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4.29
封面專題
今日香港
主題:生活素質
答案︰A
解說
本年度政府預計撥款1,240億港元於教育,其次為社會福利972億、衞生886億,基建費用則預算791億。
近月急症室人滿為患,香港醫療體系問題再引熱論,而且社會基層生活困難,但港府新一年度《財政預算案》「派糖」措拖縮水,施政未能針對社會問題根源,福利政策引人詬病;另一邊廂,基建開支有增無減,港珠澳大橋、沙中綫屢屢超支,單是「明日大嶼」計畫初步估算成本至少5,000億,遠超福利撥款。政府掌控庫房,公帑是否用得其所?
何謂福利社會?
香港奉行「小政府大市場」理念,鼓勵以市場機制分配資源,但自由市場有其限制,政府有責任干預市場,重新分配資源支援弱勢。所謂「福利社會」基於社會平等信念,政府以稅款平衡市場,撥款扶助有需要人士。福利政策固然有利有弊,反對者強調,過高稅率和福利一來加重政府財政負擔,二來又減低人民自力更生的動力,依賴福利維生,窒礙社會發展,過度干預市場又會扼殺社會自由經濟空間。
《預算案》主要社福政策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二月底公布的新一年度《財政預算案》,一如大眾所料,政府強調「審慎理財」原則,面對社會日益嚴重的貧窮問題,預算案未有提出長遠解決良策,利民紓困的即時福利措施開支亦比去年減逾三成。以下為主要福利政策:
‧向領取綜援、高齡津貼、長者生活津貼或傷殘津貼的人士發放額外1個月津貼;
‧寬減2018-19課稅年度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75%,上限20,000元;
‧一次性提供額外1,000元長者醫療券金額,累積上限提高至8,000元;
‧向有需要學生發放一次過2,500元津貼;
‧撥款200億元購置60個物業,供營辦130多項社福設施;
‧增加500個安老院宿位和300個資助日間護理名額。
審視公帑支出:扶貧與基建
「派糖」福利 無助紓困
根據扶貧委員會公布的2017年香港貧窮情況,全港貧窮人口達137.7萬(政策介入前),創九年新高,而貧窮率高達20.1%,平均五個港人即有一人屬貧窮人口。基層市民在物價高企的香港生活艱難,衣、食、住、行、醫療支出甚巨,但預算案着墨扶貧篇幅少,針對基層的短期「派糖」由「三糧」削至「雙糧」,而現金津貼僅杯水車薪,即使增加500個安老院宿位,但輪候名冊實際多達數萬人。
社福界的邵家臻和民協副主席何啟明均指政府無針對關鍵問題,例如推行全民退保;此外,撥款200億元購置60個物業,價格遠高市場,更有利益輸送之嫌。
基建支出 有增無減
港府於社會福利項目堅持量入而出,「應使則使」,但投資基礎建設倒不惜大灑金錢,政務司司長張建宗透露未來十年,政府在基建總投資將超過一萬億元,項目包括「明日大嶼」人工島、三跑系統、房屋發展等。觀乎政府近年大型基建項目如沙中綫、高鐵、港珠澳大橋等一一超支,部分工程質量更出現問題,使用率亦遠遜預期。儘管投資基建或有利未來,兼可創造就業,但庫房開支側重基建是否「用得其所」?
發展基建 利與弊
利:推動都市發展
基建並不單指運輸項目,同時泛指便利社會民生的設施,如水務、通訊、電力等。施工期間或影響附近民生,但大部分基建長遠而言有助改善城市生活質素,促進都市發展。城市基建完善,同時有助提升本港競爭力,吸引外資,刺激經濟。
利:創造就業經濟
大型基建依賴財力物力,也靠人力,香港同時推行多項基建計畫,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尤以工程界最為「吃香」;經濟學上,「凱因斯模式」提倡政府擴大開支創造就業,因而市民消費增加,零售等行業皆有所益。
弊:掏盡庫房 效益不彰
發展基建有利亦有弊,處處大興土木,影響環境生態,勞民亦傷財。香港近年不少基建項目均被指不符效益,如高鐵和港珠澳大橋使用量偏低,隨時虧蝕,浪費大額公帑,淪為「大白象」。
而多項基建同時展開,有機會掏盡港府庫房,加重財政負擔,若經濟逆轉,政府無力填補開支,下一代將要揹上債務,激起社會矛盾。
小結
促進社會發展僅得基建一途?
政府願意投放數千億,甚至萬億元填海造地,卻連年未有擴充社會福利經常性開支,僅期望以「派糖」短暫紓困,例如民間近年力倡「全民退保」,公帑支出遠少於動輒千萬億元的基建。政府迷信基建有助改善生活,卻不能忽視社會福利也是「基礎建設」的另一面向,醫療、教育、住屋種種皆關乎港人生活和質素,左右香港持續發展的前景。
Mindmap:公帑何處去?
參考資料
‧守護大嶼聯盟
http://www.savelantau.org
‧2019-20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案》
https://www.budget.gov.hk/2019/chi/index.html
學習教材
議題分析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香港社會貧窮問題日益嚴重,但當局的社福政策只以短期紓困為主,無助解決長遠結構問題;但另一邊廂,政府不斷注資予基建發展。庫房有限,社福與基建皆有助改善生活質素,兩者應如何取捨?
