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1.28
封面專題
現代中國+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全球化
主題: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人際關係+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
答案︰E
解說
簡單而言,ABCD四項都是內地農曆新年(春節)的基本開支。因為重面子而不想失禮的人際關係,不少內地網民表示,過農曆新年的花費異常巨大,不少人要花掉數個月甚或半年的工資去過節,所以有「小孩想過節、成年怕過節」之想法。
農曆新年是華人社會的一大節日,重視一家人團圓度新歲,因此,不少離鄉別井、長年在外工作的民眾,都會回家鄉過年,有留意新聞的同學,對「春運」的現象應該不會陌生。因應春節而來的除了春運,還有另一新名詞,就是「春劫」。你知道是甚麼嗎?
團圓佳節變經濟活動
由過農曆新年而衍生的經濟活動,如涉及交通運輸的「春運」、辦世界各地的年貨、封利是而使用電子貨幣及信用卡等等,數以千萬元計。
在宏觀而言,這些都是全球經濟化的一部分;微觀而言,隨着商業化擴張及中國人的傳統面子文化心態,使本來家庭團聚、朋友聚會的佳節,變成對很多人而言是個令人叫苦連天的難關,不少內地或華人地區的民眾,可以在數日內把多年的積蓄花掉,成了「節日奴隸」(節奴),尤其是內地一些基本生活成本已極高的大城市,人們更是吃不消,難怪有內地網民直指春節是「春劫」。
春節過度消費原因
1.全面小康到富裕
中國已經是現今全球第二大的經濟體系,2017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GDP)已超過12萬2千多億美元,僅次於首位的美國。即使在被認為增長放緩的2018年,全國經濟仍有6.6%的增長,增幅仍然高於大部分歐洲或亞洲等國家。
內地高速增長的國民收入,令民眾擁有相對地較高的物質性的生活素質,特別是沿海地區的一二綫城市,如上海、南京、廣州等。同時,絕大部分鄉郊地區亦達致高於溫飽的小康程度,消費力增加。
2.消費主義盛行
隨着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推行,開放改革四十年以來,外國品牌及奢侈品,如高檔化妝品、黃金鑽飾、名車遊艇等,大量向中國這個龐大市場傾銷,而一般消費品物價亦隨自由市場不斷上升。
社會上,不少人通過消費以獲得快樂和滿足感,而團圓晚飯、換新衫、辦年貨,全部都是春節各類「避無可避」的支出,當中,上班族或年輕人亦會在農曆新年期間炫耀紅包(利是)、新衣或電子產品等。對一些商戶而言,寓意驅走妖邪的炮仗、煙花、敲鑼打鼓,還有舞龍、舞獅、舞麒麟等項目,都是過春節時花費不少的指定開支。
3.大眾傳媒渲染
每到年尾時候,大部分商家都會通過不同的大眾媒體(包括網絡)制訂廣告策略,營造農曆新年需要購買新產品的感覺,鼓吹「去舊迎新」的盲目消費心理。例如,不少商品改以農曆新年的特別版作包裝,以求「應節」或迎合要「意頭」的顧客的心態,如可口可樂出品印有祝賀字句的特別版飲品(見圖),而百事可樂則推出一系列的利是封、揮春等贈品,配上「祝你百事可樂」的字句。
此外,明星效應亦有一定的影響,如智能電話的廣告以日韓偶像作為代言人;不少「港式」賀歲片推出相關產品發售,務求將該商品打造成為春節「必買」的潮流消費指標。
4.炫耀及面子文化
根據新年傳統習俗,年初一先由晚輩向家中長輩行禮,家人互相拜年後才出外與朋友拜年。而在「拜年」時會特別講究「意頭」,比如要換上新的紅色擺設、穿紅色的新衣服、要講好意頭的說話。
不少人為了「意頭」或面子的關係,會選擇全家人吃一頓寓意豐衣足食的團年飯或春茗,取其「有餘」之意思;可惜,餐桌上的食物往往因過多而吃不消,造成大量廚餘出現,對可持續發展造成不良的影響。反過來說,因為薪酬微薄或面子問題而選擇不回家過年的現象,近年亦有上升之勢。
5.個人因素:自尊感
就個人因素而言,不少人因大眾的目光而不敢逆這股消費潮流。當中更有不少人是互相鬥富炫耀、相互攀比,以此增加個人的自尊感,同時,亦有不少人因看重人情、關係而不得不給分量「厚厚」的紅包,增加經濟壓力。
Mindmap:農曆新年消費現象剖析
參考資料
‧春節變春劫 網友吐槽過年帳單(午間新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uq_A8HIr6c
‧吐槽春節的那些事兒《春劫》
https://www.iqiyi.com/v_19rrl8pd04.html
學習教材
議題分析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農曆新年是華人社會的一大節日,家家戶戶開心度新歲,但今時今日的「春節」竟變成「春劫」,探討消費文化及個人因素如何將春節變質。
這議題包含哪些相關概念?
