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6
時事論壇
公共衞生
新聞事件
公立醫院逼爆,流感肆虐時更是雪上加霜。面對醫護人手不足,有建議降低海外醫生來港執業門檻,以紓緩情況。目前海外醫生可從兩個途徑來港行醫,一是參加執業試並完成一年實習,便可取得資格在公營或私營醫療市場工作,若持有相等於香港醫學專科學院的專科資格,則可申請豁免六個月駐院實習;二是經醫管局招聘,以有限度註冊方式免試到公立醫院工作,為期三年,到期可續約,由醫委會審批,期間只能受聘於公立醫院或本地兩所大學醫學院。坊間就應否放寬海外醫生來港執業門檻,有不同意見。
支持
行政會議成員林正財:香港回歸前,容許英國、愛爾蘭或認可英聯邦地區的醫學學位持有人,或任何獲英國醫務委員會承認資格的人免試來港執業。近日醫學界提出重啟舊制,可於改良後推行,如經主要的醫學團體討論,再由醫務委員會決定,按地區訂立一份海外醫學院認證名單,允許在名單學府畢業的醫生免試於香港執業。本港醫生受英式醫學培訓,故英國、愛爾蘭、澳洲一些名列前茅的醫學院可納入首批認可名單。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應積極招聘海外醫生,同時應確保其水平與本港畢業生一致。若海外醫生具專科資格,其試後實習期仍有下調空間,甚至可免除。而有限度註冊方面,讓海外醫生在公營醫院執業三年後,再由相關機構評估表現是否及格,才批出正式執業牌照,既可免卻重複溫書、考試及實習的時間,取得執業資格後毋須只在指定機構工作,自由度更大,亦能吸引更多人申請。
反對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放寬海外醫生來港執業門檻,未必可即時處理到醫護人手問題,前綫醫護人員對此也恐怕未有共識,而本屆政府早前已將海外醫生的聘用年期由一年增加至三年,醫管局已通過措施增加前綫醫護人手。
醫學會副會長林哲玄:不應完全豁免實習,因為醫生須熟悉香港的本土疾病及接觸其他專科,即使日後私人執業亦有機會遇到非其專科問題,實習是保障醫療水平,再減少實習時間的空間不多。公院人手不足涉及不能挽留人手及服務量超負荷等問題,討論豁免實習來增加人手是失焦。
其他建議
立法會議員張宇人:應先放寬港人子女在海外讀醫,並在當地成為醫生的人回流,不一定會對本地醫生利益造成影響,而他們懂廣東話,具語言優勢;建議當局可讓他們返港在公立醫院工作五年,免除考試,以紓緩現時公院人手不足的問題。
杏林覺醒發言人黃任匡:現時並非不夠渠道引入海外醫生,根本問題在於本港公營醫療機構工作環境不理想,若醫管局繼續管理不善,政府繼續不投放更多資源,情況只會愈來愈差,難以吸引海外醫生來港執業。
想一想
你同意「放寬門檻會令香港醫療水平下降」的看法嗎?試解釋。
載自2019年3月6日《S-file通識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