這議題包含哪些相關概念?
(例)
全民退休保障計畫 Universal Retirement Protection System
「全民退保」意指市民達退休年齡後,毋須經濟審查就可從政府取得固定金額應付生活。社會研究退保多年,制訂多款供款方案,但政府認為計畫將構成長期經濟負擔和赤字,不能持續,故一直拒絕落實。
明日大嶼願景 Lantau Tomorrow Vision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2018年度《施政報告》中提出發展大嶼山,計畫名為「明日大嶼願景」,項目包括研究分階段建造人工島,增加土地供應。由於計畫造價高昂,又未經公眾諮詢,加上填海破壞生態等問題,引起社會激烈反對。
試舉出與議題相關的關鍵詞。
(例)
‧基建 Infrastructures
‧社會福利 Social Welfare
‧港珠澳大橋 Hong Kong-Zhuhai-Macau Bridge
‧大白象 White Elephant
‧競爭力 Competitiveness
‧經常性開支 Recurrent Expenditure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請填寫:
這議題是否重要?其發展有何影響?
請填寫: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城西關注組發言人表示,「明日大嶼」願景牽涉百多萬人的交通需求,應配合一個全面的交通評估,並向當區居民交代可能會造成的影響。他批評,政府倉促提交區議會,亦沒有諮詢當區居民。而守護大嶼聯盟代表亦質疑,政府沒有實質數據支持興建人工島的需要,並促請區議員做好把關,勿讓政府強推計畫。
守護堅城聯盟則表示,現時港島區即使有3條過海隧道、渡輪及港鐵,但交通亦非常擠塞,而人工島可容納逾百萬人,卻只有一條隧道及港鐵接駁,認為將摧毀當區居民的生活。
資料來源:摘自一則新聞7-3-2019
資料二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願景」,研究分階段填海興建合共約1,700公頃的多個人工島,可提供26至40萬住屋單位,供70至110萬人居住,其中七成為公營房屋。林鄭月娥表示,政府會依照增加土地供應、運輸基建先行、推動經濟發展、提升環境實力和增加休閒設施這五項政策方針作出投資,為香港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巿民安居樂業燃點希望。政府會馬上研究在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分階段填海,爭取於2025年展開首階段填海工程,預計首階段住宅單位可於2032年入伙。
資料來源:摘自一則新聞10-10-2018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一,指出香港政府的兩項施政問題。(4分)
2.解釋政府推動「明日大嶼」計畫時,不同持份者間可能引發甚麼衝突。(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兩項施政問題:1) 推行政策前未有諮詢公眾、2) 交通規劃不妥。
2.同學宜把不同持份者關注的議題和價值觀分類,再配對解釋。
‧政府與市民間會有衝突:「明日大嶼」關乎公帑應用和社會發展方針,市民不滿政府欠缺充分諮詢推行政策,草率運用公帑,填海後土地運用又可能牽涉利益輸送;
‧政府與保育人士之間會就填海議題有衝突:保育人士質疑政府低估填海對海洋生態的影響;
‧政府與受「明日大嶼」計畫影響的市民有衝突:「明日大嶼」計畫只設計一條隧道及港鐵連接港島和人工島,市民擔心人工島建成後,人口增加影響通勤。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資料二
2013年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與港大團隊提出全民老年金方案,認為只要政府成立500億起動基金,便可為年老長者提供每月固定金額的養老金,惟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曾表明「政府不會推行全民退保」。今日羅致光出席電台節目,被問到政府為何拒絕「全民退保」,但願意動用四、五千億填海,羅致光認為,「明日大嶼」屬長遠投資,所花不能和全民退保相比;因為全民退保一旦開始,其經常帳目已經有赤字,而且赤字將會逐年累積增加。被問到會否掌握更多數據以釋除公眾疑慮,羅認為多重諮詢討論才推出,「呢啲叫做議而不決」,所以要掌握分寸。
資料來源:摘自一則新聞15-10-2018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一,描述香港由2016年至2036年間推算的人口特徵趨勢?(6分)
2.「落實全民退休保障對社會弊多於利」,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這看法?解釋你的答案。(10分)
建議答題方向
1.香港面臨人口老化問題。2016至2026年間,65歲及以上人口增長超過五成,直至2036年,老年人口更增加一倍。同學要留意「老年撫養比率」,意指65歲及以上人口數目相對每千名15至64歲人口的比率,直至2036年,平均每兩名15至64歲人口須撫養一名65歲及以上的長者。
2.題目要求同學表明個人立場,並從不同角度分析落實全民退休保障的利弊,同學可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弊多於利
‧加重財政負擔:人口明顯老化,如未來經濟衰退,持續的全民退休保障或會令政府陷入財政危機,甚至改以提高稅率以應付龐大開支;
‧減低自力更生的意欲:政府承擔退休保障,開福利主義大門,市民過分倚靠政府,減低工作意欲。
利多於弊
‧解決老年貧窮問題:香港貧窮長者超過30萬,退保有助應付開支,改善長者生活質素,並減輕家人撫養財政壓力;
‧樹立管治威望:政府牽頭推動退保,承擔養老責任,能紓緩社會矛盾,建立威望。
載自2019年4月29日《S-file通識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