(例)
節日商業化 Commercialization of festivals
即社會大眾在物質主義及商業化的影響下,將不少節日內的消費活動擴大,例如中秋節時要以月餅送禮、農曆新年要食一頓豐盛的團年飯等,令節日的真正意義未能彰顯。
感性消費 Perceptual consumption
意指重視個人感受而非考慮商品實用性的消費模式。
炫耀性消費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藉消費炫耀個人品味、財富和獨特個性,從而獲得別人尊重和個人聲譽的消費模式。
節奴 Festival slave
內地網絡用語,指在重大節日因大量消費及交際而飽受壓力的組群。
試舉出與議題相關的關鍵詞。
(例)
‧生活素質 Quality of life
‧身分認同 Identity
‧家庭聯繫 Family ties
‧傳統習俗 Traditional custom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請填寫:
這議題是否重要?其發展有何影響?
請填寫: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傳統文化內涵缺失
喜滋滋揣着年終獎回家過年,年過完了,身上也如被洗劫一番。上班首日,許多白領感慨春節開銷巨大。對於許多白領發出的「春節」變「春劫」的感嘆,知名文化學者胡野秋認為,這反映了現代人對春節傳統意義的誤讀,「春節本是闔家歡聚的節日,最重要的文化因素是歡樂和交流,現在卻承載了太多經濟因素。」
胡野秋說,一方面這是傳統文化內涵的缺失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社會物質化的體現,「其實不但是春節,在其他很多方面都出現互相攀比的現象,人們的價值觀被扭曲了,是否有錢、是否闊綽變成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首要標準了。」從這個角度來說,「春節」變「春劫」既有社會的外因,也有年輕人內在的原因,「很多年輕人忽視了春節最重要的團聚的意義,而是在經濟上不斷攀比,壓力其實來自他們自身。」
不過胡野秋也指出,「春劫」應該是一個暫時的現象,隨着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新認識和挖掘,以及社會價值觀的不斷調整,相信春節終會回歸其本來面目,「現在很多人關注甚至反思春節變味的現象,證明其改變的日子也不遠了。」
資料來源:摘自央視網《財經熱點調查》文章
http://jingji.cntv.cn/cjrddc/zhangdan/index.shtml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指出及解釋過度消費如何影響農曆新年(春節)的傳統意義。(6分)
2.「節日商品化對傳統習俗延續是弊多於利。」你是否同意這說法?試根據資料及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指出:令農曆新年(春節)傳統意義漸漸失去或變質
解釋:社會的物質化令春節的傳統內涵漸漸流失,忘記了去舊迎新、一家團圓的基本意義,反以消費及購物來比併,故不少人覺得「春節」變「春劫」。
指出:對傳統節日的商業化不斷反思
解釋:社會的價值觀不斷調整,令不少人反思節日背後的意義,反而可以延續舊節日的精髓,更可以增加當今的意義。
2.同意(例):
弊:文化因素如歡樂和交流愈來愈少;經濟因素愈來愈多。(資料)
弊:忘記了團聚的意義,年輕人只在經濟上不斷攀比。(資料)
弊:愈來愈多人因為面子問題或資金不足而不回鄉過年。(就我所知)
利:現在很多人反思春節商業化或變質的情況,日後大有可能會回復傳統。(資料)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多角度思考
1.你認為有哪些因素可能會導致資料漫畫的情況出現?解釋你的答案。(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情況:農曆新年的商業化、電子貨幣使用、人際關係功利
因素:
‧節日商業化:缺少傳統春節團圓及過節的氣氛或價值觀;
‧物質主義:小孩的恭喜說話十分功利,以錢為先,不是真心恭賀。而成年人卻因為大量花費而無奈,所以認為「春節」是「春劫」;
‧生活消費電子化:如推崇電子貨幣來收取利是。
載自2019年1月28日《S-file通識大全》