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背後
2019.03.12

靈魂畫手

  「繪本」,繪圖為書之根本,以圖表意已不簡單,繪者作為繪本背後的靈魂人物,須要透徹掌握如何以圖畫說故事,如果談論的是全球化議題,更是一門大學問。繪本作家Tina Ko(右圖)卻樂於向難度挑戰,去年與樂施會合作,出版教育繪本《妖怪吃掉我的家》(下稱《妖怪》),利用畫筆解說氣候暖化,建構出寓意深遠的世界。

 

教育繪本創先河

  樂施會最近出版了「世界小小公民」系列教育繪本,《妖怪》為其中之一,系列希望鼓勵兒童關注貧窮、平等、氣候變化等議題,期望他們能肩負起世界公民的責任。在此以前,香港並未出版過同類繪本,是故今次既別出心裁,亦殊有意義。

 

文、圖互相遷就配合

  有別於文字書由作者一手主導,繪本的創作過程相對繁複。Tina表示,她先要消化故事文本,再繪畫storyboard,畫作與文字作者陳凌軒多次作出調整,Tina說:「幸好作者多以文字遷就插畫,不然便要大費周章修改。」此外,《妖怪》為年約五至九歲的孩子而設,因此兩名主角都要符合這個年齡設定,「書本的大小亦體現了創作人的用心,討論繪本的尺寸時,歷經多番討論,既要為閱讀的小朋友考慮,亦要為伴讀的大人設想。」

●書本的闊度大概相等於小孩的三隻手掌,他們亦能輕鬆翻閱。

 

繪本三要素

  Tina認為一本出色的繪本應有三個重要的元素:

①要有一個貫穿全書的訊息;

②畫面能流暢地交代故事;

③可給予讀者驚喜。

  集合這三大要素,便能稱得上是上乘之作。


角色設定 吸取小朋友意見

  人物是繪本中的重中之重,Tina投放了不少心思在人物設定之上。妖怪貫穿了全書,但她筆下的妖怪,非但不兇惡,更帶點調皮,讓人不禁莞爾。為了符合小朋友的喜好,Tina特意詢問了朋友子女的意見,嘗試認識他們眼中的妖怪,並且了解怎樣的妖怪才不致他們害怕。

  「我發現他們喜歡古怪的髮型,也喜歡軟綿綿、毛茸茸的東西,而且特別在意角色的鼻孔。」有見及此,Tina為黑色妖怪賦予了一個標誌性的小動作──挖鼻孔,另外,黃色妖怪的形象原本略顯平凡,吸取小孩子的意見後,為它添上濃密的眉毛,使它的輪廓更為突出。雖然書中的妖怪同為災害的化身,但災禍的源頭不一,為此,Tina特意挑選了紅、黑、黃等對比分明的顏色來作妖怪的主色,突出它們不同。

  在設計妖怪的形象時,Tina原來有另一重顧慮,「迪士尼與宮崎駿的動畫已創造出許多受小朋友歡迎的妖怪,所以也怕會與它們相撞。」為了避免太過相似,她花了不少心思,苦苦思索下,最終才能得出既有童趣又顯獨特的效果。

 

 

小孩愛圖畫 細節要豐富

  Tina指出,閱讀繪本時,小朋友與大人的側重點不同,小孩多會先被圖畫吸引,然後才看文字,而他們尤其喜歡留意圖畫中的各樣細節,所以她畫圖時倍花心思,「我在繪畫妖怪摧毀農田時,會留意農作物的品種與第三世界國家出產的是否符合。」Tina亦會從男女主角身上的細微處着眼,曾思忖男主角是否需要佩戴眼鏡;女主角方面,由於她住在陽光充沛的第三世界國家,所以設定髮色較淺且赤足的形象。

  Tina也花了大量心血描繪故事中段出現的殘舊大廈,她參照了現實中唐樓的狀況來繪畫窗花與簷篷上的鏽迹(上圖),笑指自己「畫到抽筋」。付出許多精神和時間,這些細節令角色更貼合故事設定,連每個情景都有細心考慮,繪本自然顯得豐滿而生動,畫面亦更豐富。


