式燈籠,古時人們常於中秋與元宵佳節掛起走馬燈,張燈結彩的場面,相信大家在古裝劇中也能略知一二。在「走馬燈工藝坊」中,同學們可以製作屬於自己的走馬燈,還可認識熱能對流原理,原來風速、氣溫、以至扇葉的大小、角度和數目都會影響走馬燈轉動的速度。
●點上蠟燭後,走馬燈便會轉動(如紅綫示)。
AR、全像投影 喚醒保育意識
攤位「生動北極」利用了AR技術,生動地介紹棲息於北極的動物。只須把平板電腦對準地毯,各種活靈活現的動物便會躍現眼前。現時全球暖化日益嚴峻,若不想極地的動物在不久的將來淪為電子屏幕上的虛擬影像,便要從日常生活中出發,保護環境,莫要遲疑。
有蓋操場上的大型互動攤位「地球時光機」,以全像投影技術,揭示與氣候變化有關的數據,例如大氣二氧化濃度、全球溫度、冰川質量等,氣候異變的狀況,一目了然。各種大受歡迎的攤位和遊戲裝置,讓同學們在遊戲中了解氣候異變與個人的關係,促使他們從自身行為着手,紓緩氣候異變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