情節轉折 用分鏡醞釀氣氛

  繪本依賴圖畫來展現起承轉合,如何以構圖呈現故事架構並保持閱讀節奏,是製作繪本的關鍵,Tina特別提到了分鏡技巧,「當須要交代故事的改變與轉折,或者希望表達層層遞進的意思,便會運用畫面切割和分鏡。」

  書中結尾的關鍵場面,便用了此手法。分鏡畫面刻畫了主角表情與動作的變化,Tina形容:「畫面好像引領着讀者跟隨主角步伐,一步一步前進。」(上圖)讀者彷佛與男主角一同經歷掙扎與猶豫,此手法也能使繪本的格式更趨多元,富張力與氣氛的畫面亦教讀者驚喜。Tina花了不少心思來構想以上的情節,希望分鏡技巧能與故事情節能相得益彰,使作品的寓意得到昇華。

 

顏色對比鮮明 上色「先苦後甜」

  小朋友普遍喜歡七彩顏色,所以《妖怪》雖然說的是嚴肅議題,但亦是繽紛的繪本。為了使圖畫對比鮮明而不顯突兀,Tina盡量只用幾種色調來建構畫面,特別是藍與黃兩色,男女主角的衣着亦分別為這兩種顏色,當二人一同出現時,顯出強烈的對比,但畫面仍不失和諧。

  「上色方面,我喜歡先苦後甜的方式,較複雜的場景,例如每隻妖怪的出場和分鏡畫面,我會先繪畫。」至於屬過渡性質的場景,她則會留待較後時間處理。

 

望能喚起讀者行動

  《妖怪》的主題為氣候異變,Tina卻不希望作品只是空談極端天氣帶來的禍害,「希望教育繪本能喚起大家的行動。」因此,她在角色設定、表現手法、用色等方面都費盡心力,望讀者閱後能體會到箇中寓意,不論是小朋友讀者或是大人,都期望他們能夠為保護地球村出一分力。

 

 

●《妖怪》眾多圖畫中,Tina最喜歡這一幅。Tina自言自己「走感情路綫」,特別喜歡描繪角色沉思的姿態,她特意只畫出男主角的背影,不見五官,情感卻更顯細膩。


繪本推介 Tina向讀者推介她心目中的出色繪本:

桑貝(Jean-Jacques Sempé)作品

  桑貝是Tina最喜歡的繪本作家,差不多有齊他所有作品,幾米亦深受他影響。桑貝是世界級插畫及繪本大師,《小淘氣尼古拉》系列(左圖)是早期的成名作,他擅長用淡雅色彩與細緻筆觸,搭配簡單的文句,描述出最單純的人性價值,觸動人心。桑貝對法國與西方社會變遷觀察入微,也定期為美國的《紐約客》雜誌繪製封面。法國媒體盛讚桑貝是集哲學家、社會學家、小說家與詩人於一身的畫家。

 

《I Want My Hat Back》 繪著:Jon Klassen

  這本主題清晰且叫人驚喜的作品,繪本的主角是一頭遺失了帽子的熊,作者以直白的方式描述了牠尋找帽子的過程,雖然內容看似無聊,其實繪本不一定要曉以大義、發人深省,「過癮」、「得意」也可以是繪本的重心。本書的結局在此賣個關子,教人意想不到,留待讀者自行發掘。

 

《Shadow》 繪著:Suzy Lee

  本書沒有文字,以圖畫來呈現一位女孩如何與影子玩樂,影子在她眼中猶如一個又一個玩伴,它們伴隨着女孩進入幻想世界。作者採用了跨頁的形式來表現主角天馬行空的想像,上頁交代了實際的情形,下頁則是小孩子的想像,以黑、白、黃三種顏色譜寫出一段女孩與影的隨想曲,可見Suzy Lee澎湃的想像力,「創意原來就是如此簡單」。

 

插圖例子:樂施會提供

文:盧乙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